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維烈
體驗營
感謝《見證》雜誌的建議、鼓勵及協助,台灣第一屆(?)的「藝術靈修體驗營」於日前假成立不久的桃園大溪方濟靈修中心順利進行!是次活動共有18位報名,剛好符合主辦單位的估計。這營會在幽靜的方濟生活園區舉辦,其空間極富藝術感,故相得益彰。親手製作一本屬於自己「生命畫冊」是這次營會的主軸,而內容就是透過各項體驗,以色彩、線條、圖像、文字等,填滿這本畫冊內的每一頁;這些體驗包括一些《見證》雜誌的「藝術靈修」系列文章所介紹過的探索活動,例如「生命線」、「六天創造」、「愛的娃娃」,也有一些是這系列尚未提及過的,例如「與十五歲的自己對話」、「自由揮毫」。
在短短兩日一夜的各項活動中,最令筆者感動的是最後一個環節。與其說這是一個「活動」,不如說是個「欣賞」時刻。
在這個時候,所有參加者都已完成製作好自己的「生命畫冊」。參加者要把自己親手製作的畫冊,打開其中為自己最有意義的一頁,用任何方式放在這富藝術感聖堂空間中的任何一個地方,然後從不同距離去觀望欣賞。
正如〈創世紀〉記載,天主在六天的創造之後休息;這個「欣賞」環節,就是要呈現這安息日精神,在忙碌各項體驗活動後,有如天主看到自己所創造的一切,感到「樣樣都很好」。
藝術靈修不但是「動手做」的靈修,也同時是「停看聽」的靈修,除了全神投入製作過程,也得要花時間,細心去欣賞自己所創作的,讓自己的藝術品說話。
在特定的空間去作這份觀望,不只是一種視覺默想,本身也是一個創作過程。
聖堂作為設計的神聖空間,本身就是一個藝術的媒體,盛載了教會賦予的意義,例如基督的臨在。
手作的「生命畫冊」,也是一個藝術的媒體,盛載參加者個人的意義。把「小」的藝術,放在「大」的藝術空間之中,就是將兩者結合,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新的「藝術裝置」。而用不同的距離去察看,就是要測試能否看出小藝術品融入在大藝術空間後,如何產生新的意義。
按網路的《維基百科全書》的解釋: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是一種興起於1970年代的西方當代藝術類型。裝置藝術混合了各種媒材,在某個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發自內心深處的和/或概念性的經驗。裝置藝術家經常會直接使用展覽場的空間。…【作為】場域特定藝術(Site specific art),它們只能存在於它們被創作出來的那個空間中。
這一次擺放畫冊的舉動,因為是在大溪聖方濟堂舉行,所以聖堂就是那個特定場域,把畫冊放在手中或帶回家中觀看,就失去了聖堂的環境(context),因為缺乏了畫冊與聖堂本身內各項元素的互動。原來,打開某一頁或放在某一個地方,都會有新的意義。
參加者的經驗
有一位參加者把畫冊放在讀經台下,打開了「十五歲的自己」一頁,表示她願意聆聽上主聖言……
另一位參加者把畫冊放在祭台上,打開了「生命線」的一頁,代表生命的奉獻……
把畫冊放在祭台前的鮮花,打開了「六天創造」的一頁,因為把天主的創造及人的創造配合起來,代表人參與天主的創造……
有一位參加者把畫冊放在聖母像那裡,打開了「愛的娃娃」的一頁,代表聖母給了我們降生成人的耶穌;而另一位則把畫冊放聖母跟前,祈求瑪利亞轉禱,代表要效法聖母,與聖母一樣讓自己成為天主的藝術創作……
有一位參加者乾脆把畫冊放在聖所的地上,表達在大空間下的渺小,正是方濟精神中的「微末心」……
另外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包括門口外的聖水池、木做的大門、跪櫈旁……
經驗藝術靈修
不一定要參加藝術靈修營才可以經驗「融入藝術中」,找一個星期六或主日下午,到你心愛的聖堂,帶同你創作的任何一份藝術品,只要為你有意義的即可;在那空間,找一個為你有意義的角落,把藝術品放在那裡,然後從不同距離遠近去觀望(也可以拍照紀念,以攝影紀錄這個暫時的藝術),嘗試領略小藝術品在大藝術空間中的嶄新意義。這個活動也可以在任何空間(公園等)重複,體會一下所謂「神聖空間」及非神聖空間,對你這個裝置有什麼分別。
歡迎與筆者分享:brotherwilliamofm@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