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 徒
眾所周知,天主教會是聖統制:主教> 神父> 執事> 平信徒。這樣正三角的組織模式,雖說是以「服務」為職責,實則其權力的美妙滋味誰能否認呢?
所以,我們不應再自欺欺人,為鞏固鑽石般的這個傳統,常若無其事的要維護它,而失去真正反省的機會,甚至有時成了牧靈福傳的障礙。
當然如果大家各司其職,上位者能真實的以「僕人」心態與作為,去生活、領導和順服,這樣的教會傳統是非常美麗的。
過去在原住民社會裡,「神父至上」是我們從小既有的印象。而那時候神父們的熱火、虔誠和德行,確實值得我們以「至上」來順服。
其實一位好牧人,擁有適當的權力,更能發揮福音傳揚的功效,就怕不適任的司鐸,卻因此反而成了我們前進的阻礙。
如今在原住民部落,「神父至上」已漸漸失去正統性,因為神父本身令人失望,所講的道理與實際行為的表現成了一種諷刺。
此外,對於講求自我的現代年輕人來說,誰還相信聖統的「權威」,而願意被束縛呢?我們應當反省:教會的訓導如何帶給人感動才是。「感動」,一份感動人的力量、感動人的典範,正是現在台灣教會最缺乏的。
我們也常聽到神父們在講道時,對著在座寥寥無幾的教友說:「我們天主教是世界上最大的教會,是教友人數最多的教會」。我心想:那又如何?為台灣社會、或為台灣教會又如何?並且現在彌撒結束後,又加了一句:「彌撒禮成,『你們』去傳福音吧!」若按教會的體制,說這話的主祭,為什麼缺乏像武昌起義、開國元老革命先烈一般,擁有拋頭顱、灑熱血的雄心壯志?好吸引人跟著他一起去完成同一夢想、追隨同一目標?不然,這將會是一首首美麗動人的福傳史詩呢!
事實上,我們普遍看到的是,有些堂區司鐸失去了熱情與信心,教友也感到無奈而不知所措。
我們天主教友很習慣於「由上而下」訓導式的信仰教導,總是先接受指令再去動作,極缺乏主動性。在溝通或教導時也先按法律、教規來行事,少了讓人感動的信仰分享,這樣久而久之信仰就僵化了。並且多數教友都是迫於無奈而執行各項堂務,甚至逃避服務,在教會內活的不快樂;若是難得有熱心服務的教友出現,卻又被神父及一些教友逼迫的傷痕累累,這樣的教會只會萎縮罷了。
年輕人之所以遠離教會,因為教會沒有讓他們感動的地方,有的只是形式的禮儀,或動不動就搬出教律、生硬的要理問答,以及權勢階級的展現;有關生命的感動已如餘燼,如何召喚年輕人進堂呢?年輕人不進堂,哪來的聖召?聖召缺乏,教會又如何運作?這正是一個惡性循環的危機。
對於年輕人的信仰培育,有些父母認為是教會的事,殊不知家長自己就是教會,先要擔負起孩子日常生活的信仰培育。也許不能怪罪家長,因為他們也沒受過好的信仰教育,他們可能只是每星期來「領聖體」的教友,再加上神父們非常缺乏溝通的能力,教友的培育又極缺乏,這樣的教會死氣沉沉,除了羨慕香港教會、新加坡教會及基督新教外,也只有對著自己嘆息了。
讓我們再回到原點,回到初期教會的那種團體生活與福傳精神的感動,相信我們可以慢慢再茁壯起來,與人分享天主教會瑰麗的信仰傳統與真實活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