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終源
「宗座勸諭」(apostolic exhortation)是教宗所頒發的文件,通常是給某一個教會團體,有關執行某一特定的行動,一般來講不涉及教會教義的訂定。在今日用法,其地位僅次於「宗座通諭」(papal encyclical),高於其他的宗座信函或文告。
自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主教們會舉行會議探討特定題目。在會議後,教宗都會撰寫會議文件,確保會議內容的正確有效,就稱為「宗座勸諭」。譬如從1998年4月18日至5月14日,在梵蒂岡舉行的亞洲主教會議特別大會之後,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就發表了《教會在亞洲》勸諭,主題是「論救主耶穌基督及其在亞洲的愛與服務的使命」。
2012年10月7日到28日,在羅馬召開了以「新福傳──為傳遞基督信仰」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世界主教會議,這會議是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任末期所召集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是這會議的成果。
當今教宗方濟各於2013年6 月曾發表《信德之光》通諭,但該文件的基礎是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之前留下的草稿。《福音的喜樂》才可說是完全代表了教宗方濟各真正的首次撰文。
教宗說:「我很高興接受主教會議教長們的要求撰寫這道勸諭。在這樣做時,我收穫了主教會議的豐碩果實。此外,我徵求了一些人的意見,我有意要表達我對目前教會福傳工作具體狀況的掛慮。」(《勸諭》16號)
教宗也藉這機會表達出他對牧靈工作的強烈意識、對扶助貧弱者的投身,以及堅信羅馬並沒有所有問題的答案,讓許多喜愛他的教友聽到後,對他更加佩服。
在這篇導讀中,我們會引用教宗的原文,以楷書呈現。中文來自台灣主教團所提供的譯文,陳科秘書長告知譯文尚未完成,因此我用的譯文是參考法文本所修改過的,若有失誤之處,乃個人之過,但仍可供參考之用。
前言:
教宗開宗明義說:「福音的喜樂充滿那些和耶穌相遇的人的心靈和生活。那些接受祂救恩的人從罪惡、悲哀、內在空虛和孤獨中被解救出來。與基督一起,喜樂就不斷產生並更新。在這個勸諭中,我希望鼓勵基督信徒開始以此喜樂為標記的福傳新篇章,同時指出教會在今後幾年要走的新途徑。」(《勸諭》1)
教宗接著評論今日世界的消費主義帶來生活的巨大危機,就是自滿與貪婪、輕佻的享樂和遲鈍的良心,教宗邀請基督徒尋求與耶穌基督重新相遇,而基督會張開雙臂等著我們。
教宗為此作了一個禱詞:「主,我讓自己受了欺騙,我曾以千百種方式躲避著祢的愛,但我又一次在這裡,更新我與祢所立的盟約。我需要祢,請重新贖回我吧!主,請祢再次接納我進入祢救贖的懷抱中。」
天主永不厭倦寬恕我們遠超過七十個七次,祂把我們扛在肩上,以無限和堅忍的愛賦予我們尊嚴:「祂以永遠不會令人失望的柔情,讓我們能夠抬起頭來,重新開始,並且總能讓我們重獲喜樂。」(3號)
針對喜樂的主題,教宗引用舊約依撒意亞和匝加利亞的預言,論及默西亞來臨之日的喜樂(4號)。然後教宗細數福音中所提的、散發基督十字架光輝的喜樂,從聖母訪親、讚主曲、若翰的呼喊、耶穌自己因聖神而歡欣,也成為喜樂之源,一直到宗徒大事錄初期門徒的喜樂,即使在迫害中也不減損,所以教宗呼籲我們也要進入這喜樂的洪流中(5號)。
教宗看到「有些基督徒的生活好像是沒有復活節的四旬期。」「受到誘惑去尋找藉口和抱怨,好像只有當千萬種條件都齊備之後才會快樂。」其實最自然的喜樂是在牽掛少,和保持一顆充滿信德的心。
因此教宗說:「只有藉著與天主的愛相遇或重新相遇,轉變成為喜樂的友誼,我們才能從游離的良心和孤芳自賞中被釋放出來。」當我們領受了這種賦予生命意義的愛,就會有善與人同的動力,因而有了福傳的喜樂,這時我們就可以體會到保祿宗徒的話:「基督的愛催迫著我們。」(格後五14)「如果我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九16)(《勸諭》9號)
教宗提出有力的格言:「生命因給予而成長,因孤立和舒適而減弱。」「那些從生命中獲得益處最多的人是那些把安全感放在一邊,並激烈投身向他人通傳生命的人。」
教宗在此要求福傳人員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一個福傳人員不應該常哭喪著臉!」「願我們今日患得患失的世界能得到福音,不是從沮喪的、敗興的、缺乏耐心的及焦慮的宣傳福音者口中,而是從那些滿懷熱忱、自身先接納基督喜樂的福傳使者身上。」(10號)
教宗充滿信心地說:「經過更新的福音宣講會帶給信徒,即使那些不冷不熱或不再進堂的人,信德嶄新的喜樂和福傳的豐碩果實。」因為基督是永恆的福音:「他的富饒和美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他永保青春,是新意的永恆根源。」即使教會經歷過軟弱和黑暗期,只要我們努力返回福音的根源,「耶穌也會突破我們企圖圍困他的無聊框架,不斷以他神聖的創造性讓我們驚喜。」「事實上,真正福傳的每一個行動永遠都是『嶄新』的。」(11號)
但福傳不是靠人,而是靠聖神的力量,是天主的行動:「這種信念讓我們能夠保有喜樂在這如此高難度的使命中,這使命要求我們一生一世全部奉獻。祂要求我們所有的一切,但同時也提供我們所要的一切。」(12號)既然一切都是接受來的,我們應該以感恩紀念的方式深入逾越奧蹟。(13號)
接下來,教宗回到此次主教會議的主題「新福傳──為了基督信仰的傳承」,肯定主教會議的努力,集體辨明時代的信號,明認新福傳是對每一個人的召喚。
而新福傳的對象是所有的人,包含三個領域:一是熱心和有信德的教友,二是領洗而不熱心的教友,三是不認識或拒絕耶穌的人。(14號)教宗重申「傳教使命佔有首要地位」的教會傳統,這也是近代教宗們再三的呼籲。(15號)
在前言的最後,教宗提出勸諭要談論的七個大綱:
1)教會「走出去」傳教的改革;
2)牧靈人員的誘惑;
3)教會就是傳播福音的全體天主子民;
4)福音講道及其準備;
5)助窮人融入社會;
6)和平與社會對話;
7)獻身傳教工作的屬靈動機。
事實上,教宗將這七個大綱分在五章中談論,我們可以先來看這五章的標題:
第一章:教會傳教的轉變(19到49號)
第二章:團體投入使命時面臨的危機(50到109號)
第三章;福音的宣揚(110到175號)
第四章;福傳的社會幅度(176到258號)
第五章;聖神充滿的福傳者(259-288號)
第一章 教會傳教的轉變
教宗說明福傳是對耶穌往訓萬民傳教命令的服從,所以教會的本質就是一個「走出去」的教會。在救恩史中,天主常要求信者有「走出去」的活力。「每個基督徒和信仰團體都被邀請走出自己的安逸,勇敢接觸需要福音之光的一切『邊緣』人士。」
福音的喜樂也就是傳教的喜樂:「這喜樂是福音被宣講並結出果實的標記。然而,這喜樂經常都帶有往前走、給予、走出自己、繼續向前、重新播種的動力。」(21號)天主聖言內在有一股我們想不到的使種子成長的潛力:「聖言發揮效率有自己的風格且形式非常不一,經常超越我們的計算和打破我們的思維模式。」(22號)
共融就是與耶穌一起走向萬民,傳報永恆的福音(23號)。而這種「走出去」的教會必須採取「主動、委身投入、陪伴、結出果實並熱烈慶祝。」(24號)
在此教宗提出他念茲在茲的信念,就是「悔改」,他說:「我希望所有教會團體都全力以赴,落實必要的配套措施,在牧靈和福傳的悔改道路上前進,不能只維持現狀。」(25號)
教宗重提保祿六世所號召的「慷慨而急切的革新願望。」並指出梵二大公會議所提倡的教會悔改就是「因著對耶穌基督的忠信而不斷地向自我革新開放。教會的每次更新,主要在於加強對其使命的忠誠。」(26號)
在此教宗提到「不能延緩的教會性更新」,他很清楚地表白:「我夢想著一個『傳教的精華』,能轉變一切,好使教會的習俗、風格、行事曆和排程、語言和一切教會組織,都成為在今日世界福傳的適當管道,而不只是為了教會的自我保全存在。」他並重提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所說的:「在教會內的任何更新都必須以傳教為目標,以免陷入自我封閉的教會危機。」(27號)
教宗說明教會的各級團體,從堂區、基層團體、運動及各種協會到教區,直到羅馬宗座都需要悔改革新。「讓堂區與人更接近,成為生活的共融和參與的場合,並完全以傳教使命為走向。」(28號)
其他教會機構、基層團體和小團體、運動和不同形式的協會融入堂區生活,以「防止他們只注意福音或教會的某一部分,或成為無根的遊牧民族。」(29號)
教宗說地方教會也同樣被號召作傳教性的悔改:「我鼓勵每個地方教會都下定決心,開始分辨、淨化和改革的進程。」(30號)「主教應常在他的教區內促進傳教共融,追隨初期基督信仰團體的理想。」
他對主教們有一個友善的建議「主教必須鼓勵和發展教會法典建議的使組織成熟的參與方式,以及其他形式的牧靈交談,渴望聆聽每個人,而不只是那些只會說好聽話的人。」(3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