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前言
什麼是軟實力?自從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瑟夫.奈(Joseph Nye, Jr)提出國家軟實力(Soft Power)的說法,相對於硬實力(Hard Skills),我們更想知道在教會的範疇內,什麼是我們的軟實力?
經過四位饒富學養理念與實務經驗專家的熱烈討論,我們可以看到當今教會的軟實力可以是愛德行為的具體詮釋,細緻心靈的柔軟邂逅,關懷勝於言說的真誠來往…等等,可逐條列舉出更多。
你我皆可在日常生活的場域中,以每人特殊的恩典才氣,梳理出更多專屬你我標章的具體軟實力,讓我們在祂協助下,具體而微的說給身邊的人聽聽:為何我們要這樣做!像百花齊放、百鳥爭鳴,大家一起來「做給祢看,說給你聽」吧!
◆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白納德神父: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南松山天主堂主任司鐸
柯博識神父:聖言會會士
曹伯睿神父:嘉義埔羌崙天主堂主任司鐸,教區青年辦公室神師
蕭永倫神父:新加坡教區神父
◆ 主持人
趙榮珠女士:見證雜誌主編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這次座談的題目是關於福傳的軟實力,「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喬瑟夫‧奈(Joseph Nye, Jr)提出。他強調:我們常常有很多的硬體、硬實力,可是現在的社會更需要的是軟體、軟實力。
教會從耶穌開始就叫我們要到普天下去傳福音。然後不管何時何地大家都惶惶不安,不知什麼時候才可以把天主的福音傳到每一個地方,然後每每碰到的神父、修女、教友都很不安,覺得為什麼教會人數越來越少……。
大家都有些焦慮,因此,在2014年的開始,希望除了焦慮之外,我們可以用些具體的方式來想一想:我們面對的是人,我們也是要把福音傳給人。硬體是比較容易解決,有一句俗話:只要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都不是問題。
但是我們還是需要注意到、尤其是現代社會人心的精緻細微處。這本是我們天主教的老本行,現在好像反而有些式微了。好像比較沒有把它放在關注的焦點上,我們常常強調說今年要有多少人領洗,明年要蓋多少教堂,要翻修多少教堂,而真正的軟體反而不太去注意了。
有生命在內的信仰
所以,生活的信仰似乎少了一些生命在裡面,我們也知道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歡去追求生命、意義、和價值,而我們原本就是有最多這種特質的教會,現在反而好像吸引不了更多的人,人數一直停滯在那裡,令人感到很為難。
因此,希望能透過諸位的經驗、來看看:到底什麼是教會中人追求的牧靈情懷?我們該如何身體力行?好能吸引人親近教會傳遞的福音真髓?耶穌基督的軟實力如何展現?我們可以如何以精微又細緻的方法打動並吸引人心?
諸位在自己牧靈工作的範圍裡,也都是經驗豐富的人,所以今天很高興有諸位在我們中間。因此想請問:在您的經驗裡,或是從您自己專業的領域裡,您認為什麼是今天台灣教會應該發揮的軟實力?請柯神父先發言。
柯博識(以下簡稱柯):教宗保祿六世曾說過:「宣傳福音,就是教會以她所宣講福音的神力,感化個人及集體的良心,聖化他們的活動、生活以及他們所處的具體環境。」(《在新世界中傳福音》18)這裡所說福音的神力,或許就可說是福傳的軟實力,而不是指武器、金錢等外在的東西。
我教傳教神學,就會去思考福傳的問題在哪裡?我認為問題是:目前是在一過渡期。過去我們問:「你為什麼信教?」答案是:「為救自己的靈魂」;這樣的思維深深影響至今。因此教友就把重心放在克苦、祈禱、不犯罪上面,眼光只放在自己身上。現在則是鼓勵要向外傳福音,去光榮天主,果能如此,自然會救自己的靈魂。但是很少教友有這樣的觀念。
今天面對領洗的教友,應告訴他們對外傳福就是你的使命,成為基督徒的意義就是跟隨耶穌基督的榜樣。我們看到耶穌的一生不是只為救自己的靈魂,而是心心念念都是為他人,為拯救他人的靈魂。
有些教友常會說:我不會講道理,其實會不會講道理不重要。神父在撒結束時說:「你們去傳福音吧!」應該解釋成「你們去做見證吧!」福傳最基本的就是做見證。做一個好教友不是只為救自己的靈魂,而是去光榮天主,讓別人在我身上看到天主的光榮,這就是做好見證。
做見證就是福傳
做見證就是福傳,目的是為光榮天主,在你周圍的環境立個好榜樣,這是教友的本分,並不是外加的東西。為教友而言,我所有的言行,不論在家中、工作場所,我要立個好榜樣,這就是我的福傳。
除此之外,還要關心我們社會的發展,在社會中有個建設性的態度,並且關心窮人,推動天國的來臨,使得天主的國在此出現,這也是福傳。
還有,福傳應是一個團體的行動,如果在堂區內,只有一個人熱心福傳,別人會質疑其他人在哪裡?但也不是堂區所有人都去做,只要有核心團體一小群人非常熱心,彼此相愛,立好榜樣,並且清楚自己的信仰;不是只把聽到的天主道理傳出去,而是要肯定、相信自己的信仰,並且活出信仰,然後才傳出去。這樣就能在堂區內營造福傳的氛圍,漸漸地影響其他的教友一起福傳。
福傳的目的是為光榮天主
因此,教友福傳的目的是為光榮天主,在家中、在鄰里間、在職場、在社會,以行動去愛、去關懷,當別人看到有人真正活出愛,自然會吸引人,也會鼓勵他人去愛、去關懷,形成向上提昇的力量。總之,福傳不是講道理,而是整個人、整個團體去做、去關懷。
有人進教一段時間就離開教會,原因是在教會內沒人理他,再加上神父講道理也不吸引人,自然就流失了。因此每當有新教友加入,我們馬上就邀請他加入一個小團體,賦予他責任,當他受到肯定,自然會熱心、使命感倍增。如果只是參加彌撒,沒有人鼓勵,慢慢地熱誠、使命感都會消耗殆盡。
本堂神父也要清楚不是只提供教友聖事、施予恩寵?就夠了,而是要鼓勵教友成為一群光榮天主的人,吸引更多的人為天主做愛的見證,這才是教友福傳真正的目標。
趙:謝謝柯神父,從神父的分享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憂心忡忡:覺得光榮天主沒有在教會中得到應有的重視。雖然光榮天主是核心,然而有時我們卻只是光榮自己、教堂,或光榮主教、神父。只是把人帶到人的面前,而沒有帶到天主面前,十分遺憾。接下來請白神父發言。
白納德(以下簡稱白):我是個年輕神父,雖然剛才談到對福傳憂心,但我還是有很多理想與夢想。談到今天的主題,我想從自己本堂的經驗出發分享我的四個信念:
從新的熱誠開始
一、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提到:新福傳並不是一個新的傳教方式,而是從新的熱誠開始。新的熱誠來自哪裡?來自我們與耶穌基督個人的關係。所以我第一個信念就是幫助教友接觸、認識耶穌基督。
天主教有很豐富的信仰寶藏,我特別強調其中兩個,一是感恩祭、二是聖言。如果我們幫助教友認識聖言-天主的話,還有彌撒的重要性-一個與耶穌相遇的地方,我相信會帶來新的熱情。
我有一位基督教的朋友,現在是天主教友。我們都知道基督教對聖經十分熟悉,有次他參加彌撒,在其中他聯想到許多熟悉的聖經章節,讓他十分觸動,他真正感受到真理就在此時此地,不禁想大喊:「這裡真的很棒!」但他看到身邊的教友都沒什麼表情,好像很難過似的。
如果我們和耶穌基督有著密切的關係,祂會改變我們的生命。福傳並不是去想一些方法,或是一些具體的系統(system),而是要去分享我所認識的耶穌基督。如果教友能讓人看到他心中的熱火,相信會有傳染性,很容易吸引別人。因為我的生命被耶穌改變,所以我希望更多的人有和我類似的經驗。因此我看到新教友,會立刻讓他做見證,這樣他們對福傳會有使命感、責任感,同時也加強他們的信仰。
有個調查發現離開教會最多的原因是他們感到彌撒是無聊的,而彌撒中的講道更是無聊。這對神父而言是個挑戰。因此我在講道時,會幫助教友看到信仰和他具體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現代年輕人不太想未來
現在的年輕人不太想未來,因為今天一切都變化太快。他們只會想耶穌為我今天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我今天的生活什麼地方需要祂?總之,我們要讓教友或非教友體會到在具體的情況下,信仰可以帶來什麼,否則會覺得信仰和他們沒有關係,自然就會與信仰漸行漸遠。
二、「教會等於家庭,家庭等於教會」。從一開始教會就是從一個家庭發展的。教會雖然是個龐大的機構,但教會內也有許多小團體。這些在教會中的教會可以讓教友彼此接觸,覺得我是被認識、被關懷的,我也可以認識、關懷別人,為別人服務。
而且教會內各式各樣的小團體,如聖母軍、福傳細胞,或一些活動、課程等等,當新來的人來時,我們可以邀請他們加入自己有興趣的團體,從小團體再進入教會大家庭。
教會是個被祝福的地方
而且家庭應是一開放的環境,否則有個危險,就是成員彼此太親密,當新教友來到,會感受到自己不受重視,不被接納。而家庭應該是一個分享祝福的地方。因此我常請教友分享見證,放在教友週報,與更多的人分享感動。教會是個被祝福的地方,而這些祝福需要分享出去。
三、向邊界福傳(evangelize to the borders)。身為本堂神父,我必須花很多時間照顧堂區教友、管理堂務,當然這是我的本分。但堂區教友只佔少數的人口,教堂外有更多的人,也是我要照顧的羊群。
在堂區這塊區域,我不只需要照顧教友,還有住在這附近的居民。然而有一個很弔詭的現象,當我們開始去關心教堂外面的世界,教堂內部的問題自然而然地很快就被解決了。
我相信在天主的計劃中,看到一群人會想到對外福傳,祂會更施予恩寵,幫助我們解決內部的問題,為能更好地向外福傳。如果教會只以內部為中心,反而會有許多阻礙,但如果開始對外傳福音,不但教會可有更好的發展,內部也會跟著改善。
四、年輕人的重要性。我們要學習年輕人說話的方式,用他們的語言,或用網路、用臉書、用line,我有時就花很多時間在網路上。我的經驗是當你與年輕人面對面時,他不太會和你談內心的問題。可是他會傳一個line給你,表達心事,此時我們就可約時間談話,分享心事。
我看到一個調查,離開教會最多的是14~17歲這段年齡層。因為之前是跟著父母來到教堂,到了14~17歲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我是否屬於這個地方?所以這段時間非常重要。
最近我很注意媒體報導有關新教宗方濟各的動向,他的言行可以引起外面世界的眼光,相信他會是教會未來可以學習的典範。
趙:從白神父的分享可以明白,難怪他這麼受到教友以及年輕人的喜愛,因為他是用生命與人分享和交流。神父還提到要和人分享我和基督的關係。記得1995年亞洲主教會議就提出,在亞洲傳教就是要說耶穌基督的故事。還有神父強調要用年輕人的方式如用line與他們溝通,這樣才能抓住年輕人的心。接下來請曹神父發言。
蕭永倫(以下簡稱蕭):談傳揚福音,首先我願意闡述對「福音」的意義的理解。希臘文「福音」一詞是由「好」和「訊息」兩個字組成,在新約中用了76次。綜合各章節對「福音」的表述,共有四種理解。
遇到耶穌就是接觸福音
第一,「福音」是指耶穌本身,遇到耶穌就是接觸到福音。比如若望福音第四章所提到的撒瑪利亞婦人,其婚姻生活非常繁雜,不敢在清晨到井旁打水,怕遇到其他婦人批判的眼光。但當她中午在井旁遇到耶穌時,卻感受到祂的包容與接納,從此也學會了接納自己。耶穌就是讓她的生命能夠重新開始的福音。
第二,「福音」是指耶穌宣講的道理。耶穌的宣講有如明燈,照亮人的路程;也如生命的食糧,滋養人的精神生活;又如活水的泉源,給生命乾枯的人解渴。
第三,「福音」是指我們對耶穌和祂的宣講正面的回應與效果。當人有了與主相遇的經驗,體會祂無條件的仁愛與接納,讓祂的訓導來引導自己的生活旅程,在生活中結出善良、喜樂、平安等果實,就是福音的實現。
第四,「福音」是寫作成書的四本耶穌行傳,即瑪竇、馬谷、路加、和若望福音。通過閱讀和理解福音書,默想耶穌的生命事蹟,與祂建立親密的位格關係,從而領悟人生的真理,走光明康莊的大道,度愛主愛人的生命,人生也有了意義和圓滿。
傳揚福音就是讓人體驗真實的耶穌和祂的訓誨,回應祂的感召,在祂內活出豐盛的生命。信從福音的人有基督的引導,能夠進入天主的國(天國、神國)。
所謂天國不是指擁有領土、軍隊和政府的世俗國度。天國也不是指人死後要去的「天堂」,後者指的是天國最後的圓滿實現,而這個實現今時今日已經開始了。天國指的是有了福音的生活。耶穌清楚地告訴我們「天國就在你們中間」。(路十七21)進入天國的意思是體驗天主的臨在,分享他的生命、仁愛、和平、正義、喜樂。
傳教是指傳揚天主教會,讓人藉著洗禮加入教會團體。傳教與傳福音兩者息息相關,卻有所分別。
若我成功地使一個人接受天主教,並且通過洗禮正式入教,但他沒有真正與主相遇的經驗,生活也沒有按照福音的精神來過,那他只是進了教,卻還沒有信從福音。
相反的,若一個人(比如印度聖賢甘地)認識了耶穌,也受他的訓導感化,生活中有主的仁愛、和平、正義和喜樂,那他是信從了福音,也進入天主的國,卻因為某種緣故沒有加入教會。
曹伯睿(以下簡稱曹):柯神父強調軟實力不是用強有力的政治、經濟的方式,也不是用大國脅迫小國的方式,而是要用感動、吸引人的方式。
首先我要談的是耶穌基督的軟實力在哪裡?台灣教會的軟實力在哪裡?記得在大學生的一個陶成營討論耶穌基督,我們問耶穌基督是什麼系的?觀光系、醫學系、木工系答案不一而足,可見祂具有千種風貌。
我們看到耶穌和匝凱、門徒、婦人的相遇,真是有魅力,也具有領導的特質,而且祂和人相處時,處處展現出祂的關懷與陪伴。在祂三十年的準備時間,相信有來自聖神的力量,但一定也來自祂樸實家庭的父母教導。
台灣教會的軟實力是人
從這裡來看台灣教會的軟實力?依我個人的經驗,我外婆領洗、父母領洗、我領洗,這一脈相承的寶貴信仰之所以傳承,主要是我的家人。所以我認為台灣教會的軟實力第一個是「人」。
奮起湖是阿里山半山腰的村莊,現在那裡的人覺得這個村莊似乎少了一塊。因為在當地的聖堂本來有兩位服務十幾年的修女,一位負責牧靈及理家,一位在小診所醫務室服務。她們傳教工作不太多,因為領洗的人不多。
奮起湖天主堂這個沒有醫生,只有護士的小診所,共接生了鄰近的村莊包括我在內,約有四百多個嬰兒;直到目前,如果晚上有人按門鈴求診,修女就會起來應門看病。有時修女外出,回程沒搭上公車,必須從五公里外的石桌村走路回奮起湖,路上一定有村民搶著帶她回教會。
當地不管是鄒族的原住民、或奮起湖的居民都認為:「她是我們的修女」。後來修女因病回到德國總會院安養,現在少了一位修女,就覺得怪怪的,好像少了一塊,因為「修女『在』真好」。
傳教士是軟實力
還有傳教士,每次去到嘉義聖山墓園,在和藹可親的陶 賀神父墳前一定有人獻花。在我們村莊則是龐 德神父,他向德國募了一輛3000cc的吉普車和一台耕田用的車。父親曾分享每當村裡有人女兒出嫁,吉普車就成了新娘車。以前的習俗老人家生病嚥氣前要回家,吉普車又成了接老人回家的車。
當地雖然領洗的人不多,但是一提到龐 德神父,大家都記得。這群傳教士默默付出,回應當地人的需要,深深打動人心,他們的音容笑貌也永遠深植人心。
再說雲林的若瑟醫院,雲林人說:這是我們窮苦人的近人;宗徒事業輔助者團體的葉醫師也接生了很多嬰兒;老教友們總不會忘記,雷鳴遠團體的畢神父正色的告訴主治醫師:「這是獨子,你一定要醫好他。」醫院雖已老舊,但當地人民對這些感人的故事仍念念不忘。
還有當地的教育,如開辦幼稚園和學校的神父、修女。以上所說的「他們」都是我們的軟實力。
過去教會教導左手做的事,不要讓右手知道。但今天以公關宣傳的角度,左手做的事,只要不是為自己的光榮,而是為光榮天主,就該讓全世界都知道。教宗方濟雖然沒有來過台灣,但是經過阿根廷老神父的介紹,他是知道台灣教會的情況的。
嘉義教區有個青年團隊,小一到小六參加小天使生活營,國一國二領袖訓練營,中學、大學各有不同的營隊,後來大學生會回來帶小天使營隊,一個很美麗的傳承,這也是一種軟實力。
教會在雲嘉地區蓋了一個中度、重度身障中心,還有孤兒院等,這些機構表達出教會對貧病弱小者的關心,也是我們的軟實力。
教會真的是台灣社會比買保險還安全、更安定的一股力量。台灣教會的軟實力可以大到教宗方濟沒來過台灣,就知道台灣的故事,還有對貧病弱小者的關懷中,別人對我們認同。我們的軟實力是人、是機構,這一群人深深影響在地人民的生活。
我們有人、有機構,都是軟實力,但是缺少些什麼?例如我們花了兩三億在雲嘉地區蓋的重度身障機構、孤兒院等,但因此而領洗的人不多;可是基督教種植了八個聖堂,在福傳工作上卻頗有成效。有人問如果教會從蓋社福機構的兩三億,拿出七千萬蓋個聖堂,福傳會不會好一些?
記得在輔大的一次研討會上討論教會仁愛工作的成敗,從領洗人數來看是失敗,但從認同度來看則是成功,至於是否是未來繼續要走的路?是一個可以深入探討的議題。
談到福傳,我們是否有勇氣、有熱火去福傳。嘉義有位老傳道來台北坐捷運,在車上就問身邊的乘客:「小姐,妳要不要認識耶穌?」這種主動積極的態度真是令人佩服。
肯定教會但不願領洗
我們在鄉下特別是民間信仰、佛道盛行的地方,福傳會碰到一些困難,有人信教會被村民取笑,是一種無形的壓力。教會雖然被村民肯定,但他們不見得願意領洗,因為死了沒人拜。
當然也有不同的狀況,身為唯一教友的老媽媽走了,家屬因為受到教會的關懷,結果兒孫們都領了洗;也有看到兒女全家都歸主了,奶奶說:「你們都領洗,後來你們在西方,我在東方。」也跟著領了洗。各種情形都有。
我的結論是要如何讓我們的軟實力成為一個繼續感動人的力量。身為一個度奉獻生活的神父,我要很喜樂的在教堂服事。看到不識字的老人家,雖然不能讀經,但是只要有人去世,必風雨無阻去為亡者唸經。他們喜歡追思彌撒和祈禱,因此這成為我凝聚他們的方式。為年輕人,我邀請他們做幹部,讓他們有使命感、參與感,並學習發展自我。
台灣聖召不足,因此邀請許多不同國家的神父前來協助。我會鼓勵教友要有危機意識,除了守天主十誡、聖教四規外,不要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中,像是溫室中的花朵,也不要只是在教會內你儂我儂;應該多接受培訓,勇敢走出去福傳。
最後,用信德年前教宗本篤十六的話做個結束:信仰不是一個單純的事件,是一個相遇,可以從內部開始改變,然後去影響別人。因為當你被愛時,也會希望將這個愛傳給別人。
軟實力是人是關係
趙:剛剛四位的分享都提到了,軟實力最重要的是人、是關係、是作證。像曹神父說的,那位修女可能一句「天主愛你」都沒說過,但她不在了、當地人就覺得少了一大塊,因為她代表一個愛和關懷,所以他們不做教友,但做教會的朋友。接下來請自由交談。
柯:我回應曹神父分享的情況,九月時我去奮起湖避靜,我喜歡走路,以前也走過,但這次走不回來。我問人:「什麼時候有車子?」「沒車去呀!你是教會的嗎?」「對呀。」「我帶你回去。」一個60歲的老人就開車帶我回去,他說以前神父幫助很多人去醫院,修女也治好他的病。
這是一個很傳統的村子,我們不會傳教,但留給人一個很好的印象。可是如何讓這種好印象能有更好的效果呢?其實教友的好榜樣非常重要,耶穌傳教時也沒拿水給人洗禮,祂只是提供當時社會的道德觀,要他們做好人。
我們當然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會信教,可是有一小群很有信念的人立了好榜樣,影響整個社會,別人就會覺得我也要這樣做,所以身教很重要,這是傳教的一部分,雖然看不到明顯的效果。
另一方面,教會做了那麼多的社會服務工作,現在慢慢老了、退了,慢慢也就不見了,所以很可惜。
要告訴人為什麼這樣做
事實上我們在幫助殘障者或老人時,應該告訴人家為什麼這樣做。也許有人會說:「我愛天主,而天主愛他們。」但別人就想:你愛了,我們就不管了。所以我們要多說一點道理,例如:「我愛他,希望他成為社會一分子,要接受他,給他尊嚴,這是我們的社會問題,我可以立榜樣或做見證,但不是我來負這個責任。」可是我們從來沒這樣講過。
曹:確實我們沒講過、不敢講、害羞講,或心想他應該知道,所以讓人從有好感到成為朋友,可是還不足以有一個決定性的改變;也就是他感受到被愛了,但不知道被愛的理由。
我爸媽在奮起湖也算是一對模範夫妻,選村長應該會當選,與鄰居是二、三十年的好友,每禮拜六晚上來家裡喝茶或喝點高梁酒,我們也似乎沒有講到領洗的事。
朋友沒領洗,爸媽當然覺得有點沮喪。正好我們教區有一個「福傳830」活動,公署要求各機構、學校和堂區都要開辦慕道班。這個朋友的孩子在聖馬爾定醫院從事醫療控管工作,接到院長的邀請函,雖不願意參加,但不能不來,因為是公假,又找了年輕帥氣的曹神父講道理。
後來女兒想領洗,爸爸想:不然我們也一起領洗好了,可是還沒聽道理,我們權宜讓他先領洗,可是將來一定要參加慕道班。當我們跨出勇敢的一步,有時候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傳統宗教,佛、道和民間信仰(local believe)這麼強的地方,要講天主不容易,因為從多神變一神,從沒有罪變成有原罪,信了教還要守主日…,很多表面上的一些挫折是會讓他們感到怯步的。
我看在嘉雲地區我們為貧病弱小者的關懷,絕對是一個很棒的軟實力,讓人家對我們開始不反對,這也是邀請人家來認識我們信仰最好的可能性。
維也納的蘇安邦樞機也說:「現在傳教大概在中小企業的地方,不是在鄉下。」所以我們在鄉下只能守成,讓年長的、接近凋零的教友好好生活在聖事當中,並且也在追思彌撒中感動那些領了洗、領了堅振、可是沒有回來的教友孩子。
什麼是今日先知性的服務
趙:50年前開始我們做了很多愛德的工作,那是時代的訊號,需要有幼稚園、學校、診所醫院。現在先知性的服務是什麼?這是我們可以思考的一個方向。
蕭:教會的服務能開啟人心去接納基督的福音。我從三方面的實際經驗來談。
其一,新加坡聖母聖誕堂有一個福傳的重點,就是接觸在本地工作的外籍客工(特別是中國籍)。教堂騰出一個活動室讓客工每週日傍晚聚會。活動項目由雙方商榷,包括卡拉ok、學英語、免費中醫看診、包餃子等。無須報名,自由來去,每次聚會大約有二、三十人。
客工喜歡來,因為覺得這裡有「家的感覺」。和堂區裡的義工相處久了,他們也自然而然談起天主教信仰,當中每年也有四、五位客工因此認識了基督,接受了福音,加入天主教大家庭。以下是一位客工的心裡話:
「我是在新加坡的一名山東客工。當一個人遠在異地,深受思鄉之苦時,值得慶幸的是,我找到了一個精神歸宿的地方。
在緊張工作中期盼週末的每次相聚,有時候帶著壓抑來釋放,有時候帶著快樂來分享,因為這裡可以敞開我的心扉,壓抑時和朋友唱歌,開心時可以和朋友跳舞,如果你不貪玩,還可以免費學英語。如果你心情需要寧靜時,可以聽道。感受神父那聖潔而高尚的福音,讓自己的心靈慢慢沉澱而得以昇華,感悟和品位人生。
謝謝你們讓我感受家的氛圍,不在讓我的心漂泊。希望在新加坡的朋友常回家看看。即將來的朋友先找一下自己的家。我們在這裡歡迎你,等著你。」
其二,新加坡有個由贖主會士主管的教堂,以會祖奧豐索命名,但教堂更為人知的名稱卻是「聖母九日敬禮堂」。該堂每週六每個鐘點舉行為時三十分鐘的永援聖母敬禮,敬禮內容包括聖歌、祈禱、講道。而最受人注意的部分是「提出求恩意向」和「宣讀感恩信」。許多人都聽說「這裡的聖母很靈」而前來禱告,並因著祈禱被俯聽而回來謝恩。為此該堂每週六都吸引了眾多教內外的善男信女參與。
人心對神明有渴望信賴
此敬禮持續受到廣大信眾的歡迎,表達了人心對神明的渴望與信賴。雖然有些敬禮者起初對天主的認識懵懵懂懂,對聖母的身份和轉禱的意義也模模糊糊,但卻是他們開始接觸福音和皈依天主教會的第一步。藉由人的感性需要,教會能慢慢把他們引至更成熟和深度的信仰理解,終於領受耶穌的福音,並度福音化的生活。
其三,天主教興學,對教育和福傳都起很大的作用。教會學校的董事會、校長和教師都有盡忠職守,奉獻服務的精神。因此教會學校所提供的教育,學術成績優異以外,都能兼顧體、群、美、德、聖的培養。學校也給天主教學生安排青年信仰團體如「學青」和「聖母軍」等。使他們在群體生活中到達成己成人的目標。
學校裡常舉行各種祈禱禮儀,讓學生體驗上主的臨在。使他們在一個具有靈修的氣氛下,嚮往聖善的生活,人格臻於全人之境。學校的物理環境和裝飾,以及師生日常的互動,都能促進學校氣氛的基督化,使學生受到天主教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
教會學校因時制宜的給非天主教的學子各種接觸天主教文化的機會,比如開學禮和畢業禮會請神父為學生講經和祈禱祝福,定時在周會上給學生演講,灌輸道德價值。在其他場合也強調各種福音的訊息,如敬天愛人、尊重生命、正義和平、寬恕之道、犧牲服務等。
這些畢業於天主教學校的非基督徒學生,有不少在成年後主動到住家附近的天主教堂要求慕道。問起緣由,他們會描述教會學校給他們留下的美好記憶。當初某一個祈禱,某一個讀經,某一句宗教訓言,某一位神職人員的善表,都是觸動他們的心靈的因素。現在他們成家立業了,開始反省人生的大問題,觸及生命的終極關懷,因此願意來到教會中尋找答案。
這些可說都是具有實質效果、使福音傳揚的軟實力!
白:記得聖方濟說過:「你宣講福音時,九次用你的行為,一次用你的言語。」天主教在台灣社會福利機構中,就佔了60%,對台灣社會的服務非常大,可是我們好像忘了解釋我們為什麼服務。
我們需要教導教友如何具體去傳福音,不是嘮嘮叨叨,像有些基督教朋友,他們很熱心,但卻得到反效果,因為你說耶穌愛你,可是沒看見傳教士的愛。
福傳是讓天主與人建立關係
我常跟教友說:「福傳不是你的計畫,而是天主希望跟這個不認識祂的人建立關係。」我覺得教友們常怕打擾別人,或是害羞,但是我們可以這樣反過來想:「我對不認識主的人是有責任的。」
所以可能你去理髮院時,跟那裡的人談話,有一天你去見他,他會跟你說:「知道嗎?那天我多麼需要你跟我說一些關於你生命的意義,你生命的依靠,因為那時候我真的很糟糕。」有時候我們沒想到對這些不認識主的人有責任,也就是要與他們分享我們的喜樂。
這不是我們的工作,不是由我們來決定這個人的需要,而是天主本來對這個人有愛的計畫。我同意柯神父說的,福傳也是改變社會,像以色列子民是非常小的民族,可是他們的使命是為了全世界,我們的教會也是這樣。
我們現在明供聖體的地方是在一個地下室,本來是個很髒的倉庫,60年的歷史,不需要的東西就放進去,而且遇過水災,後來我有個感動想改變它成為朝拜聖體的地方,沒想到花太多不在預算內的錢。
當時請人做油漆估價時,第三個人說:「白神父,我們星期一就開始啦!」我說:「等一下,我們還沒講價錢。」他說:「不要講啦!」「怎麼不要講呢?」「小時候,有個美國神父幫助我上學,所以才有今天的我,也有穩定的工作,但他已經過世,我很感激他,這是我對教會的感恩。」
這個人真的被神父改變了,他沒有當教友,可是他願意奉獻,相信神父的精神在他內,這也是不同的傳教方式。
編:請問是否需要由神父主導,並帶動教友、幫助教友認識感恩祭,並在參與感恩祭時被感動,而能與基督相遇?
白:大家都很重要。華人社會覺得禮儀的有效很重要,也許我說錯了,可是要注意的不只是有效,而是可以融入生命的地方,不是我們要做一些祈禱,而是要有一個與天主相遇的經驗。輔仁大學有一個體驗彌撒,就是讓教友體驗彌撒的重要性,以及是救恩的、是跟天主相遇的地方。
有時候我們在感恩祭當中有一直唱同一首歌的習慣,這時候就不是用你的心去跟耶穌相遇,而只是一個外表的意識,沒辦法知道發生什麼事。感恩祭和禮儀是讓我們體會那看不到的天主的光榮,是天主的臨在,是天主住在祂的子民當中,所以我們應該注意禮儀的每一個部分。
感恩祭是團體愛的相聚
另方面感恩祭是一個愛的團體的相聚,所以在感恩祭中要讓教友看到教會的每一部分,例如有年輕人團體的位子,也讓他們有機會服務;還有,在信友禱詞中可以為這星期去探望的病人祈禱。也就是集中堂區所有不同的地方,展現出我們是個更有生命力和更有活力的教會。
曹:一台彌撒要感動人,不要都推給神父。我也很努力準備道理,七、八分鐘就好了;彌撒前在門口歡迎教友,彌撒後先去跟教友說再見,再換下祭衣;麥克風很重要;神父的白長衣不要袖口黃了也不整理;司琴和聖詠團也很重要。
我當學生時,不是那麼有錢,去參加耕莘星期六下午5點的彌撒,聖樂好聽,神父的道理也很好,司琴也很棒,輔祭們的動作流利順暢,我自動在我的零用錢掏出100元奉獻,那樣的彌撒我真喜歡,也很希望在自己的聖堂營造這樣的感覺,但不容易。
曾有一位帶領我們神父避靜的神師,他劃一個聖號是「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阿們。」那麼好的祈禱;帶我們念玫瑰經「萬-福-瑪-利-亞-」也是很美的經驗。
為教友來說,當然神父的證道很重要,但其實每一個環節都重要,神父要做神父的部分,教友也不可打瞌睡,是互相的感覺,然後在彌撒中主動、積極、有意識的感受這是我們信仰的高峰。
再一個目的就是教友領了聖體,用台語講是「領耶穌」,領祂的愛和使命,然後去作見證,看到貧病弱小者,一個安慰的眼神,或問候說:「你最近身體不好,聽說你老人家……,我真的很關心。」
我想神父的角色是讓教友有這個使命感,讓教友把自己跟生活串連起來,也培養一群婆婆媽媽,敢講話的去關心,讓家人和周圍鄰居感受到我們在主日天所感受到的愛。
趙:這個很重要,因為有時候我們都太形式化了。在諸位分享之後,大概可以知道一些我們目前擁有的軟實力,而真正的軟實力應該是在人的關懷,人與人的來往,然後把他帶到天主和我們中間,讓他從我們身上感受到我們是天主的人,也讓他體會到有天主和沒有天主之間的差異,這也是一個間接的見證。接著請諸位做簡短的結論。
蕭:我想補充一下如何對冷淡教友再福傳。
有些準備要結婚的青年男女,其實已經好幾年,甚至十多年不進堂了,平常對宗教生活冷漠。現在為了在教堂結婚,就找上神父了。我們會建議準備結婚的男女參加教會主辦的婚前輔導,有「訂婚週末」和「婚前準備課程」兩種,讓他們覺察到「原來教會裡有這麼好的活動來幫助我們」。
後來他們和我會面辦婚前手續時,就透過談論婚前輔導的體驗,協助他們開放心靈,去領悟信仰和教會團體生活如何能夠幫助他們度更圓滿充實的婚姻生活。
還有,神父的牧靈工作常有機會接觸及探望很多病人,也陪伴不少重病的人走過生命的最後時刻。
傅油聖事為絕多數教友有非常正面的效益,幫助病人與家人能得到安慰和力量。有一些病人得到治癒的恩寵,很快就復原並出院了。若他們生病前是冷淡教友,康復後就會重新進堂,善度教友生活。
有些病人在臨終時能夠把心中的怨恨與不寬恕加以化解,得到喜樂和平安,然後安詳的離開人世。而家屬也常從「病人之友」和神父的探訪中得到啟示,因而更新了自己的信仰生活。
此外,教會成員在一個家庭辦喪事的時候所給與的關懷,對該家庭的成員能產生很大的觸動。追悼禮儀不僅讓生者感念故人,更讓他們反省人生的意義和使命,促進對信仰生活的重視與實踐。
有些亡者的親人因某種緣故,有好幾年疏忽了信仰,遠離了教會。在守靈時,神父在白天沒有很多訪客的時候拜訪他們,常有機會在私下談話中,讓他們敞開心門吐露心聲,把過去對信仰的誤會、創傷和恩怨自然的傾述出來,得到內心的釋放。他們通常也願意藉此機會辦一個妥當的告解,與基督和教會重修和好。
曹:三年前,我們在林口體育場慶祝福音第二次來台150年,可是從今天的討論來看,我們的做法還在福傳前期(pre-evangelization)。
我小時候,在教會中學時,很討厭參加彌撒,可是畢業後只記得彌撒,卻不記得導師是誰。我們是教會學校,常有教會活動,如聖誕節,或捐發票送愛心,或封齋期的生命體驗,坐著輪椅打籃球,用腳寫我的名字,去體驗貧病弱小者的感覺。
我們教會雖然辛苦,但一無所獲,該怎麼辦?在鄉下,我們還是繼續關心那些失落的要找回來,繼續以我們能做的去感動人。這是一個比較不積極的回應,但我深深感受到我們還在福傳前期,我們還需要更勇敢去跟人介紹,把我們之所以愛的理由讓人知道。
我們更要好好做彌撒,讓教友在彌撒後,回到家跟家人和好,跟鄰居和好。當有了這樣的關係,彼此成為朋友,慢慢就不排斥我們的宗教,也慢慢會接受。我們要繼續在這個福傳前期邁向更成熟的路上,看看能做什麼,就找到自己可以付出的部分來努力。
白:我覺得台灣有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和環境傳教,我從光仁、堂區或在不同地方的經驗發現,台灣人覺得我們的信仰是好的,對我們有一個非常好的印象,但不一定會決定要成為一個教友。這確實是一個困難。
讓聖神向你我福傳
中文「福傳」是英文「evangelization」,我覺得福傳要從自己開始,我們要讓天主、讓聖神evangelize我們的方式是,我們要更深去認識天父,與耶穌建立關係,讓聖神在我內,按祂的工作,扮祂的角色,我覺得我會成為一個好的傳教士,所以從我們自己開始,我覺得很有希望。
柯:我們講從自己開始,但如果不先悔改,效果也不大。在台灣,過去我們神父修女做那麼多的社會服務,現在沒有神父修女,所以每個堂區應該要關心自己周圍的鄰里,問問里長鄰長:「我們這裡可以做什麼?我們有地方、有人,我們能做什麼?」這樣我們教會有個使命感,無形中開始有傳教熱誠,這非常重要,因為知道幫助別人是很好的事情,我覺得台灣教會應該往這方面去發展。
另方面過去我們讀書不多,但現在都是知識分子,應該在教會裡面彼此福傳,彼此分享自己的信仰經驗、與耶穌的關係或工作心得,多一點彼此分享,不要害怕。我們需要這樣的小團體,各式各樣的小團體都可以,在團體裡分享、學習,後來可以講給別人聽。
分享經驗勝於道理
以前說:「我不會傳教,我不懂道理。」現在不是懂道理的問題,而是你有什麼經驗,人家更喜歡聽到你的經驗,不要聽你的道理,所以把你的經驗講出來,可能在辦公室裡的一句話,把信仰分享給別人,這是可以代替過去我們很多的社會服務。
就像基督的奧體,每人有他的神恩,要鼓勵他們表達出來,可是一定要給他使命,給他一個工作,有的會組織,有的會祈禱,有的會照顧病人,有的會唱歌,有的很會服務,這樣的團體對外可以表現得更好,是一個彼此相愛、彼此合作的團體,這也有很多的可能性,我看這方面慢慢的進步,所以有希望。
蕭:我們把福音傳給人,理想的情形是讓他體驗在主內真善美聖的豐盛生命,並讓他認識一群認真度福音化生活的信徒,因此讓他全心樂意加入這個信仰和愛德的團體,彼此鼓勵與扶持,共同努力與實踐,並藉著教會內豐厚的恩寵如聖事等,把基督的福音薪火相傳,帶給更多的人,一起活出「天國在人間」的事實!
趙:謝謝,從諸位的分享裡,我們知道真正福傳軟實力比硬實力容易,因為就從我們自己做起,先自我福傳,再彼此福傳,然後向外、向他人福傳。柯神父也提到每個人不一樣,這是多采多姿、很美的事,才形成團體的多彩與豐富。
方濟各教宗講話動人,為我們時代是很有影響力的一位教宗,他有一次解釋什麼是牧靈時說:「傳教宣講,要體現在更有吸引力的實質性工作上,就像燃起心火,因此需要找到新的平衡點,不然教會的道德建築,會像紙牌堆砌的房子一樣倒掉,會失去福音的馨香。合乎福音的建議就是要更簡單,從這裡看出道德的結果。」
所以一位美國有名的教會評論家若望‧艾倫(John Allen)認為,「教宗似乎希望教會能夠少一點的論斷,多一點的牧靈,但沒有在道德上鬆懈。」教宗也特別強調在行走當中與天主的相遇。
所以我們是行動的人,我們也希望台灣天主教會能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熱情、多一點行動,多一點能促進人與天主相遇的軟實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