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理
今年七月,教育部長蔣偉寧因涉嫌論文造假而辭職;有人認其罪有應得,有人為其喊冤。其實此次造假事件,和過去的食安事件與環境汙染事件或多或少都是社會沈默姑息養成的;除非我們打破沈默,各種造假仍將層出不窮。
蔣案的緣起,是曾任職屏東教育大學副教授的陳震遠在投稿時,捏造了一百多個虛擬評審人的名字和電郵地址,涉嫌自己審自己的論文。而且他與別人(包括他的孿生弟弟陳震武)互相引用論文,甚至可能互相推薦審稿,衝高彼此的論文被引用次數。
因此國外期刊一口氣撤銷了60篇由陳震遠或陳震武掛名,或由陳氏兄弟「圍內人」負責審稿的論文。這些論文中,有5篇蔣偉寧是作者之一,因此外界質疑蔣偉寧串同作弊。
事件爆發後,蔣偉寧一直宣稱對作弊概不知情。而從一般投稿的作業程序和論文共同掛名的習慣而言,他的確「可能」不清楚陳震遠有無共同掛名,也不知悉陳震遠那些瞞天過海的勾當。但反過來說,他亦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雖然蔣拿出前述國際期刊給他的回信,試圖證明自己的無辜,但該信其實只說明蔣「可能」是無辜的。
身為論文的共同發表人,每個作者分享了發表的榮譽,也須承擔團隊裡有人作假的池魚之殃。身為教長,當人們對其學術操守提出合理質疑,而其又無法提出有力辯駁時,就應拿出其政務官與學者的風範,下台靜待調查。換言之,無論真相如何,蔣均應下台以符倫理規範。
陳震遠的作弊,還激起對整個台灣學界歪風的撻伐之聲。陳震遠捏造虛擬評審人,是前所未聞、匪夷所思之事;但小圈子互相引用論文,互相推薦審稿,卻是時有所聞。
其實,問題不在互相引用、互相推薦。如果研究的主題冷門,有關的專家學者不多,就難免自然形成此一現象。但如果是有計畫地串成互引互審的小圈子,那就是刻意破壞期刊的客觀審查制度,是作弊。偏偏台灣學術界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然而,由於台灣的大學為了爭取經費、急於提高其國際排名,或應付不盡合理的評鑑標準,已養成重研究不重教學、論文重量不重質的歪風。大學教授為此承受發表的壓力,而新進的助理教授更因為校方規定其必須在六、七年內升等(無法升等便須離職),所受壓力尤其沉重。
因此,有人認為是壓力逼人作假。但這話只說對了一半,因為大多數教授仍是兢兢業業地從事教學與研究:壓力不能做為作弊的藉口。
而作弊者固然有錯,但誰助長了上述歪風?那些忘了大學教育的本質,將大學當成企業般做績效管理的決策者;那些為了爭取教育部經費,沒有向教育部據理力爭、訴求更合理評鑑制度的大學校長;那些沒有升等壓力,卻有能力從論文發表獎勵中得益,因此選擇對不合理制度沈默的資深教授;他們都是共犯。
沈默姑息時常默默地助長了許多罪惡。去年十二月,頂新集團因為味全假油案而被偵辦,各種跡象顯示集團高層早已知情,而且隱瞞六年之久。與此同時,中央銀行發現頂新利用法令管制上的漏洞,融資貸款99%購買帝寶豪宅,涉嫌炒房。至此頂新的形象可謂一落千丈。但誰曾因此認真抵制過這個集團或家族?
有個研究所多年來獲得頂新的合作計畫和提供獎學金,該所在頂新醜聞爆發後噤若寒蟬,繼續與之合作,接受資助。有人問該所學生:「領頂新的獎學金是否會心有疙瘩?」學生們答說不會。
同樣是去年十二月,電子業大廠日月光的高雄K7廠因偷排廢水,遭高雄市環保局開罰六十萬並勒令停工。日月光在事發後雖曾道歉,但一開始即推說這是一次性、偶發異常事件,至今從未對汙染損害賠償作出任何承諾。
而在今年六月,高雄一所與日月光合作多年的大學,依每年慣例討論是否修訂合作辦法。會議上校長及各學院的教授代表,無人針對日月光的社會責任提出質疑,結果無異議通過繼續接受日月光的獎勵金,設置「日月光集團講座教授」一名。為何沒人覺得這講座教授的頭銜是項恥辱?該校標榜「倫理與社會責任」為學生核心素養,日後教育學生時又如何可以自圓其說?
筆者曾在課堂上請學生討論:是否應該禁止或抵制頂新集團和日月光到校園徵才?大家討論熱烈,但事後還是雷聲大、雨點小,沒學生有任何行動。
相對於美國大學生曾為了抗議可口可樂未盡企業社會責任,而發起校內禁售可樂運動;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商學院曾經因為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而退回某公司的捐款,我們的大學實該汗顏。
大學如斯,民間和政府也好不了多少。最近一項調查顯示,40%的人買股票時從不考慮該公司的環保表現,29%的人很少這樣考慮。台塑是經常被環保團體詬病的一家公司,但投資人還是熱愛它的股票,政府的國安基金進場護盤時,台塑也必然榜上有名。我們能期待企業自省改過嗎?
德蕾莎修女說:「愛的相反不是恨,是冷漠。」今天許多人偷雞摸狗,甚至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其實是社會的沈默姑息間接造成的。基督信徒是地上的鹽,是改變世俗的調味料,必須為維護社會的倫理公義而戰。我們雖然微小,但至少可試做幾件事:
1、關注消費背後的倫理問題,以消費行動抵制未盡社會責任的企業;
2、一人一信寫給有關的大專院校,請他們說明如何言行一致地落實倫理教育;
3、呼籲親朋好友加入行動行列,並透過facebook等網路媒介勸籲更多人加入。
別低估自己的力量,別忘了耶穌升天後,普世教會是從十一位宗徒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