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蒙古族教會歷史 大 漢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移動的教會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蒙古族教會歷史
大 漢
 
  蒙古族信奉天主的歷史悠遠而曲折。西元十世紀之前,就有蒙古部分部落信奉天主的傳說,據文獻記載,1095年左右,就有二十萬汪古部部眾信奉聶斯托略。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大帝所建大元帝國時期的蒙古族,已有很多人信奉天主,當時將信奉耶穌基督之人統稱為「也里可溫」,據近現代所出土的石刻、碑文等,得知當時「也里可溫」之盛。
 
  因時政的變遷,蒙古人之公教信仰亦現空白。清康、雍教難期間,因教友之所需,遣使會神父們在塞外設立傳教基地,時至此,蒙古人才再次得以接觸福音。
 
  從文獻記載及民間傳說,可以得知當時幾位率先得福音恩澤之人,他們分別是:鳳伯多祿(蒙名嘎日迪),後晉升鐸品;齊保祿,曾經是甘珠日召的班迪(即沙彌);馮若翰(或為若望)、以及嚮導薩木騰金巴(有人寫作沙木騰金巴)。
 
  薩木騰金巴是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經帶領古伯察和秦噶畢兩位神父從西灣子出發,路經察哈爾、綏遠、伊克昭盟、包頭、阿拉善、甘肅、青海,最終到達西藏。
 
  兩位神父原本欲在西藏傳教,但被當時的駐藏大臣驅逐出境,因薩木騰金巴是本國公民,勒令其歸鄉暨甘肅(薩木騰金巴是甘肅蒙古人,也有人說他是青海蒙古人)。這位嚮導是位「不安分」的人,他沒有聽大臣的話,再次來到西灣子,願意領著神父們再次外出傳福音。
 
  正是天主的聖意,那幾位皈依的教友在教神父們蒙古語,恰好那年冬天有幾位伊克昭盟(鄂爾多斯)蒙古人遊牧至西灣子,與神父們取得聯繫,並告知神父們,黃河南岸的伊克昭盟百姓可以信從福音,但是要得到盟長及王爺們的認可!
 
  是年冬,恰逢阿拉善王爺暨大清皇帝的東床快婿——額附大人要進京給皇帝拜年,走到半路因患瘧疾疼痛難熬,可隨從的喇嘛大夫們卻束手無策。路經西灣子時,有人說:「有洋喇嘛」,王爺出於試探的態度求醫,神父治好了他的瘧疾,王爺願重金酬謝,神父言:「吾等傳教,非為財帛,願往貴地宣揚福音。」王爺欣然允諾,共約來春。
 
  次年即1874年春,費爾林頓和德玉明兩位神父,在薩木騰金巴嚮導的帶領下,踏上了向蒙古人傳福音的征程。他們南渡黃河,到達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去找時任盟長札薩克王爺,徵得同意後繼續前行,到達達布查克、即烏審旗王爺府所在地,當時的烏審旗王爺為副盟長,王爺聽了他們的請求後,回答他們說:「我的百姓信什麼神、或當不當喇嘛,是他們的自由,我所管理的是他們的土地及牛羊,至於他們的信仰,我無權干涉!」獲此首肯後,他們繼續向西南前行,行至離長城不遠的宥州古城——據說此城始建於拓跋魏,中興於隋唐,當地人稱之為「古城」,這片草原亦因這蒼色城堡而得名「包日巴拉嘎蘇」、意為蒼色之鎮,後取漢名「城川」。
 
  當兩位神父看到遼闊草原上的這座古城時,由衷地認為「這就是上主賜給蒙古人的迦南」,決意在此立足、紮根,使這裡成為福傳的起點。因各種原因,他們一開始沒有在古城建立聖堂,而是在蘇垻格(蘇垻海子)購買了三間柳巴庵子,開始他們的福傳工作。
 
  經四、五年的努力,有巴岱、朝格圖、般色日、泡日波等十幾戶蒙古人前後皈依福音,房屋由之前的三間變為十二間。這個傳教活動,使當地的部分喇嘛恐慌,他們串掇牧民們縱火焚毀教堂,幾年的辛苦毀之一炬。
 
  教會找到政府當局,希望得到一個公允的解決方案。最終決定,將宥州古城劃撥給教會,允許教會在城牆內建教堂及民舍。1882年在宥州古城建起了二十間綠琉璃瓦頂教堂,並以教堂為中心建起民舍,以便教友居住。
 
  在這裡教會展開她的服務工作,為了牧民的需要,興辦夜校,專設女子學校,邀請修女們過來,興辦門診,提高當地醫療水準,想辦法讓當地貧民脫貧,最為當地百姓傳頌的就是:閩玉清主教從包頭買來一百多頭牛,作為當時百姓耕具。
 
  1900年,有位姓劉的流民,偷教友羊被捕,從而痛恨教會,恰逢全國拳匪生事,他就找了一些流民及部分紅燈照的成員,攻擊教堂,焚堂掠財,打殺教友、神父。當這些人正攻打小橋畔時,清廷下令全國取締拳匪,並賠償教友及教會一切財產損失。因當時參與拳匪燒殺搶掠活動的有鄂托克、烏審、札薩克三旗官兵,這三旗共籌銀兩賠償教友及教會所有生命、財產等一切損失。
 
  1902年,在原來的古城教堂西一公里處,破土動工,1906年竣工,以聖方濟各‧沙勿略為主保。教務也逐步趨向正常化,成立全日制小學,分男女書房,成立育嬰堂——收留被遺棄的孤兒,建立診所。為了防止土匪,修建了寨子、並組建了民兵,給貧民分土地、耕具,讓他們能夠生存……。教會極盡所能的為當地百姓謀幸福,不僅僅建設天上的聖城,也為地上聖城的建設殫精竭慮。



​ 

  好景不長,國內發生的內戰,解放前後的運動,再次讓教會蒙難。1952年外籍傳教士被驅逐出境;1958年,反右運動中神父們被捕;1968年,文革期間教堂被拆;馬元牧、馬仲牧兩位神父被捕;石生玉神父被迫還俗;幾位修女被驅逐回家。所發生的一切導致教會癱瘓,教友只能將信仰「默存心中」。
 
  1979年中國改革開放,恢復了宗教「自由」,神父、修女們被「平冤昭雪」,恢復「自由」之身。服務於包日巴拉嘎蘇的蒙古族神父馬元牧於1979年春離世、石生玉還俗,只留馬仲牧主教自己,修女只留下魏亞納、石麗娜、馬瑪利亞三位。
 
  1982年,當地政府允許馬仲牧主教在他們的監護下傳教。主教與政府交涉,希望恢復和賠償之前的教堂及教產。1984年同意蓋教堂,馬仲牧主教最先希望將教堂建於鎮中心或周邊,政府官員不同意,只允許建於偏遠地區。有糜地梁(蒙語Taransili)教友將自家的土地讓出一塊兒讓蓋教堂,主教以原來的糜地梁聖母堂命名這一新教堂,因建堂時的木材有問題,第三年坍塌,坍塌後在糜地梁重新找了一塊兒地方,再次興建磚木結構的聖母堂,1988年竣工。教堂有了,教友不敢回,他們怕!四十年的恐慌,導致很多教友不敢有信仰。
 
  面對此,主教定了一套「尋羊而牧」的傳教方案,主教挨家挨戶地找,找到後給他們行聖事、勸導他們歸來,鼓勵他們大膽地回應天主的召叫。老主教背著褡褳步行、騎馬、騎自行車……,足跡踏遍了整個毛烏素沙漠,乃至是整個漠南。聖神在工作,包日巴拉嘎蘇的教友人數由之前的一千多變為七千多,其中蒙古族占多數(這個數字不包括主教在陝北靖、定兩縣領洗的六、七千教友)。






 
   2005年巴日蘇晉升鐸品,成為「解放」後的第一位蒙古族神父,這是蒙古教會的「里程碑式」事件,2013年都布興阿木爾晉鐸,2016年其其利格、呼格吉勒圖、斯日古楞、馬飛四位晉鐸。牧者的增加,為蒙古教會的發展添磚加瓦,非常的重要。
 
  2014年,政府退賠的聖方濟各‧沙勿略堂竣工,同年12月奉獻並祝聖了這座聖堂,這是教會有形可見的標記。包日巴拉嘎蘇蒙古教會,在歷代先賢們的血汗澆灌中,傾盡一生地陪伴、牧養下,成為了現在的這個模樣,我們堅信,天主肯定使這顆種子成長,結果。
 
https://mp.weixin.qq.com/s/ZqRCLJai0B8gr89IMY7oDA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