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終源
照亮社會生活的一道光
教宗的通諭進入尾聲,他將《信德之光》做一個回顧、綜合和總結。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沒有人是一個孤島,人與人彼此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生活,因此教宗提到我們的信德始於家庭,在家庭中成長、深化,「而成為照亮社會所有關係的光。」
當前社會關係的複雜化,尤其網路與手機的興起,改變了人際關係的互動模式,教宗雖沒有提到這層變化,但他提到:「現代人尋求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普遍性的手足情誼。」我們可以體驗到在今日社會中,權威解體,許多家庭都有代溝的產生,導致親子關係的困難,加上離婚的增加,單親家庭的普遍化,產生更大的問題,所以現代人更重視平等的關係。
但教宗認為「缺乏一個共同的父作為最終基礎的手足情誼是無法持久的。」所以他呼籲:「我們要返回手足情誼的真正基礎。」這個基礎就是信德,教宗認為「信德的歷史自始就是手足情誼的歷史」,他說:「隨著救恩史的發展,我們看見天主願意讓眾人有如兄弟姊妹,分享同一的祝福,這祝福在耶穌身上達至圓滿的境界,致使眾人都合而為一。」
現代人因著交通的便捷,資訊傳遞的快速,而有了地球村的觀念,追求自由平等的人際關係,也因著極端氣候的警示,更重視生態、環保。這可以幫助我們清楚看到教宗的通諭有著更基本的看法,耶穌基督把天父啟示給我們,天父是眾人之父,祂要我們彼此祝福,而這祝福在耶穌基督身上達到圓滿的境界。
教宗進一步說:「因著信德,我們認識到每一個人獨一無二的尊嚴:天主為人創造了世界,並讓人成為整個宇宙的頂峰。」我們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認為人為萬物之靈,可以參天地之化育,因此容易認同人為宇宙頂峰的觀念,比較不會受到第二世紀異教克里索(Celsus)認為人無別於其他動物的想法所影響。
但中華文化著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地域的觀念,所以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有別於聖經重視的位際關係。重視空間會引起分離、分裂,重視時間與歷史,特別是救恩的計畫,可讓人合一。是以教宗認為「基督徒信德眼光為人間共處的生活,帶來許多益處。」
教宗從歷史的經驗做了一個清楚的肯定:「聖經信仰的中心是天主的愛,祂對每一個人具體的關愛,以及祂那涵蓋全人類和萬物的救恩計畫;這計畫藉著耶穌基督的降生成人、死亡及復活達到高峰。」
這使我們想起若望福音的記載:「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三16) 教宗進一步說:「若是沒有洞察這些現實,就無法辨別是甚麼使人的生命如此珍貴和獨一無二。世人喪失他在宇宙的位置,在大自然中漂流,放棄他應有的道德責任,或是自以為是絕對的判官,具有無窮的權力操控周遭的世界。」
現任教宗方濟各的就職演說曾表達類似的看法,他要我們盡好做為受造物管理員的使命:「信德啟示造物主天主的愛,從而使我們更尊重大自然,並從中辨識天主的手所寫出的規律,明白大自然是天主交給我們保護和照顧的居所。信德也幫助我們構思發展的模式,不是純粹建基於功利和利益,而是把受造物視為我們眾人領受的恩賜。」
由此教宗再回到眾人之事,也就是政治,他指出政府有來自天主的權柄,應為眾人的好處:「信德教導我們建立公義的政治體制,施行來自天主的權柄,為公益服務。」政治不應為奪取權勢而爭鬥,應為人民公益而服務。
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人都有錯誤的時候,因此人與人之間也必然有紛爭,解決紛爭的辦法不是迴避,而是「正視、解決和超越紛爭,使之成為邁向團結合一過程的一個環結。」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寬恕,教宗認為「信德也帶來寬恕的可能。」教宗說:「寬恕常要求時間和努力、耐心和承諾。一旦我們體會到善總是先於惡,而且比惡強大,並體會到天主肯定我們的生命的言語,總是比我們的否定更有深度,那麼寬恕便是可能的。」
接著教宗引用詩人艾略特(T.S. Eliot)的說法:「是信德賦予人的成就具有意義。」教宗說:「假若從我們的城中除去對天主的信仰,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將被削弱,我們只會因恐懼而團結起來,而我們的穩定生活也會受到危害。」接著教宗解釋希伯來書十一章16節,說:「天主藉其實質的行動,公開宣稱祂臨在我們中間,渴望鞏固各種人與人的關係……信德光照生命和社會。信德為每個新的歷史時刻帶來充滿創造力的光,因為它把各種事件首先導向萬物的起源和終向——那愛我們的天父。」
人生難免有痛苦和磨難,佛家以人生為苦海。信德不教人解脫苦海,而是去面對,教宗引用聖保祿的經驗,即在考驗中,看到福音最有力的宣講:「因為正是在軟弱和痛苦中,我們體會到天主的德能克勝我們的軟弱和痛苦。」因此教宗說:「基督徒知道不能消除痛苦,但痛苦可以是有意義的,成為愛和交付的行動,把自己交付給那位不會離棄我們的天主。如此,痛苦是信德和愛德增長的時刻。」最終最大的痛苦是死亡,耶穌基督十字架上的死亡教導我們死亡是以信心,投進聖父懷抱的時刻。祂會幫助我們在臨終時,保守信心、堅定不移。
信德之光不只讓我們勇敢面對痛苦,也會讓我們關懷世間的痛苦。教宗列舉聖方濟各‧亞西西、加爾各答真福德蘭修女,因著他們對受苦者的服務:「體會到受苦者是光的傳播者!他們明瞭在受苦者身上彰顯的奧蹟。」我們明白,這不是苦中作樂,不是為痛苦找藉口,也不只是在受苦者身上為基督服務,而是其中有天主旨意的展現,天主藉著受苦者使人看到常人身上看不到的奧蹟。當今許多為重度身心障礙者服務的人常說,他們從被服務者身上學習很多,應該是這奧蹟的彰顯吧。
教宗說:「為受苦的人,天主沒有提供解釋一切的理由,而是陪伴他們,讓善的歷史結合於各種痛苦事件,呈現一絲亮光。」藉著親歷痛苦的基督的眼睛,我們能看到其中的光。教宗結論說:「信、望、愛的互動,推動我們承擔一切人的困難,邁向那『工程師和建築者是天主』的城(希十一10)。」
信德、望德和愛德一起激勵我們邁向穩妥的未來,而世間的偶像只帶來虛幻的誘惑、膚淺的答案和解釋,使時間變得「支離破碎」,成為空間。教宗說:「空間使過程僵化,時間卻推動我們邁向未來,促使我們懷著希望前進。」
在此我們加上一點反省,目前台灣佛教興盛,不論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功德會,都主張人間佛教,不再重視看破紅塵。原始佛教受因果論的影響,主張自力解脫生死輪迴,淨土宗則主張他力,即求助佛菩薩的加持,乘佛願力以往生彼清淨土。
其實以今日生活的經驗,沒有一件事能不靠他力而完成,連走路甚至呼吸新鮮空氣,都需要有他人的幫助。教宗提倡「信德之光」,以天父為眾人之父,祂主動關懷眾生,耶穌基督降生成人,教導人類要彼此相親相愛、寬恕、包容,又藉著十字架上的死亡和光榮復活,給人類帶來解脫罪惡、得享永生的幸福,更派遣聖神,引領我們進入信、望、愛三德的光明之路。
那信了的,是有福的。(參閱路一45)
自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開始,教宗的通諭在結尾都會提到聖母,方濟各教宗承此傳統,也以聖母的榜樣作為結語,這是一篇簡短而完整的聖母論。教宗指出:「在路加福音中,比喻所述的這顆誠實良善的心會聆聽和默存天主的話,其實是暗指童貞瑪利亞的信德。」教宗認為路加聖史親自傳述瑪利亞的記憶,述說她如何把所見所聞默存心中,讓聖言在她生命裡結出果實:「主的母親是信德的完美模範。如聖依撒伯爾所說: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路一45)
教宗再度回顧信德的歷史,指出舊約漫長的信仰史在瑪利亞身上獲得了滿全。在救恩史中,女人的角色常與生命的孕育有關。「瑪利亞領受了天主的聖言,保存在她的心裡、她的整個生命中,好讓聖言在她母腹中取得肉身,誕生人間,成為全人類的光。」
教宗強調,瑪利亞的童貞懷孕,清晰地向我們顯明基督確是天主子:「基督的永恆本源就是聖父。他完完全全是獨一無二的聖子,因此他在歷史內誕生,不需要男人的介入。」另一方面,瑪利亞是真真正正的母親,也確保天主子得以經歷真正的人間歷史:「讓他取得真正的血肉,能夠死在十字架上,從死者中復活。」教宗繼續說,瑪利亞陪伴耶穌,直到他被釘十字架(參閱若十九25):「在十字架下,她也成為耶穌每一個門徒的母親(參閱十九26-27)」。同樣,「在耶穌復活升天後,她也在晚餐廳裡,偕同眾宗徒一起祈求聖神的降臨(參閱宗一14)。」
聖父、聖子、聖神之間的愛貫通我們的歷史。基督吸引我們走向他,為拯救我們(參閱若十二32)。在信德的核心中有一個對耶穌的宣信:「他是天主子,生於女人,並藉著聖神,使我們成為天主的義子(參閱迦四4)。」
作為結束,教宗邀請我們轉身向瑪利亞、教會之母、信德之母作一個祈禱:
母親,求您扶助我們的信德!
求您開啟我們的耳朵,
讓我們聆聽天主的言語,認出天主的聲音和召叫。
求您激發我們熱心追隨祂的腳步,
讓我們離開家鄉,領受祂的許諾。
求您幫助我們為祂的愛所碰觸,
好讓我們能以信德感動祂。
求您幫助我們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祂,信賴祂的愛,
特別在考驗的時期,在十字架的遮蔽下,使信德漸趨成熟。
求您在我們的信德中,播下復活基督的喜樂。
求您提醒我們,信的人永不會孤單。
求您開啟我們的耳朵,
讓我們聆聽天主的言語,認出天主的聲音和召叫。
求您激發我們熱心追隨祂的腳步,
讓我們離開家鄉,領受祂的許諾。
求您幫助我們為祂的愛所碰觸,
好讓我們能以信德感動祂。
求您幫助我們把自己完全交託給祂,信賴祂的愛,
特別在考驗的時期,在十字架的遮蔽下,使信德漸趨成熟。
求您在我們的信德中,播下復活基督的喜樂。
求您提醒我們,信的人永不會孤單。
求您教導我們以耶穌的目光觀看萬事萬物,
讓祂成為我們路途上的光明。
願信德之光時刻在我們內增強,
直至那永恆之日的來臨;
這日子就是基督自己,
您的聖子,我們的主!
讓祂成為我們路途上的光明。
願信德之光時刻在我們內增強,
直至那永恆之日的來臨;
這日子就是基督自己,
您的聖子,我們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