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撒的?天主的?──天主教徒的政治抉擇
耶穌曾說:「凱撒的,就應歸還凱撒;天主的,就應歸還天主。」(瑪廿二15~22)這句名言不僅在世人詮釋天主教政教關係時常被引用,也提供了教友極佳的政治抉擇準據。然而,在紛雜資訊與扭曲觀念充斥的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作出政治抉擇呢?
「良心」作為「自行判斷」的基礎
美國丹佛總主教夏普特(Charles J. Chaput),在他的名著《交給凱撒:在政治生活中振興我們天主教信仰以服務國家》中,指出上揭經典名言具有三種重要意涵:
一)、信友必須「服從具有『正當性』的政治權威」。因為「每人要服從上級有權柄的人,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從天主來的…誰反抗權柄,就是反抗天主的規定…該給誰納稅,就納稅。」(羅十三1~7)
不過,「服從權威」不等於「一味服從」。一旦權威違背基督精神,我們絕不可服從,且須堅持「非暴力」原則,除非「嚴重侵害人權」、「用盡其他方法」、「不致惡化情勢」、「具有成功希望」和「已無其他選擇」(參《天主教教理》2242~3);同理,在繳稅、愛國和服兵役的義務上亦然(參《天主教教理》2239~40,2310~11,2308~9)。
二)、從歷史上看,政治人物一再被人民「神化」或「偶像化」,及至今日,很多政治人物仍有「粉絲」!但是凱撒不是天主,政治人物再偉大、英明,也只是凡人!而且,將政治人物「神化」或「偶像化」,我們不僅可能失去政治判斷力,也形同宣告「政治人物就是天主」!這絕不是教友應有的態度。
三)、這話雖然沒有清楚說:「什麼屬於天主?」「什麼屬於凱撒?」也因此,正好代表天主希望我們承擔「自行判斷」的重任,而祂也將在我們實際政治抉擇的過程中,觀察並考驗我們能否以行動見證信仰。
「自行判斷」並不等於「毫無標準」、「隨心所欲」或「人云亦云」,而是建立在「良心」的基礎之上;但「良心」不能是一個空洞的詞彙。
如何在「自行判斷」政治抉擇中,形成「良心」的實質內涵?對教友來說,就是透過祈禱尋求聖神智慧、認真研讀《聖經》話語,然後遵從教會相關訓導。
此外,還可把握一個原則:凡教會已有清楚訓導的議題,便屬「天主」,完全不容讓步!如死刑、墮胎、同性戀(婚姻)與安樂死等等;凡教會未有訓導的議題,便屬「凱撒」,須根據「良心」加以「自行判斷」(亦須符合教會訓導、人性尊嚴和公共利益)。如是否推行全民健保?是否簽訂ECFA?這類議題,可接納教友立場互異,也開放相互論辯。教會不會預設立場,也不為特定政黨背書。
如果「天主」與「凱撒」的議題相互衝突,怎麼辦?例如:我們希望支持的候選人,非常善於解決經濟蕭條的問題(屬凱撒),但卻堅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屬天主)。此時,天主教徒仍然不能支持這位候選人。
誠如美國波士頓樞機兼總主教歐瑪利(Sean P. O’Malley)所言:「如果我為了私利或經濟考量而非道德指引投票,應該從『投票亭』後趕快躲到『告解亭』後。」畢竟,「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五29)。
台灣有「天主教選票」嗎?
若對於上述理論能有充分體認,至少針對屬於「天主」的議題,教友有「一致」的政治判斷和政治行為(投票),此時很多政治人物就會擔心,作為全球最大宗教社群的天主教徒,是否已經形成一股不可撼動的「天主教選票」力量?
美國知名調查中心(PEW)曾分析近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顯示天主教選民的政治立場似乎非常分歧,「道德」不是決定選票動向的關鍵,而是其他流行議題(族裔、移民、經濟、反恐…),或意識型態(女性主義、愛國主義、資本主義…)。說得露骨些,天主教徒幾乎就像「一盤散沙」!因為在許多天主教徒的政治抉擇中,天主教教義與訓導根本沒有扮演任何關鍵角色!
美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葛里利神父(Andrew M. Greeley)曾尖銳指出,今天我們有很多「自助餐式」的教友,不願全然接受和遵守教會的教義與訓導,反而像進入自助餐店選菜一樣,以「挑挑撿撿」的方式,選擇性地接受和遵守符合自己口味的教義與訓導。例如:不久前改宗天主教的英國前首相布萊爾,便直指教宗關於同性戀的訓導錯誤!
許多調查數據也指出,完全接受和遵守天主教教義和訓導的教友,比例已不斷下降。對此,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擔任樞機主教時,便曾指出:「看看教友人數(自稱天主教徒),和經常進堂的人數(實際遵奉信仰要求),兩相比較之下,神父數量可能根本沒有減少。」在這種情況下,自然很難看到天主教徒基於共同信仰採取一致的政治行動!
而台灣呢?儘管沒有實際的數據佐證,但台灣的天主教徒,同樣深受各種流行議題和世俗價值的拉扯,而無法匯集成一股強而有力的「天主教選票」。
筆者認為,「天主教選票」不應是一種負面詞彙,而是一股積極信仰力量的展現。教友應自豪能透過「天主教選票」的匯集,為今日政治運作注入道德活水。但該如何展現「天主教選票」的力量呢?
化被動為主動
首先,對教友來說,「天主的」遠比「凱撒的」議題重要。候選人必須對「天主」的議題表態,並採取符合天主教的立場。如此,教友方能進一步考量候選人在其他「凱撒」議題的立場,然後根據「良心」,「自行判斷」是否投票支持他。
其次,如果沒有候選人願意針對「天主」的議題表態,或採取符合天主教的立場?一般的台灣民眾可能採取:一、「不投票」(不讓自己失去原則);二、「選擇一個比較不爛的蘋果」。但對教友來說,這兩種作法都不適合。
其實,「消極的不投票」不僅有違「行使選舉權」的責任(參《天主教教理》2240),也無法展現教友的實際立場,甚至可能讓外界覺得教友「刻意沈默附和」。另外,我們也不能接受「爛蘋果」理論,這等於「讓小魔鬼取代大魔鬼!」除了失去信仰立場,也放任政客迴避所有「天主」的議題。
筆者認為,教友可以採取「化被動為主動」的積極作法!一、由信友主導(參《天主教教理》2442),藉由活動和社團,匯集並統整教友的選票立場;二、表列「天主」議題,公開並主動要求所有候選人清楚表態;三、「不表態」便屬投機政客,視同反對,將透過選票積極抵制。
如果候選人全都「反對」或「不表態」呢?為履行「行使選舉權」的責任,並考量台灣現行選制的限制,筆者認為,可透過教友團體「公開發言」表達立場並「投下廢票」,這是最能兼顧力量展現和投票責任的權宜之計。
所謂「化被動為主動」,除了為修正教友長期「靜默不語」的弊病,也為喚起各方關注「天主」議題。當前台灣主流政黨總是迴避「天主」議題,也不曾帶領人民深思這類議題背後的嚴肅論辯。
在此,舉二個台灣的近例:
一)、關於「死刑」。我們都知道天主教會對「死刑」的立場,但遺憾的是,只要擁護「死刑」的知名藝人高聲一呼!「死刑」的理性論辯立即倒退二十年;基於選票考量的主流政黨,也馬上棄械投降。
根據報載:「馬英九向廢死聯盟表明,他『從來沒有贊成廢除死刑』的態度,只說民意還需要凝聚…他個人『不預設立場』。」(《中國時報》2010/06/16);「蔡英文表示…執行死刑背後應思考國際趨勢與社會接受度,絕不能進行政治操作…政黨或政府最好不要以政治操作的眼光看待這些問題。」(《中央社》2010/05/01)
二位主角,一位是現任總統,一位可能是未來的總統;儘管政黨立場不同,但同樣沒有對此爭議表態。通常政客只會在有選票的議題上才會表達立場,一旦可能失去選票,就會故計重施,閃爍其辭或假意示好!
如果「說到做到」是向支持者負責的最好作法,那麼,前提就是讓支持者知道政客的立場到底是什麼?「交給選民決定」是最不負責的說法!
二)、有關「同性戀(婚姻)」。正當教宗訪問西班牙,遭到同性戀團體集體親吻「嗆」聲之際,台灣也開始炒熱總統候選人的「性向」爭議。嚴格來說,媒體和名嘴的討論,幾乎全面失焦。事實上,總統個人的「性向」不是重點,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總統候選人究竟如何看待「性向」和「同性戀(婚姻)」問題。換言之,他們對此議題的公共立場才是重點,而不是個別的可能情況。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今天台灣主流政黨和政客仍然充滿濃厚的投機性格,希望透過危機的恐嚇、華麗的詞藻或形象的包裝,在「天主」的議題上繼續「混水摸魚」。所以,教友必須透過「天主教選票」的力量,見證信仰,並讓投機政客現出原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