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祢的名奉行在地上
澳門觀察報社長 陳偉智
澳門觀察報社長 陳偉智
澳門有一個「天主聖名之城」的美譽,這個稱號來自葡萄牙國王的授予,以表彰澳門在十六、七世紀西班牙統治葡萄牙期間,對葡國的忠貞。數百年來直至1999年回歸,天主教會在澳門都獲得優於其他宗教的厚待,但教友的人數始終屬於少數。語言及生活習慣的不同,加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身分的區別,使中、葡居民各自過著自身的生活,各自維持自身的宗教。甚至華人本身,也因為圍繞著天主教的異國色彩和殖民印象,較難吸引他們接納這個外來的宗教。
經歷長時間緩慢而平穩的發展,澳門天主教會在1966年迎來了「一二‧三事件」的衝擊。修院停止運作,只為神職人員的培訓帶來窒礙,政治勢力的變動,只是使社會的權力架構重新劃分,以上對於澳門天主教會的影響不是最大的。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結果、無法在澳門萌芽滋長,令澳門天主教會失去了與時並進發展的契機,才是最使人遺憾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澳門天主教會在面對社會一系列的變化下,終於重新思考未來的路向。一些神職人員和教友,舉辦了名為「路向探索」的研討會,稍後也曾為千禧年之後的澳門天主教會,再辦了類似的活動,探討的結果成為寶貴的資料。
會中對新移民問題、外勞問題、勞工問題…等,依然是教會服務的弱項,數間「牧民中心」的設立,雖然使傳統的牧靈工作開始有所突破,但資源不足使這些幼苗無法成為遮蔭的大樹。
隨著政府和愛國愛澳社團合作的加強,在社會福利服務、教育領域上,教會漸漸讓出了空間,單靠堂區的慕道工作,能夠牧養的靈魂數量有限。不過,新的教友團體陸續出現,總算為這個新老結合的教會帶來動力。神恩性的帶領、使澳門這個著重禮儀的天主教會,踏過了回歸後的歷史里程,但缺乏長遠計劃的培訓和發展方針,使各項活動的成效變得短暫而零散。
林家駿主教是天主教會在澳門數百年來的首位華人主教,他同時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起草委員,2003年林主教退休後由黎鴻昇主教接任。
2016年1月23日,這天對澳門天主教區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當天既慶祝澳門教區成立440周年,同時又是李斌生主教來澳履任澳門教區第24任教區主教的時刻。因為在2015年剛獲澳門政府頒發銀蓮花榮譽勳章的黎鴻昇主教,因健康關係向教宗請辭。李斌生主教是香港人,1978年加入主業會,1988年在西班牙晉鐸,來澳就任前是香港教區三位輔理主教之一。
李斌生主教被安排來澳擔任首牧,應驗了鄧以明總主教「天意莫測」這句說話。澳門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根據基本法第128條,依法對宗教組織不干預和不限制,宗教組織可以繼續提供宗教教育和社會服務。
可是社會環境的改變,天主教會在各方面的影響力和參與程度都日趨下降。教會學校的學生人數由佔全澳將近一半,下降到低於百分之四十;明愛機構社會服務的提供,已成為眾多服務機構中的一員。牧民中心的單獨操作,相對其他團體在政府支持下有系統的擴展,吸引力愈來愈弱。
聖像出遊倒成為恆常性較具吸引的旅遊項目,幾處被劃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教堂,成為國內旅客經常參觀的景點。浮現在澳門教會面前的,是賭權開放後的一片昇平景象。五光十色的大型賭場先後落成,使教堂相對變得渺小;經濟的豐盛,令市民欠缺了尋找心靈富足的意欲。
如何解決當前教會內外的種種問題,克服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積極推動教會的福傳,活化教區的各個組織,已成為用「願眾人合而為一」作牧徽格言的李斌生主教,急切需要處理的工作。李主教來澳就職後的首份四旬期文告,就是以「重新開始」作標題。
李斌生主教曾經在一個教友組織舉辦的社會訓導課程中,講述他就任後將會著重的社會牧職,主要是在家庭、婚姻、勞工、環保這幾個問題上。與此同時,李主教對於教育工作亦同樣重視。
為了應對和處理各項問題,李斌生主教採取了委員會運作的模式,集中人手進行策劃和推動。先後成立和重組了多個教區委員會,包括:澳門教區推行聖召委員會、天主教教育委員會、婚姻家庭與生命委員會、禮儀委員會、社會傳播委員會、教理培育委員會、建築工程事務委員會等,同時將教區所屬學校進行大規模重整,務求使改革的工作更見成效。
社會習慣於安逸,人習慣於因循,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惰性,失去警覺性的同時也失去創造能力,容易對身邊的問題視而不見。澳門天主教會回歸前受到政治上的優惠,回歸後蒙受經濟的得益,要繼續成為旅途中的教會、戰鬥的教會、橋梁的教會,需要一份勇氣和決心。李斌生主教就任後著重聖召的推動,加強教友的培訓,成立眾多的委員會,目的就是想把這個號稱天主聖名之城,從「賭城」中真正建立起來。最後能否成功,真的是「天意莫測」,但如果不努力,奇蹟肯定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