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書寧
最近讀了一本書,耶穌會士華雷仕撰寫的《生活在一起》。
藉著回顧自己的修道人生,華雷仕神父分別在幾個不同主題下,娓娓道出團體生活的種種面向。在其中一章裡,他提及新舊兩代之間的差異問題。
其實,無論是年輕人或長者,都有其各異的時代背景,也各自抱持著其他世代難以理解的苦衷、說辭、委屈或不滿。差別的存在是事實,但是倘若任其發展,則容易形成代「溝」,阻隔彼此共融的可能性。
在那樣的反省下,華雷仕神父寫道:
「如同法國人讚嘆男女之間的差別『Vive la différence!』(差別萬歲)。假如新舊兩代完全一樣,就不會有進步,不會有學習,不會有趣味。我們確實是不一樣的,理當如此。」
這段文字叫我感同身受,並因此喚出一段十多年前的回憶。
我的大學生活充滿了第一次:第一次離家住校、第一次三餐自理、第一次有同齡室友、第一次獨自走訪台北……。對於一個鄉下孩子而言,首都的大千世界令我眼花撩亂,處處驚喜。
迪化街,也是讓我目眩神迷的場所之一。那些印著艷麗花朵的布疋、老舊戲院中灰塵漫舞的光柱、遍地裝滿堅果乾貨的布袋、中藥行玻璃櫃內形狀駭人的鱉蛇蟲獸……多麼有趣!
不僅如此,就連裝飾了精美石雕的老房子、搖搖欲墜的二樓窗台、以噓噓笛音和巨大鐵壺為招牌的太白粉手推車,都能將訪客一舉推入另一個時空。那樣的「懷舊」風情,很令我著迷。
後來,偶然讀到某本關於迪化街的著作。書中觀點令我印象深刻,宛如當頭棒喝。
其實,那本書的作者並不反對迪化街的「老舊」,也認同時間堆砌下的美感;只不過,相較之下,她更關切住在那塊土地上的人們。
當時有些社會輿論認為,為了保持文化景觀的完整性,迪化街的居民不應該任意翻修房子。針對這點,作者很無奈地表示,包含自己在內的外地人平時在家享受文明進步帶來的種種好處;可是,難道就為了提供外人偶爾造訪時的緬懷,就能強迫那些真正住在裡面的居民,忍受隨時可能傾倒的牆、隨時可能陷落的地板、沒有空調、經常漏水的不便生活?
原來,事物總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面向,也沒有絕對的好壞。正如華雷仕神父在書中所述:「改變,是健康的,理當如此」。
的確,隨著時間與歷史的前進,總會產生很多不可避免的差異。改變,可以有很多種呈現方式,沒有必要完全抹煞過去,卻也不該因此拒絕新的事物。因此,彼此之間的差異,其實有潛力成為學習的機會,邀請大相逕庭的人們,一起走向更好。
在那章節的最後,華雷仕神父給出一個極可愛的建議:
「為了解不同心理狀態之間的差別,還有最後一項建議,就是建立忘年之交。」
我有兩位「忘年之交」,八十六歲的村田奶奶與九十一歲的岩崎奶奶。
2006年年底,我的外婆過世了,她在臨終前領受聖洗聖事,進入主內的大家庭。對我而言,與摯愛血親的死別雖然帶來撕裂般的苦痛,卻也成為通往希望的契機。不久之後,我與妹妹分別領了洗,因著外婆的死而重生。當時,為我施洗的神父諄諄叮囑:「回到日本後,趕快去找一個適合的聖堂登記。」我謹遵其命。
於是,2007年初春,我帶著自己的中英文領洗證,開始在蘆屋天主堂落地生根。
奇妙的是,我在蘆屋最要好的朋友,竟是兩位早半個世紀出生的老奶奶。我原本以為自己在世上失去了外婆的愛,天主卻將之改為獲得;不僅如此,還連按帶搖,一下子賞給我兩位超越國籍的可愛奶奶。
與老人家交往費時也費神,這應該是每個人的共同經驗。我承認,與村田奶奶與岩崎奶奶在一起時,無論做什麼事都得花上兩三倍的時間。不僅如此,講話時必須大聲吼叫、出門時得處處留意撿起掉落的東西、很多事情不能做、很多東西不能吃、很多地方不能去、很多交代必須鉅細靡遺,並做好心理準備接受對方馬上會忘得一乾二淨,必須從頭解釋一遍……總之,就是有很多很多的「不能」與「必須」。
然而,就算如此又如何?
對我而言,這兩位奶奶依舊是不能取代的珍寶。相較於我本身的受益,一切花在她們身上的時間精力都顯得無足輕重。藉著與奶奶們共享的時光,我得以用很真實的方式,體驗那段自己來不及經驗的時代;透過她們的言行舉止,更讓我窺見了迥異於現代潮流的美好價值觀。
有趣的是,兩位奶奶也經常口頭禪似地對我說:「和妳在一起,總讓我感覺很『元氣』,好像跟著年輕起來了!」
那份「元氣」究竟從何而來?我並不清楚。或許,是我的願意聆聽使她們多了一個談心的對象;也有可能是我分享的旅行及異國趣聞,讓她們充滿好奇且感覺新鮮。無論如何,那是一種很美的交流。因為雙方都受益,卻也都沒有任何失去。透過分享,愛不減反增!
我不知道,自己與兩位奶奶之間的交流還能持續多久;總之,就是好好珍惜天主賞賜的現在。往後,或許她們先我而去,而輪到我在世上扮演「忘年之交」中長者的角色。到時候,我切望自己能夠懷著對奶奶們的美好記憶,做得和她們一樣好,一樣稱職。
不同世代之間,「差異」的確存在。然而,就因為有了那些差異,世界才因此多彩多姿。那份出於「不同」的精彩,每每讓我憶起舊約聖經的創世紀中,描述天主創造天地萬物時一再出現的美麗辭彙:「各按其類」。
青草、結種子的蔬菜、結果子的樹木、大魚和所有在水中孳生的蠕動生物、各種飛鳥、地上的生物、各種走獸、地上所有的爬蟲……一切的一切,都各按其類……。
原來,祂一直允許差異的存在。
因為,祂歡喜見到一切受造物「各按其類」,認為「樣樣都很好」。
差別萬歲。
因此,我也期望自己能在天主容許的差異中不斷學習,藉著分享與包容,彼此豐富,一起走向更高的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