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永鑫
德國記者澤瓦爾德(Peter Seewald)根據去年七月份與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廿小時訪談內容,出版《世界之光:教宗、教會與時代徵兆》(Light of the World: The Pope, the Church and the Signs of the Times)一書。書中(第十一章,頁117~119)澤瓦爾德針對之前教宗(2009年三月)所說「透過政策性分發保險套非但不能控制愛滋病毒的傳播,反而會加劇其問題」提出兩個問題,在部分媒體斷章取義的報導下,教宗的答覆被形容成教會「有條件的」贊成保險套的使用,來作為政府、國家或國際的政策以防範愛滋病,甚至意味著教宗將允許使用保險套作為避孕方法。
教宗的意思真是如此嗎?以下是教宗答覆的內容概述:
教宗首先指出,教會對於照顧與協助愛滋病患上的努力與付出,並不亞於任何團體。接著也明確表示,這段談話並非要對可否使用保險套的立場發表聲明,而只是說明透過發送保險套並不能解決愛滋病的傳染問題。而是有更多的事需要進行:教會必須更加接近那些處於危險中的人,在得到愛滋病之前或之後,引導與幫助他們。
然而,人們想要發生性行為時,就可輕易地得到保險套,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本身(傳染愛滋病),還使得「節制」與「忠實」在性行為中蕩然無存。在這種情況下,對保險套的依賴正意味著對性行為的泛濫與不尊重;到頭來,這樣的性行為已不是愛意的表達,而是淪為人們給自己開出的一劑毒品。這也是為什麼對抗性氾濫同時也是一種對性行為積極價值的維護,對整個人也有著積極與正面的影響。
然後,教宗舉了一個例子,在個別的情況下,也許一個男妓使用保險套,是走向道德化與責任感的第一步,是朝向恢復人們意識到有關不是所有的事都是被允許的、人不該為所欲為之路。但這並不是真正的解決愛滋病毒傳染的方法,而只是使該次性行為更「人性化」一些。
最後,當作者澤瓦爾德問及天主教會是否原則上不反對避孕套的使用時,教宗回答,教會當然不把它看做是一種真正的或道德上的解決方法,但是在這樣的例子中,在試圖降低可怕的感染風險的意向上,這的確是朝向另一種「較富人性」的態度。
在瞭解教宗的整個談話後,我們再來看看教宗的意思是什麼。首先,教會的訓導教導我們:「絕對禁止把夫婦性愛行為中生育和結合兩個功能分開」。由於在夫婦性愛行為中使用保險套,是將這兩個功能分開;因此絕對禁止在履行夫婦性愛行為中使用保險套。關於這點訓導,教宗完全沒有要改變的意思,事實上,他舉的例子也與這個訓導並無關係,因為「男妓」的性行為中根本沒有生育的意義。所以這個例子與教會禁止「人工避孕」(使用保險套)並沒有任何關係,當然也不會有教宗將改變教會訓導立場的問題。
其次,許多國家政府和國際機構一直在推廣「安全的性行為」,將保險套的使用、作為在國家和世界降低愛滋病整體比率的一個途徑。而教宗一再強調:推廣保險套作為降低愛滋病比率之政策,並不是一個真正與道德的方法,不但不會成功,反而更會增加傳染的機會。
因為人們開始依賴保險套、就能發生「安全的性行為」的想法,反使性行為失去了其本有的「節制」與「忠實」,而導致性行為的氾濫。當性行為不再只是屬於夫妻間愛的表達與結合,而成為可以為所欲為的一種普通行動,再加上相信保險套可以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人們開始不在乎性行為的次數,甚至對象。
因此,我們可以合理的指出:保險套提升了性氾濫的程度,而性氾濫的程度、將造成愛滋病傳染的比率增高。所以,有效而真正降低愛滋病傳播比率的方法,就是不要發生婚外(不正當)的性行為。
第三,在教宗所舉的這個例子中,真正的重點不在於「保險套的使用」,而在於「一個處於不道德生活中的人,仍然有選擇向道德化邁出第一步的機會」。當然,男妓的性(交易)行為已然發生,第一個倫理惡(性交易)已經產生,那麼,這個男妓(愛滋病毒帶原著)還能做另一個選擇:傷害他人(不使用保險套),或試圖不傷害他人(使用保險套)。
仁慈的教宗願意效法耶穌勸人從罪惡中回頭,所以他相信男妓在那時或許能在良心中產生一點小火苗,而決定至少試著降低傳染給他人的風險、去選擇不傷害別人,這就是他所說的「朝向道德化的第一步」。那第二步呢?或許就是決定脫離賣淫的生活,然後開始避免同性戀的性行為,最後能夠完全皈依。
但是這個選擇「不傷害別人」而邁向道德的第一步,並不能使前一個倫理惡(男妓的性交易)產生任何道德化或合理化。男性從事賣淫活動所做的這種性行為,當然還是被教會訓導的教導絕對禁止。教宗的意思是:即使一個帶有愛滋病毒的男妓、使用保險套將是朝正確方向的一步,但是,涉及性行為的男性賣淫,當然依舊是一個非常大的道德上的惡。
很明顯的,教宗完全沒有意思要改變教會訓導,也沒有所謂「有條件的開放使用保險套」這回事。教宗只是在福音的光照下,認為一位即使是處在罪惡中的男妓,仍有可能會悔改,而邁出朝向道德生活、重新皈依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