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闊
「牧者」的概念猶如一副生動的畫面,牧羊人帶引羊群到達水草豐盛之地的景象躍然眼前,甚是唯美。
作為一年輕司鐸,至今有四年的鐸齡,其中兩年的牧靈經驗,格外懷念。特別是與教友同在,牧者本色方顯充盈,在互動關係中靈修得以昇華;但不僅與教友,更應與同儕司鐸之間保持良好的友誼;而與天主的相遇卻是整個牧者靈修的根基。
一、與天主相遇
祈禱是與天主相遇。耶穌是祈禱的典範,福音中常見到耶穌祈禱的身影:揀選門徒時,耶穌徹夜祈禱;五千人吃飽後,群眾要擁立耶穌為王,耶穌退避祈禱(若六15);耶穌受難前夕,於山園祈禱(瑪廿六36);即使是在十字架上,耶穌向父生動的祈禱畫面(谷十五34;路廿三34,46),深印於人心中。
作為年輕神父,祈禱方面偶爾會偷懶,有時認為進教堂需長時間停留,因此在履行日課之後,便甚少進教堂。最近,拜讀些許聖人傳記,隨手翻看聖若望二十三世教宗的《靈心日記》,發現教宗修道之初,有路過聖堂便會向耶穌打招呼的習慣。由此而受其啟發,可以根治我與天主相遇甚少的毛病,即凡得空之際,便進教堂與聖龕中的耶穌打個招呼,哪怕是點頭、鞠躬的瞬間,因為這會養成我時刻與耶穌相遇的習慣。
二、與同儕情誼
與同儕司鐸之間的互動關係,深度影響牧者度奉獻生活的品質。
當方濟各.沙勿略風塵僕僕於亞洲大陸,與一起創會的夥伴暌別經年、相隔萬里之際,使他鬥志昂然的,只是他帶在身邊的幾張紙,紙上載有他每一位夥伴的簽名[1]。夥伴的友誼支持著沙勿略對福傳夢想的追求,亦承載著雙方彼此的誠摯情誼。
記得修院畢業在即,神父提醒,日後在自己的鐸職生涯中,即使沒有遇到神師可以傾訴,但亦要有知心的同學,可以暢聊。當時不甚瞭解,晉鐸之後,堂區事務繁雜,心神疲乏,得閑之餘,在與同學暢聊一番後,方品味出神父忠告之甘美;每每遇到困境之處,便會得到來自教區神職兄長的扶助,感念萬分,同時也深深體會到神職生涯中,我並不是一座孤島。
三、與教友互動
大陸改革開放之後,信仰得以逐漸恢復。由於文革而導致教堂所剩不多,神父們牧靈心切,只能在教友家庭中舉行彌撒,大人小孩全都在場,往往人數之多,無法容納,便再開拓一個家庭作為聚會之用。從小耳濡目染,雖當時並未領洗,家中唯母親一人是教友,亦感受到神父與教友的良好互動氛圍。然不多年之後,列身於神職行列的我,或許就是拜神父家庭聚會所賜。
今夏,有幸與原住民相處,記憶深刻之處,莫過於一教友分享她家庭的信仰奇蹟。感動之餘,發覺我的心是火熱的,方才明白厄瑪烏兩門徒火熱的心原來是這樣的(路廿四32)。重要的是,我的信德增加了,深深體悟到信德會成長,難怪乎耶穌常常提到小信德,涵義便在於此,當我們分享信仰的時候,信德便會成長,不僅為自己,也為他人。
神父的信德與教友一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探訪教友,聆聽教友的生活故事,與教友的良好互動關係中,神父的信德才逐漸成長;作為教友,不應只是與神父分享自身的生命信仰歷程,也應與教友之間彼此分享,信德藉此而得以成長。
聖召銳減的時代,作為司鐸確屬不易,肩負教會的使命,承載眾多教友的希望,忙碌於堂區,行走於機構,一堆繁雜事務纏繞一身。缺乏與天主的相遇,厭煩之心便會頓起,難以為繼。教友擁愛神父,但神父更需自愛,而祈禱中與天主相遇、與同儕交心、與教友互動便是良好的開始。
[1] 克里斯.勞尼著,陳曉夫譯,《栽培領袖-耶穌會的人才學》,啟示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