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補課
上海佘山修院是華東六省一市聯辦的一所大修院,因其良好的辦學條件和教學品質,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位於著名的聖母朝聖地),在教會內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它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風雨歷程,對其歷史發展情況做一個簡單的回顧與總結,是很有必要的。
佘山修院是「文革」之後中國大陸開辦的第一所大修院。1982年10月,鑒於培養神職人員的迫切需要,華東教會因陋就簡,以佘山中山堂的幾間附屬房(號稱「七間頭」)作為院舍,把修院辦了起來。第一批修生共36位。
因為連一本像樣的宗教書籍都沒有,當時金魯賢院長神父就向南京金陵基督教神學院借了8本書以應一時之需。佘山修院可謂是「八本書起家」!
最初幾年,修院在各方面的條件都很有限,但全體師生滿懷奉獻精神,同心協力解決各種困難:沒有書籍,老師們就自己編寫講義,自己刻寫、油印,然後發給修生們當課本用;沒有體育活動設施和場地,修生們就利用有利的地理環境爬山、跑步;生活日用不方便運上山,修生們就擔挑肩扛地自己搬運……。
1985年11月21日,7位畢業的修生在徐匯大教堂接受鐸品,這是佘山修院培養出來的第一批神父。
1986年9月,功能齊全的新院舍在佘山南麓落成,建築面積共6000多平米,占地約18畝。白色樓群倚山而立,掩映於綠樹翠竹之中,顯得靜謐肅穆。
1988年,為了提高教學品質,培養高素質人才,修院提出了「派出去,請進來」的培育「戰略」。在之後的數年裡,通過海外友人的大力協助,佘山修院先後派出十幾位留學生到歐美國家。從1989年起,佘山修院獲准每年邀請一定名額的外籍老師前來授課,師資陣容得到很大加強。
從1993年開始,陸續有年輕神父留院任教,以及學成回國的神父也加盟培育團隊,修院的教學與管理工作,逐漸呈現出由老神父們苦撐到以年輕神父為主導的新局面。
1994到1998年,修院利用暑期,舉辦了三次校友返校活動,每次都特別聘請一些海外神學教授做不同的專題講座。藉此機會,於牧靈前線工作的神父們學習了一些新的教會知識,也加強了彼此間的合作與交流。
1998年,在院修生總人數達到頂峰,有172人之多。
從2000年9月起,修院正式實施「出試」計畫,要求完成兩年哲學學習的修生,返回各自的教區牧靈實習一年。這是修院學制方面的一次重大調整。
2001年之後,由於政策上的限制,外籍老師人數大減。為了彌補師資的不足,修院開始從國內其他兄弟院校邀請教師授課。
2002年修院建院20周年,上海教區斥鉅資對院舍進行了一次全面的維修和改造。
從2005年起,教學及教師辦公設備逐步得以全面更新,師生的生活條件也有了很大改善。
2007年10月,一座雄偉壯觀、寬敞明亮的多功能新圖書館在修院的東南隅拔地而起,中外文圖書收藏量已經達到10萬冊之多,師生們研究、學習的環境因此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截至2011年2月8日,佘山修院培育出來的主教神父總人數共計388位。
佘山修院30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提高教學品質,就要把好「招生、培育和再培育」這三關,並且將這三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聖召培育是全人的培育,不但要看一個修生的宗教專業知識,更要看他的靈修狀況,還要看他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和工作能力。
另外,「請進來,派出去」是一個相當成功的經驗,這為提高修院教育的品質、促進修院的全面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惜進入新世紀之後,由於政策方面的限制,「請不進來,也派不出去」,實在很大程度地影響了修院的進一步發展。
依靠各方面的力量辦院,是另一個寶貴經驗。佘山修院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創辦的。當時華東各教區都急切需要培養接班人,因此在辦修院的問題上一拍即合,之後群策群力,共襄盛舉。
建院初期,師資極為困難,有關教區主要領導人也來院任課;之後,新生力量逐步成長起來,凡修院需要選留教學人才,大多數教區都以「一盤棋精神」,予以大力支持。強勢而穩定的培育團隊是辦好修院的關鍵所在。
還有,修生放假回到教區時,有些教區能以聚會、座談、探訪家庭等形式,給予修士各方面應有的關心和照顧。有的教區領導還會定期到修院探望修生,從精神與物質方面給予諸多鼓勵。這些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協助與配合,也是辦好修院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