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維烈
筆者最近帶領了一個工作坊,其中一個環節的主題是記憶重訪(memory revisited),在活動中參加者要把一些過去的圖像重整(re-imaging),以建構對過去記憶的一個新看法。
記憶與圖像
自從十九世紀發明照相機以來,二十世紀的發展見證了拍照如何逐漸由專業的技術,變得越來越普及。隨著二十世紀末的數位化浪潮,二十一世紀初社交網站的興起,電子拍照簡直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從個人經驗來說,以往只是旅遊、慶祝生日、締結婚約、開張等大日子才會拍照,今天,好一些人,不論年紀,喜歡把家中或到外面吃飯的食物照片等(不論有沒有特色),或是遇到什麼大小事情,都上載到網站,與世界分享。
姑且不說這些分享代表了什麼心態,肯定的是圖像建構了生活的記憶。因為拍照把一剎那的存有凝固於圖像上,人們看到照片都會勾起相關的回憶。久而久之,當沒有被記錄下來的回憶開始模糊時,不論是紙本照片或網站上照片集的圖像,就成了唯一的視覺回憶。
搜集圖像
這個藝術靈修的體驗,先要參加者各自在家中的照片集(不論是紙本相片或電子相片)進行搜索,把一些(大概十張)值得紀念或為個人有重大意義的照片(或圖像)先收集起來,然後進行列印(電子相片)或複印(因為圖像在過程中將進行處理,故不用相片的正本)。
不少參加者在體驗後的分享,都表示這個搜集過程都是靈修的一部分,因為可以接觸過往的一些重要時刻,而這個過程勾起不少的感恩和謝意,例如看見一張畢業照片,就想起某位老師恩人,儘管這一張照片沒有被收錄成為那十張之一。
但同時,也有參加者表示,這一部分是痛苦悽慘的,因為某些原因,就是沒有任何的視覺記錄。比方說,一個破碎的家庭,就是從來沒有一張正式的全家福合照。
重組圖像
當把所需要的圖像收集好後,便可進行重組。重組的第一步是先用剪刀把圖像內的元素剪出來。
比如,一張在畢業禮拍的照片,只把某些人物剪出來,而放棄背景。然後照樣把十張圖像的重要元素一一剪出來。
為了凸顯每一個元素的重要性,以及方便重組,在剪元素的時候,盡量小心貼著周邊剪,不要看到任何背景。
第二步就是把元素貼在畫紙或畫冊上。這一步可以先行以玩耍的方式,無拘無束地嘗試把圖像的元素作出不同的組合,不管實物的比例大小、所代表的時空,最好自由地把圖像重疊,讓圖像與圖像之間,產生新的關係及意義。例如把不同年紀的自己圖像,並排列在一起。
第三步是創意地用畫筆把遺失或額外的元素加上去,比如在不完整的全家合照中,用虛線勾劃一個輪廓,代表已早逝的父親。
重新詮釋記憶
此次藝術靈修的最後一步,就是重新詮釋。所製作的新圖像,代表了那不論痛苦或快樂的記憶在此刻的自己有著什麼位置,有著什麼意義。
製作了圖像後,應稍作休息,(甚至可以隔一兩天)讓眼睛及心靈有所歇息的空間,然後才進行這詮釋的一步。
在重新詮釋時,先懷著欣賞的角度,仔細去觀察在拼貼之時沒有留意到的細節,或不經意所得到的效果。然後,以祈禱的心情,環繞著這幅拼貼圖畫,寫一篇禱文,表達心中的感受。
有參加者表示,把時空不一樣的景物放在一起,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就像一些人在生死邊緣間,一下子看到許多生命的片段重現眼前。
參加者分享
有一位參加者說:「領會到我要先拆毀自己才能建構一個全新的我。不斷的拆解使自己更認識、更了解自己,新造的我才更有力量向前跨一大步。」
另外一位參加者,在看到不同的圖像呈現在眼前時,回憶起許多過往的快樂時刻,說:「從這活動感到自己十分幸福。」
有一位參加者,哭著說:「就是找不到一張完整的全家福照片,但在這活動中,透過剪貼,終於看到一幅全家福的圖像,是人生的第一次!」
也有一位參加者,表達這個活動令他有一個生命的宏觀,不需要單獨看某一個較為負面的片段,而可以從整體看人生而找出意義。
藝術靈修體驗
歡迎把自己的作品或過程中的體會與筆者分享:brotherwilliamof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