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少恆
一、對話的牧靈
梵二會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天主教與其他宗教的關係,推動普世性的宗教對話。梵二會議要求普世教會「跟上時代」、開放革新,與各大宗教、各階層人士對話,適應各個地方的文化,以求和平共處,以利世界和平。這一切,與中華文化主張的「和為貴」、「求同存異」等思想不謀而合。
從中國教會目前的狀況來看,對話與合作已是很緊迫的使命。沒有對話,就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沒有合作,就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對峙與對抗應該成為歷史,而對話才是當今中國教會牧靈的核心。因為對話是共融的前提,合一的基礎,和獲取並接受真理的先決條件。
梵二所宣導的對話精神,不僅僅指的是宗教之間,也指在教會的對話,神職與平信徒,平信徒與非基督徒,持不同意見和觀點的人,每個人之間的對話,甚至同全人類對話。在中國教會也特指地上與地下,教會與政治團體之間的對話。
對話的精神要以基督為起點、為中心,並以基督為最終目標,而不是以優越的姿態凌駕於對方,更不是以先入為主的成見或沾沾自喜的觀點去抨擊或者批判對方。
天主是最終的判官,祂明察人心,而基督是我們這些肢體的頭,所有的肢體因與基督結合而彼此團結一致(參哥一18)。所以落實梵二對話的精神,是我們每一個基督信徒的使命,也是當前中國教會的主要牧靈方法和方向。
身為牧人,我們所追求及擁有的靈修是完全根植於耶穌基督內的靈修,是和天主聖三對話的靈修。藉著與天主聖三的對話和交流,我們不斷認清應走的路,也更加清楚自己的方向和使命。藉著和聖三不斷地溝通,我們才能擁有源源不絕的精神食糧,也更有力量堅強信心,堅定步伐,以及堅持原則。
此外,牧人的靈修也應該體現在和羊群、周圍群眾與環境的對話中,這樣才能瞭解羊群的需要,清楚教會的急需,以及能敏銳地察覺到時事的變化與周遭環境的變遷。
這樣一位完全充滿聖三愛及共融靈修的牧人,才是符合耶穌要求的跟隨者,是耶穌善牧最好的效法者,是羊群所期待的帶領者,也是教會忠實的管理者。
牧人常需要在聖神內和自己對話,問自己是什麼樣的牧人,是否符合耶穌的要求,是否遵守教會的原則,是否符合羊群的期望……等等。這樣的對話不僅可以使自己更加清楚地認清自我,認清我們腳下的路和前進的方向,也能按照耶穌基督的要求更好地餵養祂所託付給我們的羊群,和按照教會的原則去捍衛真理,見證教會。
二、仁愛的踐行
天主是愛(若壹四16)。愛是教會的本質,也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愛是天主的形象也是人類的道路;愛是人類生命的基本態度,也是人際關係的基礎。教會是愛的團體,也是愛的實踐。愛主與愛人是相輔相成的,愛人是愛主最好的見證,也是與天主相遇的橋樑。
「仁」是孔子思想及儒家學說的核心,既是為人之理想,又是善政之標準。孔子儒學的形成,正是針對「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的社會存在狀況,旨在挺立人心之仁,挽救世風危機。
如果說,教會「愛」的標準確立了西方文化理想之路,那麼,儒家「仁」的標準則開創了中國文化理想之路。相反仁愛之路就會互相指責、判斷、歧視、成見等。
當我們按照自己的觀點去衡量忠貞之人與合法之事的時候,就是在潛意識地判斷指責,劃圈分派。這些無益於問題的解決,矛盾的緩解,反倒製造了彼此的成見與隔閡。
所以,對仁愛最好的詮釋不是純粹的「康德式」的理論與批判,而是耶穌基督式的仁慈與寬恕;對仁愛的詮釋也不是對他人的品頭論足,誇誇其談,而是互相的尊重和接納,以及生活中的具體實踐。
信仰並非來自我們,而是源於天主;原則不是我們所制訂,而是來自教會。判斷的是天主,而不是我們,我們不是控制和裁決我們弟兄信仰的評論家和判官。當耶穌基督面臨群眾的挑戰而要判決站在祂面前的罪婦時,祂卻「沉默不語,彎腰在地上劃字」。基督的這種態度和作風,正是目前我們中國教會所需要的。我們並不能因著某行為而定某人的罪,也不能判斷誰可以進入天國,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而是在於他們自己與天主之間的良知判斷,天主也絕不拒絕任何善意的人進入天國。
梵二會議另一個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善牧的精神。如同教宗若望二十三所說的:「我們要用仁慈的良藥」召開這屆大公會議,來解決教會內外的問題,並以此精神發展教會,擴展天國。不要為法律而法律,卻要使法律為救人而存在。基督善牧就是唯一的、最好的典範。
雖然中國教會目前的現狀不容樂觀,但我們不能對教會,對天主失去信心與忠心;雖然對某些人的作法與某些事件的發生感到痛心,但卻不能對他們失去耐心與愛心。我們要對每一個人有耐心並採開放的態度,不能孤立走了錯路或彎路的弟兄姊妹,即使是犯了明顯錯誤的人,我們的祈禱和規勸要常伴隨著他們,幫助他們知道錯誤之處及請求寬恕。這就是保祿宗徒留給我們兄弟間互相規勸的方式。
我們不能夠盯住個別一點、或審查每一個決定,而且要求中國教會的成員在每一時刻、每一種情況下所做的每一個行動、決策都是完美的。我們都是人,都是會犯錯的人!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都會多次犯錯和跌倒,但事後可以請求寬恕。所以,如果每個錯誤都要被孤立,並成為無可申訴的譴責原因,那麼誰還能得救呢?
我們需要長時間,才能看出一位神父或主教內心有無良好的意向。也許他們的所作所為,有種種人性上的錯誤,但卻都是為了愛天主、教會和人民而做的。重要的是:即使在困難的情況下,人們怎樣受到天主愛的推動和耶穌榜樣的啟迪,而堅守忠誠。最終,每個人都會看到, 天主肯定也看到,因為祂洞察我們每個人的心。
耶穌基督對罪婦的沉默不語,並不代表罪婦沒有罪;我們對弟兄的友善和寬恕並不是抹殺教會原則,使教會面目全非,或者使真理模稜兩可。而是一種接納,包容和寬恕,更是愛的一種表現。
這種沉默和接納所尋求的是理解,所促進的是合一,所達致的是愛德,這也正是教會在聖神內合一的重要標記。保祿宗徒給厄弗所教會的勸言很值得我們反省:「要說有建設性的話,不要使聖神憂鬱,你們要溫和良善,彼此寬恕。」(參弗四29~32)
然而我們常常忽略了聖神在教會內及每個人身上的工作。我們要給聖神空間,邀請聖神、並在聖神的引導下看待我們所履行的使命和從事的工作。
我們需要克服的是信德的軟弱及思想的狹隘,需要放下成見與誤會,堅持「教會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的原則,以正確的天主觀和教會觀來看待中國教會目前的狀況,並以開放及包容 心態對待我們周邊所有的人。
誠然,這樣的觀點並不是為過錯開脫,或者混淆是非,抹殺真理,摒棄原則,而是旨在尋求理解,促進合一與共融,還原中國教會的真正面貌,建設真正中國化的教會。
三、合一與共融
中國傳統文化中「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以和諧求發展。
和諧教會不是順應潮流的需要,而是教會本身的內涵。教會論教義中所強調教會合一,甚至這種合一要向外輻射,至終朝向宇宙萬有的歸一。這也是當前中國社會建設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教會自始至終所宣導和追求的就是合一與共融,正如耶穌所做的大祈禱一樣:「願他們合而為一,正如同祢在我內,我在祢內。」(參若十七21)
梵二所主張的另一精神就是共融。「共融」可以是一種態度或作風,也可以是這種態度所形成的結果。共融的態度就是最高程度的親密合作,如此合作的結果就是極密切的團體。
共融的結果,就是教會。具體說,共融就是講究「合」,而不是「分」;講究「接納」,而不是「排除」;講究「仁愛」,而不是「嚴懲」,有了這些,才有會談、合一、共融的果實。這一精神的發揮可以使許多對立的事情得以接近,相反的事情得以協調,排斥的態度轉為彼此接納。這種精神是分辨是非,而不是加深隔閡,採納積極的因素而不是混為一談。
教宗本篤十六在他的〈致中國教會的信〉中,也談到共融是教會的重要目標之一,「不論在普世或地方教會的層面,我們必須以堅定的信念、具體的行動去規劃並執行『共融』(koinonia),它是造就教會奧跡的核心和本質。此共融源自於永遠聖父的心,而由耶穌賜給我們的聖神傾注在我們心中的愛所顯露出來的果實(參羅五5),使我們成為一心一意的(宗四32)。當實踐此愛的共融時,教會就顯出自己是『聖事』,也就是『天主同全人類密切結合的記號和工具。』」《六號》
「宗徒及其繼承人,是(基督)交付給教會的真理寶庫的權威護衛者和見證人。同時,他們也是愛德的分施者。這二者,是不可分離的。真理和愛是來自天主的同一恩寵的兩面,借助宗徒的職責,一直被護守在教會內,直到今天,傳給了我們。」《七號》
所以,當我們堅持真理並踐行仁愛時,我們就是在光榮天主,在發展教會,在促進教會的合一與共融。
堅守教會信仰原則,踐行福音仁愛精神,努力推行牧靈方向,都是目前中國教會非常迫切的使命,也是在這個大家庭中我們每一個成員的使命。我們不能全憑自己對耶穌教導的理解我行我素,也不能僅靠自己對教會原則的詮釋一意孤行,需要的是和天主的交流與聖神的引導,大家一心一意的合作,同心合意的共融,尤其對話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我們需要齊心協力在對話中,共同建設中國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