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台馨
春節期間,政府再度詮釋「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並謂該政策是為了台灣的永續發展而擬定的。若干規定雖不能符合個別企業的期待,但台商在「小我」和「大我」的取捨之間,若能顧及政府的立場和苦心,則對台灣整體的永續發展將有所助益。
「永續發展」一詞最近常被提及。但永續發展的內容、為何要永續發展以及如何永續發展,卻鮮少見到深刻的探討。論者言之鑿鑿,聽者心中各有所思,兩造之間,實乏共識。
廠商所期待的永續經營,是保住市場和獲利,使之不致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淘汰。政黨所期待的永續執政,則是持續贏得一次又一次的選戰,連延不斷地擁有行政權、監督權。這一類永續的內容,相當明確,卻失之狹隘,並非本文所關心的。
「人」是社會的主體。如何使「人」生活得好一點,並且不因為這一代的人日子過得好,以致於妨礙後代子孫過好日子的機會,才是本文所要談的永續發展。換句話說,提高生活品質,是永續發展的內容,而跨代公平則是永續發展的理由。
與永續發展相關的概念有四種:環境、經濟、社會與人力永續發展。
環境與生態的損耗,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人類的生活。然而,生態環境有其自然演化的歷程,靜態及一成不變的維持其現狀,是不可能也不必要的。生態保育界經由深刻的探討及理性的思辯,歸納出瑟拉芬準永續法則(Serafian quasi-sustainability rule),即:人類必須學習接受自然環境的限制,為達到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利用自然資本的速率宜有所節制。其中,可再生自然資本的損耗率應不大於再生率;不可再生自然資本的損耗率,則視其替代資本的補充率而定。運用自然資本促進經濟成長以增進生活水準,若能遵守此法則,則可達到環境永續發展的境界。
經濟發展直接促進人類福祉。經濟永續發展的概念意指:維繫經濟資本不變;其內在的含意為:人們只能消費經濟資本所創造的附加價值,而非經濟資本本身。
然而,現今人類所使用的機器設備、建物廠房等資本財,相對於自然資源,已有過度資本化之虞。大量的漁船和鋸木場,已使魚群和森林資源日益衰竭。因此,環境經濟學者呼籲的規模準則,應加重視。經濟開發政策,寧可失之於過度審慎,而不可疏於防範失衡。
社會資本是較為近代的觀念。它意指營建社會基本架構所須的投資與勞務。眾所認同的價值觀,是不可或缺的社會資本。其他的社會資本還包括:容忍、互惠、憐憫、耐心、節制、友誼、愛、誠實、紀律、倫理、聲望、社區整合及群體聯繫等。優質的社會資本,使人際間容易互信,透過分工合作,交易成本得以降低。
若社會資本不足,將導致不信任感增加,甚至引發暴動。政治民主是增進社會資本的重要手段。因為通過選舉、輿論、政黨文宣等,確實有助於凝聚共同的價值觀。但選戰期間,各式污蔑、抹黑與中傷事件,亦會消耗社會資本。為達到社會永續發展,選後應透過對話、和解等適當的彌補措施,補充之前損耗的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除了人口數目之外,還有人的品質。後者包括:健康、教養、技能、知識和領導力等。人力品質的確保,有賴於良好的教育制度和健全的健保醫療體系。死亡造成人力資本的損耗,新生則是人力資本的挹注。值得注意的是,僅僅只有新生命的誕生是不夠的。從嬰兒、成長到就業,這段漫長過程中的養育和陶成,也同樣是人力資本的增添,因為品質的提升,正是靠著此一過程。
上述四種永續發展,需要齊頭並進,才能確保人類福祉的永續。當前國內所嚴重欠缺的,顯然是社會資本的不足。朝野之間誠信的建立,遠比台商忠誠度的提升,更為要緊。
(作者為輔大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