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敏如
基督宗教、伊斯蘭教與猶太教彼此接近,都是一神論。基督徒所熟悉的耶穌在伊斯蘭裡有一完全不同的面貌,至於猶太經典如何看待耶穌,就是個相當複雜的議題了。
歷史上關於耶穌的記載極少,以色列是羅馬帝國政治、地理上的邊緣自然是原因之一,而猶太人不特別看待,甚至敵視同樣是猶太人的耶穌,更讓祂的生平在一般歷史書頁裡缺席。只有第一世紀末至第二世紀開始的25年裡,有三位歷史學家曾或多或少提過耶穌事蹟。
第一位是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弗拉菲烏斯(Josephus Flavius),他在好幾卷有關猶太文明的著述中只稍為微提到「耶穌是位智者…他是基督…他教導民眾、行奇蹟,並在猶太高層的慫恿下,被羅馬行政官彼拉多釘上十字架…」。有學者認為,這段話裡某些句子其實是基督徒增寫的,至少約瑟夫.弗拉菲烏斯並沒寫「他是基督」,而是像在其他字行裡的「人們稱他為基督」。
第二位是羅馬歷史學者塔西(Tacitus)。他曾紀錄,相傳公元64年羅馬城大火是由尼羅王所主使。尼羅王為了掩飾罪過,將責任推給基督徒,而讓基督徒遭受血腥迫害。也就在提及基督徒時,塔西才順便帶過「…他們回到讓事情變得更糟的迷信源頭基督,這基督後來被彼拉多處死。」
第三位是從羅馬王凱撒(Caesar)寫到多米提安(Domitian)的歷史學者蘇埃托尼烏斯(Sueton)。他在談及猶太人被逐出羅馬城時提到基督徒。當時的猶太人因著是否要跟隨基督的踟躕而發生內部衝突,羅馬對於這些不安定因子的處理辦法,自然是驅逐出境。蘇埃托尼烏斯聽過耶穌基督,卻誤以為騷動由耶穌所引起。其實,那時耶穌早已過世。
福音之外,似乎只有這三人提起過耶穌,而且,也只有其中兩個人知道耶穌遭遇十字架死刑。
那麼更早於基督宗教,不承認新約的猶太教如何看待耶穌(註)?
耶穌是猶太人,卻是另一宗教的創始者;猶太教徒視祂為宗教領導權的威脅,祂的跟隨者是一支只講愛人、愛神,不死守規律的叛逆、奇怪隊伍。那麼猶太教拉比的主要論述〈塔木德〉裡,如何談論耶穌?或,是否談論過耶穌?
〈塔木德〉─猶太法典(Talmud, תלמוד 意為教導、學習,大約形成於第三至第六世紀之間)是猶太傳統的總匯,記載了猶太神長拉比們對猶太教及舊約的評論、討論、解說;包括「密須那」─猶太教的口傳律法(Mishnah, משנה 評論律法、詮釋舊約)、「革瑪拉」─猶太教的神學書〈塔木德,Talmud〉中的注釋篇(Gemara, גמרא 評論密須那)。
此外,塔木德因學者分屬兩地撰寫,而有「耶路撒冷塔木德」(另稱「巴勒斯坦塔木德」)及「巴比倫塔木德」兩種。若不特別強調,一般是指「巴比倫塔木德」而言。也就在巴比倫塔木德裡,可能存在著有關耶穌的複雜爭辯。
猶太教是個內視的宗教,大都專注於教內的律法、規則,難得把視野擴充。歷史上,有些學者認為,塔木德裡雖然沒有直接對耶穌有任何評價,章節片段卻有蛛絲馬跡可尋。他們列舉了Shabbat 104b及Sanhedrin 67a…,認為塔木德譏笑耶穌是私生子、是魔術師、是個丑角,也把瑪利亞說成是和羅馬士兵通姦的美髮師。
另外有些學者則認為,以塔木德片段篇章以及寥寥數語勉強為自己的理論找根據,既不應該,更不可取,這些人居心叵測,是為反猶主義尋找無中生有的證據。而折衷的說法則是,只有第三、四世紀左右的塔木德版本裡,才包含了一些對新約記述的諷刺文。
西元開始的幾個世紀裡,分散各地的猶太教分衍出若干小派別,每個教派都強調自身的純正,為文相互攻擊,彼此貶低、輕視、毀謗。那時候的學者把耶穌的跟隨者團體看成是猶太教派之一,因此,即使塔木德裡存在著對耶穌的負面說法,大可視為教派間所使用的敵對手段,也是負責撰寫的拉比,間接批評發展得越來越強大「小教派」的方式。「納匝肋的耶穌使用巫術,誘惑以色列崇拜偶像,必須受石刑」有可能是當時拉比們的想法。
後來的基督宗教勢力擴展得銳不可當,約自十三世紀起,基督徒施壓,篡改已存在塔木德中讓人懷疑對耶穌不敬的文句,而正要出版的塔木德中容易引發爭論的部分也遭到刪除,甚至讓整個篇章消失,直到二十世紀,塔木德才得以恢復原貌。
這是基督宗教裡黑暗的一頁,也讓反猶主義者方便地找到藉口與證據;某些反猶主義者總是認為,猶太人先天鄙陋,不敬基督,更在他們的塔木德裡毀謗耶穌。部分猶太人將反猶主義者和基督徒劃上等號,雖然錯誤,卻是其來有自。
那麼,伊斯蘭信仰中有否類似猶太教對耶穌的看法?
古蘭經在穆斯林心目中是一本不能仿傚、無可比擬的蓋世聖書,它不僅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人類社會行為的最高準則。古蘭經114個章節裡,有15章100多處提到耶穌。穆斯林認為耶穌是先知,在古蘭經裡有一定的地位,也是伊斯蘭神學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基督徒的想法中,古蘭經裡的耶穌「只是」個先知。學者則認為,古蘭經裡的耶穌不僅僅是先知,更是如同梅瑟與穆罕默德一樣,都是「直接被派遣的」。
伊斯蘭觀念裡的受遣者有三個特徵:男性、從真主帶來啟示,並且因為有真主的特別護佑,不會殘酷被殺,只會自然死亡。在古蘭經裡的耶穌正符合這三項要求,祂不但是「受遣的那位」,也「不會殘酷被殺」,不曾被釘上十字架,而是讓真主收回,也就是自然死亡。
至於耶穌的出生,古蘭經也有和福音記載部分重疊之處。梅瑞安(Maryam, 中文古蘭經中的譯音,亦即「瑪利亞」)受到大天使加俾額爾(Gabriel)的告示,退出人群,準備迎接新生兒。然而古蘭經中的耶穌不是誕生在馬槽裡,而是在戶外的椰棗樹下!處女梅瑞安獨自產子,沒有任何人幫忙。
福音中的若瑟,在古蘭經中完全不曾提及。而基督信徒所熟悉的「納匝肋人耶穌」,在古蘭經裡則由「梅瑞安的兒子」替代了,可見得瑪利亞在古蘭經中的地位不同於一般,卻也說明,耶穌是個沒爹的孩子。對於穆斯林而言,耶穌並非天主子,而是由處女所生出的先知,祂是真主的僕人,不曾也不會遭受十字架死刑。
歷史的吊詭就在此,古蘭經裡不乏敵視猶太人的文句,而猶太人耶穌卻是穆斯林心目中神聖的先知。不受自家人重視的耶穌,卻在猶太人歷史宿敵的穆斯林身上得到尊崇。不明白的是,手持古蘭經而向猶太人發難的激進穆斯林,如何安頓自己的心?
特別在廿一世紀,各個領域流行「對話」,宗教之間當然無法免俗地也要「對話」一番。然而,對話的雙方或各方,若不把自己的腳放入參與者的鞋子裡,如何感受他的「腳型」?不懂得各種不同的「腳型」,哪能了解對方為什麼這樣走而不那樣走?
猶太教、基督宗教與伊斯蘭教,因著歷史淵源有其重疊、互異之處,容易彼此了解,也方便不願彼此了解。這種情況,值得台灣借鏡。
註:猶太人把God寫成G-d(希伯語elohim, אלוהים),把「紀元前」說成「在計數之前」(lifne ha-sfirah, לפני הספיר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