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駿逸
陝西碑林裡有一座所有的遊客都不願意錯過的石碑,那就是「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姑且不論被稱為景教的涅斯托里派(Nestorian)與羅馬的教會是甚麼樣的關係,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那是天主教傳到中國的開始。
歷史上出名的「三武之禍」,其中一件就是在唐會昌五年(西元845)的時候,武宗下令滅佛,當時因為他獨崇道教,所以景教也遭了池魚之殃。直到元世祖至元21年(西元1284),景教才再度由中亞回傳到中國,這時候的景教徒被稱為「也里可溫」,蒙古文的意思是「有福之人」,指的是信仰天主的人是有福的。
就在景教傳入中國不久之後,方濟會的修士和德利(Odorico de Pordenone)也從福建的泉州到了浙江的杭州,但是似乎沒有見到他在當地福傳的文獻。
談到杭州的開教,就不能忽視李之藻。他曾經在明代朝廷擔任像是光祿寺少卿、工部員外侍郎等舉足輕重的職務,重要的是他也跟隨利瑪竇學習過西方科學。在萬曆38年(西元1610)3月,利瑪竇為他施洗。
李之藻是杭州人,就在次年返回杭州老家奔父喪,經過南京時,特地邀請了義大利籍的耶穌會郭居靜(LazzaroCattaneo)和法國籍的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兩位神父,以及廣東人鍾鳴仁修士等三位神職到他的宅邸。就在當年的5月8日,在他杭州的家中舉行了第一台彌撒,這也就是文獻上記錄天主教正式傳入杭州的時間。
在李之藻的影響下,楊廷筠也領洗加入了教會。教會初期在杭州的福傳受到楊廷筠很大的幫助。因為楊廷筠曾經擔任過監察御史、順天府少京兆等重要職務,所以宅邸寬敞。雖然是私宅,但是卻設有聖堂,郭居靜和金尼閣兩位神父也就長期居住在楊府。
之後,在萬曆44年(西元1612),楊廷筠又為教會另覓房舍,建立了初學院。所以後來福傳發展迅速-天啟元年(西元1621)杭州教友大概是168人,但是到了四年之後的天啟5年(西元1625),教友人數暴增十倍,大約1,600人。由於教務持續擴張,所以楊廷筠就於天啟7年(西元1627)在今天的主教座堂附近購地新建傳教士居所、修道院和教堂。
杭州福傳發展的另一高峰期是在清朝初年,義大利人(也有文獻說他是日耳曼人)的衛匡國(Martino Martini)神父到任之後,在浙江巡撫佟國器的支持下,獲得賜撥楊廷筠舊宅附近的一大片園林,作為教堂擴建的基地。至於為什麼衛匡國神父會受到巡撫大人的欣賞,可能是和清初「禮儀之爭」的問題有關。
自從利瑪竇將福音傳到中國之後,不同的修會對於福傳是否應該適度地本土化,有著不同的看法,衛匡國神父甚至為了堅持他的本土化理念,遠赴教廷「打官司」,後來得到了羅馬支持本土化的詔令。因此在獲得土地之後,教堂終於在清順治16年(西元1659)動工,花費兩年時間興建,但可惜的是,衛匡國神父在大教堂即將落成之前,就回歸天家,享年54歲,沒能親眼目睹他辛苦成果的全貌。
杭州聖母無原罪教堂因為是木構建築,所以曾經發生兩次大火,先是在1692年,後來由康熙出資重修,所以得以在門楣上刻以「敕建」的稱號。後來又在民國31年(西元1942)再度發生火災。
除了兩次回祿之災外,杭州聖母無原罪教堂的命運如同其他各省的教堂一樣,受到雍正2年(西元1724)教禁的影響,也被停止活動。甚至在雍正8年(西元1730)李衛擔任浙江巡撫的時期,下令將教堂改為天后宮,這個情況一直延續到鴉片戰爭結束之後;因為清朝戰敗的原因,咸豐11年(西元1861),朝廷將教產歸還教會,所以在兩年之後,正式復堂,同時也開始以教堂為中心,創辦孤兒院和修道院。
這一個多世紀以來,杭州的福傳就是以聖母無原罪堂為中心,創建有小學、護校、醫院。到了上個世紀所發生的文化大革命,教堂又被佔用。後來文革結束,教產才在1982年回到教會手中。
2009年經過一番修繕,這一座高齡350歲的歐式風格大教堂,才返老還童地再度回到人們的眼簾。
杭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前景
杭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佈局其實很簡單,俯視畫面就是一個非常狹長的長方形。它是一座坐西朝東、三條走道的歐式教堂建築,所以基本上包括了狹長的正殿和狹長的左右側殿。由於進深很長,再加上狹長的圓拱頂和弧形頂,所以聖堂看起來特別莊嚴。
這個教堂在建築上的一大特色是沒有台基,不像一般的教堂多數是建築在一方高出地面的台基上,所以不必登上台階就可跨進教堂;據說這個設計是衛匡國神父將他義大利老家的教堂樣子直接搬過來的。
擁有十對聯柱的聖堂確實是一大特色
它的另一特色是用了超多的大柱子-總共48根,而且靠近中央主殿的每一對大柱上,都以白底金字刻上了長聯-共計10對,這樣的豪氣,就在佛寺道觀中都不多見;也因為這些對聯的關係,讓整座聖堂充滿了中西合璧的氛圍。
將福傳帶進杭州的李之藻(左)和楊廷筠(右)
聖經時代的聖斯德望(左)、聖依搦斯(右)
此外,在外牆的每兩柱之間,都有大型的彩色玻璃,共計22扇。彩色玻璃窗是新近的裝修,由義大利大師Domusdei所設計,於2012年完工。在設計的題材上是以歷代聖人聖女為主,如聖若翰洗者、聖斯德望等聖經時代的人物;其次就是前來中國福傳的神父,如沙勿略、利瑪竇等,還有就是建造這座教堂的衛匡國神父,手中拿的就是這個教堂的圖樣;現代人物,像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德雷莎修女也被列入;最有趣的是將聖教引進杭州的兩位中國明朝官員-李之藻和楊廷筠,他們也都是以穿著明代朝服的造型出現在彩色玻璃之上,此外還有為福傳殉教的中國籍人士。
我在十月金秋的一個下午,帶著朝聖的心情前往,陽光穿射過教堂前院的幾棵參天古樟樹的葉片,立刻感覺到一陣子幸福的暖流通過全身。我並不期待下午有彌撒,所以心中祈禱著不要大門深鎖、只要能夠進堂祈禱就心滿意足了。
但是當我還在拍這主教座堂外觀的時候,兩輛大巴開進了前院,原來是來自河北的教友在前往上海的佘山朝聖之後,順道繞過來參觀,並借用主教座堂舉行彌撒,我也因此意外地在這裡參加了一台彌撒。
我注意到河北的教友用的似乎是古禮,也就是他們跪著的時間特別長,領聖體時也是跪在祭台的欄杆前,由神父將聖體直接送到舌尖上,我認為這種方式更能表現出對聖體的崇敬。我有理由相信來自河北的這個堂口一定非常興旺,因為在排隊前往領聖體的隊伍中,至少有一半是將雙手交叉在胸前,看得出肯定是望教的朋友們。
由於當天教堂的神父都出去了,我為了沒有機會直接與神父或教友請教而發愁,正在磨蹭著不想步出教堂時,突然見到一位仙風道骨的長者,一經詢問居然是曹湘德主教。曹主教非常慈祥與熱心地接待,述說了許多關於這座教堂的沿革與掌故,令我滿載而歸,也願天主賜福杭州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神長,以及兩千多位的教友繼續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