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磊(Fr Jacques LECLERC du SABLON)
教宗方濟各在他最新的勸諭《福音的喜樂》中,提供他個人的默想,這是他以身為耶穌會士長久以來的牧民經驗、以及之後擔任阿根廷大城教區主教牧長為基礎所寫出來的。
該勸諭的用辭遣句及多元探討,彰顯出一位牧者對其羊群難以抑制的關切之情,正是:「牧者與有羊味兒的羊群共處」(24)。他尚屬年輕的教宗生涯是根植於這個牧羊人的經驗。他的第一份宗座文告,可視為他由地方教會邁入普世教會的里程碑。
對我來說,《福音的喜樂》簡明易讀,相信對大多數信友而言亦如是。全篇的文字動人心弦。我們以往在閱讀宗座文章時、常倍感艱澀,因而質疑一般閱聽大眾是否能輕易掌握。
更有甚者是:這份勸諭直接觸動我個人身為傳教士司鐸日常生活的經驗,及努力在生活中答覆「教會向前邁進」(20)的召喚,「向外傳出去,好能直達人類的邊界。」(45)我讀後立即感到是走在方濟各教宗極為重視的途徑上,是以他慣用的一些象徵、而使他的話更容易為一般人所接收和理會。
貫穿全文的三個詞是:「去福傳」是我們共同的使命;「要喜樂」是隱含在福傳者所傳的福音內;「美好」是在福音中,是福傳之源,亦是福傳果實。「踏出第一步,積極參與和支持」這些話恰似給予教會和你我作為地圖之用。
教宗用這三個關鍵辭標明福傳的路徑。他開宗明義以普世教會的一些觀察,指出教會革新的需要,而這一點是無法在「室內」進行的,需要「走出去」,並以「天主使命人」(第一章)的角色認為「走出去向全人類傳福音為今日教會極為重要。」(23)
在我以靈修陪伴中國神父與修女的經驗上,我認為這召喚對所有的人都十分重要,不僅對壯碩的教會,也是對虛弱和受苦中的教會。因為福傳不只是一項當我們強壯時有待完成的使命而已;在我們虛弱的時候,福傳更是強化你我的要素。「使我們能忠於主人的典範」它也是「在人類的有限內蘊含的使命」(40)。福傳並非重複或拷貝過去,而是願意冒險,也是天主在我們內、與我們同在的冒險。「教會本身就是宗徒傳教士,她務必在她對真理的理解和言語的演繹下成長」(40)
福傳行動是與心相關的運動。「傳教士的心靈是貼近這些限度的,能夠遇弱則弱,…為一切人成為一切人」(格前九22)(45)「向外傳出去,好能貼近人性的極致處」(46)並讓所有的人都能進來,一起坐在感恩祭的餐桌前。「感恩祭雖然是聖事性生活的滿全,但並不是給予完美者的獎賞,卻是虛弱者有力的特效藥與滋養劑,而且教會不是收費站(tollhouse)」(47)。
這些都必須在教會內以深深地皈依來實現,在她身處危機中的團體,以及她面對現代世界各式挑戰中的牧靈工作者中去實踐(第二章)。方濟各教宗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很清楚地表達:「要拒絕具排斥性的經濟觀、拒絕金錢新偶像、拒絕…以宰制替代服務的金融體系、拒絕可能因不平等而滋生的暴力、拒絕自私和精神怠惰、拒絕無望的悲觀、拒絕靈修的俗化、拒絕我們之間的鬥爭。」(52-60-100)
這一切的「拒絕」都是為了在教會的提案內,準備邁向「肯定」的答覆。「…使信德在現代城市的文化內演化…也就是活出生命的豐盈,並正式面對每一項挑戰,就如福音見證的酵母般,使我們能成為更好的基督信徒,並在我們居住的城市內開花結果」(75)。「正面接受向傳道士靈修的挑戰,接受基督帶來的全新關係。」(78-87)
教宗方濟各十分重視司鐸在福傳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宗指出司鐸的弱點需要有教會團體的力量來支持及平衡:「即使某些堂區司鐸也許並不那麼喜樂或者並不那麼致力於福傳工作,然而堂區教友團體的弟兄姊妹之友愛關係與熱誠,仍然有能力喚醒教會的年輕人;激發年輕人渴望付出,全心全意地奉獻自己給天主以和?福傳使命。」(107)。「天主的全體子民都在宣講福音」(111)我們的教宗來自拉丁美洲,他知道什麼是:「熱心善工的福傳力量」(122)。
教宗方濟各還特別提出幾項告誡:「我們不應該認為福音的傳遞、就必定是我們習慣以背誦的固有方式、或局限於特定的語言、來表達那絕對不變的內容...傳達福音的最終目標應該是適當地把福音傳遞在個別的文化,讓福音與該文化產生一種新的融合。」(129)
對於牧靈工作者,教宗方濟各特別關注那些服事福音宣講的牧靈人員。他邀請司鐸們在福傳的做法上有所革新(第3章)。
「一位傳福音的人必須瞭解他所服務的團體、懂他們的心,才能體悟他們對天主真實與殷切的渴望,甚至可以瞭解到他們與天主的對話曾經是充滿熱情,但曾幾何時已蒙上挫敗感、以致空洞了。」(137)
「一位不做準備的福傳人是缺乏『靈修』的,他不忠於自己所賦予的禮物(恩寵),也是不負責任的。」(145)
「今天,人們喜歡聆聽信仰的見證故事:他們『渴望真實性』和『希望福傳者宣講他們個人所認識及熟悉的天主,讓聆聽者彷彿在福傳者身上看見天主』。」(150)
福傳要求我們重新理解什麼是「前進的教會」,同時是具備革新和培育能力的教會。福傳也要求我們以雙手去奪取優先關懷窮人的機會,並且去落實耶穌的第一個福傳指示:成為和平的大使!(第四章)。
「在天主內,我們聽到(弱者的)呼求聲。」(187)
「對教會來說,優先關懷窮人是屬於神學的幅度,而不是文化、社會、政治或哲學範疇。」(198)
教宗方濟各認為,要做到優先關懷窮人,我們必須有「專注力」。這也是耶穌自己直接啟發給我們的一種態度。除非保有「專注力」,任何的預言、教學、或任何福傳工作都將毫無價值,也難以領悟。
「缺乏靈修關懷」或缺乏專注力,「是窮人遭受的最大歧視。」(200)因此,教宗對於那些沒有致力於關懷弱勢族群的制度提出質問(209)。對於此關懷,教宗點出了幾項關鍵的條件與前提:「時間大於空間…和諧勝於衝突…現實比理想重要…整體大於部分」(222-237)。
「對話」是教宗方濟各給我們的任務:為和平而對話、信仰的對話、理性與科學的對話,以及大公主義和宗教之間的對話(238-258)。
教宗對非基督徒和無信仰者,持有一種特殊及有意義的態度與方式。他意識到與他們對話是很重要的:「雖然這些少了(耶穌建立的)聖事幅度的意義與功效,但這(對話的)作法可以是聖神的途徑,讓非基督徒從『無神內在論』或從『純個人宗教經驗』中解放出來。」(254)
「作為信徒,對於那些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宗教,但卻真誠地尋求真理與美善的人,我們感覺跟他們是很接近的,因為我們和他們都相信真善美是天主最崇高的體現和根源。」(257)對話!這是何等有意義的福傳途徑!聖保祿在這方面的確是個了不起的老師(AC17)。
教宗方濟各在此勸諭的結論中,強烈呼籲充滿聖神的福傳(第五章)。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經過超過35年的傳教士生活,我個人非常認同教宗方濟各所歸納的總結:
「一個真正的傳教士,無時無刻都是耶穌的門徒,傳教士知道耶穌與他同行、跟他說話、跟他一起呼吸,與他一起做事。」(266)
「身為心靈的福傳者,我們需要發展一種靈修品味,以更貼近人們的生活,並從中發掘靈修品味本身就是讓我們更加喜樂的泉源。」(268)
司鐸們是否都有靈修的品味?是的,聖父,我同意您說:「默想耶穌對每個人的親近,是多美好的事。」(269)。透過教會和其傳教的任務,「復活已默默地穿梭在歷史的編織中」(278)。在福傳中必定會宣講基督復活的核心信息,此信息並不是一個過時的古老故事,而是真正發生在每人生活的真實事件。
教宗方濟各在教導及講道時,也常提到聖母瑪利亞:「生活福音之母,天主小孩的喜樂之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