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強
「唯有訴求社會正義,才有真正的自由貿易。」
(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民族發展》通諭)
(教宗保祿六世(Paul VI),《民族發展》通諭)
太陽花學運成功喚起各界對於「服貿」優劣的論辯,但討論焦點卻仍多集中在服貿的經濟效應,不然,就是兩岸政治角力或國內政黨計算。
不可諱言,今天學運激發社會廣大迴響的潛藏原因和影響層面,可能早已超越服貿本身,但歸根究底,服貿,以及其背後所代表的全球化和自由貿易趨勢,仍然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嚴肅面對的問題。
對於一位天主教徒而言,面對爭議不休且日益政治化的服貿議題,我們究竟應該站在何種立場?提出何種問題呢?[1]
趨勢不代表正義
今天,很多人都說,自由貿易是大勢所趨,台灣不能被邊緣化,所以,台灣一定要簽訂服貿!
教會並非特定意識形態或經濟學派的支持者,也從未否認自由貿易可能帶來的正面效益;然而,在堅持「人性尊嚴」與「公共利益」的價值之上,天主教會始終不斷呼籲各界正視自由貿易背後的潛在威脅,正如教宗保祿六世所言:「唯有訴求社會正義,才有真正的自由貿易。」
換句話說,對於天主教徒而言,談論服貿的前提,不是世界趨勢,而是社會正義!
人性尊嚴甚於經濟發展
今天,很多人都說,服貿可以為台灣帶來工作機會、薪水增長和經濟發展,所以,台灣一定要簽服貿!
由於重視人性尊嚴,教會強調,經濟發展必須導向人類利益,而非犧牲人類利益追求經濟發展。任何經濟決定、體制及發展,皆應該根據其能否保護或侵蝕人性尊嚴加以論斷。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John Paul II)告誡我們,不能從純粹經濟的化約角度理解人類,因為經濟只是全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已。經濟發展的政策,也必須促進人類在各方面的權利,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等,不能偏廢。
一味追求拓展市場、股票上漲、收入增加或GDP上升,但卻犧牲人性尊嚴全面發展的各項權利,就不是天主教會眼中「真正的人類發展」。
生產力的衡量指標,也應是以貨物或勞務產出為基礎,而是以能否消弭歧視、滿足需求、維護環境、培養社群聯繫作為基礎。簡而言之,對於天主教徒來說,在看到服貿可能帶來經濟契機之際,也必須同時關注其可能對於其他權利的影響。
經濟發展相適於文化脈絡
今天,很多人都說,服貿可以拉近台灣與世界的聯繫,打開台灣的國際視野和競爭力,所以,台灣一定要簽服貿!
天主教會重視人性尊嚴,但人類尊嚴卻必須在家庭、社會與文化脈絡中表現自我。
鑑於歐美經濟強權挾著經濟與文化霸權,透過全球化與國際貿易的渠道,在今日世界各地推行新版的殖民主義,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多次警告世人,不要讓全球的貿易往來侵蝕文化多樣性,摧毀各地人民的認同,傷害人們在生活中回應天主召叫的能力。經濟發展不僅必須服務於「人性尊嚴」,也必須服務於「人類文化」。
經濟體系必須適應於文化,而非強加於文化之上。職是之故,對於天主教徒來說,除了物質和經濟層面的影響之外,服貿將會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模式,可能才是更值得投以關注的問題。
經濟自由和創業精神
今天,很多人都說,服貿可以「把餅作大」,增加更多商業機會,政府也會積極把關,所以,台灣一定要簽服貿!
天主教會認為,由於人才是經濟參與的要角,而他們的教育、才智、創意和努力,才是真正經濟發展的關鍵,因此,任何經濟體系皆應保障經濟自由並鼓勵創業活力。
然而,天主教會也深知,自由市場、個人創業和競爭,未必保證帶來公益。經濟活動,尤其是市場經濟,不能在沒有制度、司法和政治的真空環境中運作。
一方面,國家肩負偕同社會部門導正經濟運作的重責;但另一方面,也應避免國家權力過度介入,扼殺社會微觀經濟生活的豐富性。
循此思考,對於天主教徒來說,可以追問服貿三個問題:
第一,「把餅作大」的同時,服貿是否將會帶來更多兼併、壟斷、均質化或惡性競爭,扼殺經濟自由、多樣性和創業精神,特別是在社會微觀經濟生活的層次?
第二,主權國家能否適當扮演節制跨國自由貿易和市場運作的力量,並將其發展導向人類公益?
第三,國家如何在尊重社會部門自主性和多元性的前提之下,協力扮演導正服貿影響的角色?
弱勢與窮人優先
今天,很多人都說,服貿可以創造就業,自由貿易也會消弭貧窮,政府更有弱勢輔導機制,所以,台灣一定要簽服貿!
儘管,窮人和弱勢經常缺乏經濟優勢、政治影響力和媒體關注,但教會強調,任何經濟體制、發展及決策的優劣,皆應以其對於窮人和弱勢的影響作為評估前提。
自由貿易雖然可以增加機會,但自由貿易本身並不能消除貧窮,欠缺教育、技能和投資的窮人及弱勢,也往往難以從單純參與全球市場中獲益(窮國及弱國也是如此)。
有鑑於此,對於天主教徒來說,當人們一直強調因為服貿而受惠的產業時,反而應該優先思考因為服貿而受害的人們。
濟弱扶傾
今天,很多人都說,服貿是中國「讓利」的結果,機會很難得,所以,台灣一定要簽服貿!
嚴格來說,立基於中國刻意「讓利」之上的服貿,實未必為天主教徒樂見!因為此種出自於兩岸政治計算的服貿,不僅並未著眼於人類公益,也未必能符合社會正義要求;縱然,部分台灣人民可能因此受惠,但卻可能是以過分犧牲部分中國人民的利益為代價。
今天,世界上各種國際貿易協定,嘴巴上雖然都會宣稱平等和互惠,但其實都是主權國家各種精心計算之下的角力產物。各國實際經濟力量的強弱消長,也成為實際主宰磋商、談判與協定簽訂過程的關鍵;但普世天主教會卻認為,身為全球國族家庭中的共同成員,其實沒有一方可以在單方面追求國家利益而忽視全人類公益的情況之下,獲致真正可持續性的繁榮與和平。
全球貿易競爭並非零和遊戲,始終以犧牲對方作為代價。世界各國應該彼此團結,共同承擔追求公益的責任,不是把「他國」視為工具,而是真正尊重對方獨特的價值與文化、合法的自主性與自決權,超越自私立場並關照對方需求(不只是同情,而是真正為他方需求著想,尊重他方的尊嚴、自由與文化),共同促進正義與平等的發展,建立共同確保社會團結與對話的架構。
正因如此,對於天主教徒來說,應該關心的重點,不應僅僅著眼於服貿可以如何有利於台灣,而應融入濟弱扶傾及同舟共濟的關懷,共同思考服貿可以如何有利於兩岸人民,深入瞭解兩岸人民互蒙利害之處。
唯有立足於伙伴關係,透過對話、透明和尊重的基礎,追求具有更大公平性的「公平貿易」(Fair Trade),才能被邊緣化的生產者和勞動者提供更好的貿易條件及權利維護。
1986年,美國天主教主教團曾經發布一份迄今仍然影響深遠的《對所有人的經濟正義》牧函,從天主教教義談論美國經濟的相關問題。
牧函當中提出一個大膽的詰問,如果美國開國先烈可以透過人民參與、權力制衡及責任監督,創建一套史無前例的政治制度,今天的人們為什麼不敢同樣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創建一套更能回應當代經濟生活的準據呢?
就在學運帶動服貿辯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大膽發揮一下今人的想像力呢?在此,長期重視全球化及國際貿易背後倫理問題的天主教社會訓導,不啻可以提供另一個重要的反省切入點。
───
註:(本文部分內容曾發表於《自由時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4/new/mar/29/today-o7.htm)
[1] 為考量篇幅及行文之便,內文相關參考教會文件請自行參見《新事》通諭、《和平於世》通諭、《百年》通諭、《美洲的教會》宗座勸諭、《對所有人的經濟正義》牧函、《天主教教理》1885, 2426-2431、《國際貿易倫理指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