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強
「看,我立在門口敲門,誰若聽見我的聲音而給我開門,我要進到他那裡,同他坐席,他也要同我一起坐席。」
(默三20)
(默三20)
富人挑食,窮人被挑!
過去,很多人們曾經天真地相信,現代飲食產業的最大貢獻之一,莫過於帶來更多「廉價」的飲食選項,平價賣場和食品的出現毋寧就是最佳的例證;但「便宜」就一定好嗎?窮人也會因為廉價食品而受惠嗎?想想看,這種思維會帶來什麼負面的結果?
姑且不談掠奪廉價勞力、原料和能源所造就的帝國和殖民主義,為了創造「售價便宜」的食品,飲食產業始終很少真正投注資本、並花費心思在研發有益人類健康的廉價食物,反而多把焦點擺在剝削原料、製造和勞動成本之上。
在原料市場,憑藉壟斷優勢兼併並壓縮小農生存空間;在製造流程中,不惜遊走法律邊緣,違法改良食物並取用刺激味覺的廉價添加物;為了節約勞動成本,徹底奉行「福特主義」(Fordism),不斷弱化勞資對等關係,削減勞動條件和保障。[1]
在此種生態之下,表面上,雖然飲食產業宣稱推出不同「物美價廉」的食品;實際上,乍看多樣食品的選項,其實都只是各式各樣的「垃圾食物」舊瓶新裝,無謂熱量和化學添加的排列組合而已。
更驚人的是,在看似「售價便宜」的垃圾食物背後,真正最大的成本支出可能還不是在原料、製程或勞力之上,反而是在行銷廣告費用(換言之,您咬下去的漢堡,吃到的不是食材,而是廣告)。
但最可悲的是,窮人往往正是大賣場中各式廉價「垃圾食物」的主要消費者。經常囿於長時間勞動,窮人非常仰賴外食或速食,而購買力缺乏也導致「垃圾食物」經常成為飲食首選。長此以來,肥胖和慢性疾病纏身,反而導致貧窮問題繼續惡化,甚至世代相承。[2]
事實上,相較富人優渥的處境和選擇條件,窮人對於飲食威脅最欠缺承受力與防禦力!窮人無法選擇食物,只能被食物選擇!但格外諷刺的是,追求「便宜」食品的飲食產業,一隻手壓縮窮人資源和勞力、藉以打造廉價製造產品,但另一隻手卻把這些產品再買給窮人!
除了喪失「選擇食物」的權力之外,「便宜」食品發展策略,也無益於改善全球和各國糧食分配不均的弊病;儘管飲食產業宣稱,追求「便宜」食物可以造福窮人;但他們其實並非真想解決飢荒問題,只是希望藉此作為擴大市場的商業模式而已,這種手段背後仍然立基於根深蒂固的利潤思維。
換言之,除非有利可圖,否則即便擁有過剩生產,也不願供援飢餓,寧願坐視窮人無力購買,也不願根據消費能力調整售價。正因如此,我們已經看到,飢餓已經不再是落後國家的專利,在飲食產業高度發達、廉價食品隨處可見的先進國家中,也儼然成為一種日益嚴峻的現象。
非僅如此,全球越來越多傳統糧食作物耕地,投入特定作物的種植,無論是飼料作物或食品加工原料作物(例如:作為許多牲畜飼料和食品加工原料的玉米)。
此種發展趨勢,儘管可以為「垃圾食物」尋得極為低廉的原料,但壓縮糧食作物耕地的結果,卻可能導致糧食作物減產,並間接抬高價格,迫使窮人更加無力購買富有營養的傳統糧食作物,轉而選擇「垃圾食物」(今天世界上不少第三世界國家正深受其苦)。
安全食材 vs 安心食材
「我們不能沒有食物,但食物卻可以殺死我們!」問題飲食往往不會立刻致命,卻會像慢性毒藥一樣漸漸產生負面影響。每天推陳出新的黑心食品早已喚起人們對於「食品安全」(Food Safety)的高度重視,如何覓得富含營養且無害人體的「安全食材」,也儼然成為飲食市場的新興顯學;然而,倘若我們拿出「安全食材」招待耶穌,是否便能如期獲得主的悅納呢?
教宗本篤十六世曾在《在真理中實踐愛德》(Caritas in Veritate)通諭清楚指出,環境是天主賜給人的「禮物」,人們可以負責地享用,滿足合理需要,但也必須加以珍視,尊重環境本身的平衡,向窮人、下一代和全體人類負責。我們只是管家,負責「耕種和看守」(創二15),不能恣意剝削環境,任由私欲凌駕整體人類需求和環境利益之上。
在此意義下,既然人類被賦予看顧和善待天主創造物的重責,我們自然不能為了一己之私或商業考量,縱容飲食產業掠奪自然、破壞環境,甚至虐殺動物。
著名網站「奴隸足跡」(Slavery Footprint)曾經寫著一個醒目的標題:「您知道有多少奴隸為您工作?」可能您極為反對奴隸制度,但也許您的生活方式正在為奴隸制度背書!
事實上,如果套用同樣的觀點剖析飲食產業,我們便會發現,今日各種食材商品紛呈榮景的背後,其實同樣存在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辛酸、剝削與奴役(例如:全球連鎖咖啡企業背後的原料採集工作),違反人性尊嚴和虐待殘殺動物(例如:牲畜豢養及肉品加工)。不僅工廠屬於不折不扣的「血汗工廠」,食品也堪稱名副其實的「血汗食品」,即便是所謂的「安心食材」,背後也可能存在同樣的流弊。
很遺憾的是,為了追求利潤的極大化,今日飲食產業似乎仍然一昧醉心於思考如何壓低「直接成本」(工資、電費、原料等等),根本無暇顧及「善待天主受造物」的責任要求。當然,更遑論面對許多隱藏在生產過程和消費習慣背後的「間接成本」(整個社會與環境所付出的代價,例如:溫室效應、基因改良、環境污染等等)。
儘管相關資料早已指出,著重集約化和工廠化的生產模式,加上為了迎合炫耀浮誇的飲食消費需求,不僅經常犧牲稀有的生態資源(濫捕或滅絕)、減損寶貴的耕地資源(過度噴灑農藥或破壞水土保持),也必須付出代價高昂能源耗損(Food Miles「食物里程」,概念聚焦關注的食材運輸能源耗損)。
出路
綜上所述,究竟應該請耶穌吃什麼呢?何種飲食抉擇才能符合信仰精神而讓耶穌悅納呢?淺見以為,「安心食材」或許正是一個簡單的答案!
在此,「安心」意指善盡責任,經得起「良心」的檢驗(可以安穩睡覺),而我們的「良心」則必須建築在信仰的基礎之上;易言之,就是從「愛人如己」的同理心出發,在進行飲食抉擇之前先問問自己,習以為常的飲食消費抉擇是否可能傷害自己、鄰人(尤其是弱勢和窮人)、社會(包括下一代)、生態及環境,甚而危及共同生活的公益?是否單純為了滿足一己之私或口腹之慾,毫無節制地肆意進行飲食消費?倘若我們自覺飲食抉擇無法令人「安心」,便應該嘗試尋求其他合宜的替代選項。
然而,欲求「獨善其身」,必先「兼善天下」!我們不得不承認,身處於備受飲食產業宰制的現代社會中,有時,個人往往極難善盡飲食責任,或尋找其他合宜的替代選項。除非嘗試改變當前飲食產業的扭曲思維、文化和現況,否則,任何飲食責任訴求,終將流於緣木求魚的口號;但如何改變呢?小蝦米如何對抗大鯨魚呢?
教會的社會訓導提供我們二個指導方針:一是「參與」;二是「合作」。「參與」要求人們學習並進入飲食產業的世界,確保掌握極大資訊與優勢地位的飲食產業運作充分體現「人性尊嚴」及「公共利益」的責任要求,從而提高體系運作的「問責性」(Accountability);「合作」則是要求人們通過地方、國家、國際社會不同層級力量的各盡其職和相互配合,聯繫共同成員力量面對飲食產業的各種問題,從而體認到在人類大家庭中,你的飲食問題,就是我的飲食問題。(全文完)
[1] 若以美國為例,不少研究與報導紛紛指出,美國飲食產業內部勞資關係極為不均,因為工作性質容易被取代,正職雇用的基層員工不僅日益減少,薪水也與管理階層差異甚大,工作超時更是家常便飯,但職安威脅卻未減少(肉品工人更曾被「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譽為全美最危險的職業)。
[2] 例如:網路上知名的「沃爾瑪人」(Walmart People),經常以戲謔和嘲諷的方式,刊載各式各樣出沒於大型連鎖量販店的民眾。這些大型連鎖量販店的消費民眾多屬中低階層,往往具有異常肥胖的特徵,儘管網站的原初目的,只是為了揶揄或歧視這些肥胖民眾,但無形中也反映一個重要的訊息:大型連鎖量販店中的各式廉價食品,可能正是造就中低階層肥胖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