天主教澳門教區簡介
陳繼容博士(Anna Chang)
羅馬宗座聖安瑟莫禮儀學院禮儀學博士
現任教於澳門天主教聖若瑟大學
澳門教區禮儀委員會 委員
在正式介紹天主教澳門教區之前,先簡略地交代一下教會聖統制在中國建立的歷史,這對於了解澳門教區有一定的幫助。中國成立聖統制始於1307年(元成宗大德11年),教會在當時的大都(今日北京)成立總主教區,任命方濟會士若望孟高維諾(Giovanni da Montecorvino OFM)為總主教。
四年後(1313年),再於刺桐(今日之泉州)成立主教區,方濟會士哲樂篤(Gerado Albuini OFM)任主教。及後元亡明興,中西交通斷絕,教士後繼無人,結果在中國的聖統制也隨著告一段落,要待兩百多年後,主耶穌基督在中國的教會才再中興。
1557年葡萄牙人開始在澳門定居。1576年1月23日,教宗額我略十三世(1572-1585,明穆宗年間)成立澳門教區,任命葡萄牙籍的賈耐勞(Melchior Carneiro)為主教。當時的中國、安南(今日越南)及日本等地,均歸澳門教區管轄。
1601年,當耶穌會士利瑪竇抵達北京時,中國已經50年沒有主教,教務由澳門教區管理。1659年南京成立代牧區,北京、山東、山西、河南、蒙古及高麗等地歸其管轄。1674年1月7日首任國籍主教羅文藻任南京代牧。
從以上簡單的介紹,大家可以看到澳門教區原來有四百四十年歷史,可以說是天主教會在遠東最古老的教區,而且對教會在遠東的傳教工作,擔當過重要的角色。
其實澳門只是個小城,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但正是基於這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這小城今日仍然充滿著濃厚的天主教色彩。在這塊只有2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超過20座天主教聖堂,其中過半更是超過一百年歷史:六座建於16世紀,三座建於17世紀。澳門在聯合國的世界遺產名單中,有35.7% 屬於天主教會的聖堂、或與天主教會有關的建築物。事實上,當時澳門即被稱為「天主聖名之城」。
由於要派遣傳教士到轄下的傳教區服務,澳門教區於1594年成立聖保祿學院(Colégio São Paulo),向傳教士提供神哲學課程,再於1602至1640興建附屬學院的聖保祿聖堂:「天主之母堂」,奉獻給天主之母瑪利亞。1835年的一場大火將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聖堂燒毀,僅剩下聖堂正面的前壁、大部分地基以及聖堂前的石階。自此這前壁便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三巴」,同時成為澳門的地標。「三巴」是葡文São Paulo (聖保祿)的中文音譯,「大」是形容前壁的巨大。這前壁分作五層,每層都刻滿與天主教教理有關的圖案,整個前壁就是一部天主教會的教理大全。
十六世紀成立的聖保祿學院,不但是澳門高等教育的濫觴,而且成為中國土地上首個西式教育的樣本,也是全球第一個教授外國人漢語的地方,聖保祿學院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聖保祿學院關閉前,澳門教區已於1727年設立聖若瑟修院,作為聖保祿學院的分院。在聖保祿學院關閉後,聖若瑟修院便成為澳門最重要的學府,惟一提供高等教育的地方。直到上世紀的六十年代,聖若瑟修院一直是澳門人才的培育基地,因為入讀的學生除了修生之外,也有一般學生。為了延續當年聖保祿學院的歷史和傳統,澳門教區於1996年創辦了一所歐洲式天主教大學:聖若瑟大學,目前大學有七個學院,一千多名學生。
除了高等教育,天主教會也為澳門的中小幼教育奠下基礎,最初的辦學團體除了教區外還有各修會,目前有27所天主教學校。學生人數約兩萬多,約佔全澳學生人數的三分之一。
澳門人口約六十多萬,教友有三萬多,分布於七個堂區和兩個準堂區。2017年的復活節有153位慕道者領洗。至於澳門教區的禮儀生活,各聖堂平日早上都有彌撒,主教座堂及部分堂區晚上也有彌撒,彌撒會按需要採用葡萄牙語、廣東話、普通話或英語舉行,一般聖堂於彌撒前或後,會有教友公唸玫瑰經。聖佬楞佐堂有24小時明恭聖體的敬禮,主教座堂則於週一至週六,每天早上彌撒後至晚上9時明供聖體。另外,除了聖週六外,主教座堂每週六早上的彌撒後,會舉行「永援聖母」敬禮。
澳門教區的禮儀生活很有特色,不少古老的禮儀傳統都被保存下來,而且深受教友歡迎,包括其他地區的教友,再加上那些美麗、典雅、神聖的古老聖堂,所以澳門的天主教氣氛非常濃厚,尤其是幾個教區性的聯合遊行。
圖一
圖二
例如每年四旬期首主日的「苦難耶穌像遊行」(圖一),聖週五的「耶穌聖屍遊行」,5月13日的「法蒂瑪聖母像遊行」(圖二)等,不僅是澳門教區一年一度的禮儀盛事,也是城中大事,很多外地教友都來參加。今年2017的「基督聖體聖血節」,教區也會舉行「聖體遊行」。還有值得一提的,在澳門每年11月2日的追思已亡,和12月8日聖母無原罪瞻禮,在澳門是法定公眾假期。
這一切讓我們看到天主教會的傳統在澳門是如何根深蒂固,正如天主經第一個祈求所說:「我等願爾名見聖」,切願天主的聖名在這個「天主的聖名之城」中,永遠被尊為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