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躍
在準備慶祝逾越奧蹟之時,我們幾位神職弟兄從多年的神職生活與工作中,對於台灣教會的現況作了一些反省,不論情況是好是壞,總不能減損我們對教會的熱愛。在此分享一些淺見,希望藉此拋磚引玉,讓我們一起與基督的教會出死入生。
培育為當務之急
培育出能將信仰與生活結合的教友
從牧靈的角度來看,要使教友能夠真正進入信仰的核心,將信仰付諸行動,活出基督信徒的使命,知道信仰為個人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的使命與義務又是什麼?這得要花一番工夫的。
堂區猶如家庭,這個以基督為主的家是我們共同的家,神父應盡力使教友們喜歡這個家,而堂區的雜事很多,教友們也應為神父分擔堂區的行政工作,好使神父們專注於聖事性的服務,與靈修的指導,多給神父們時間準備道理比請神父應酬來得更好。以目前聖召大量減少的情況看來,未來教區將有一段時日會缺少神父,教友勢必要擔負堂區的部分工作,神父只能做監督與指導的工作。
一般教友對教會的制度並不瞭解,例如教友們常不清楚傳協會與本堂神父間的分際、信仰中的許多觀念也有必要澄清、生活中的習慣或迷信更有待打破。像有些教友會因為喜歡某堂區禮儀的氣氛,未事先與本堂神父商量,便自行決定在某堂區舉行一些儀式等等,都是有欠妥當的。
針對以上種種,教區如能為教友設計一系列全面性的課程,舉凡信理、禮儀、倫理教導,甚至社會性的議題都可納入,持續地幫助教友成長,使教友瞭解面對今天這樣的社會,該用什麼樣的態度生活。當基督信徒活出了信仰,對社會來講,就是一種力量,也才能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否則我們說出的話沒有力量,不能影響他人。唯有當我們活出基督的面貌時,才能改變社會。
當教友能將信仰與生活結合,才會感受到信仰是無價至寶。同時,也奉勸神父們永遠保持學習的心,並與教友們一起接受培育課程,如此才不至於產生神父與教友們在推動牧靈工作時無法配合的現象。
我們認為這是教會逾越的第一步,很可惜的是,教區一直沒有關於教友培育的整體性規劃與具體行動,據我所知,有些鐸區或團體已在進行一些培育工作了,但大多是各自為政,使得教會裡的那一小撮老師們疲於奔命,在人力物力方面難免造成重覆浪費的情形,這是可改進的,容後再敘。
培育出能落實、活出聖召生活的神父
說到教友培育的的重要性,我們也相對來關心神父們的進修培育工作。司鐸進修班雖定期舉辦,但有些課程真的不吸引人,與我們的牧靈工作也沒有太大關聯,難怪有時參加人數少得可憐。希望主教團聖職委員會正視這個問題,不要讓司鐸進修班淪為台灣教會向梵蒂岡交差的一項例行性工作。當神父們不願意接受培育時,也不用寄望他們會想到要培育教友。所以該想想什麼是與神父們切身有關的議題,並安排適當的課程,吸引他們願意來接受培育。
在神職人員說現今的教友活不出基督信徒的精神時,在神父、修女喊聖召缺乏時,我們或許可以說:因為資訊時代來臨,所以教友被諸多外在的事物吸引,不再對信仰產生興趣……,但是我們是否能先自省:「我能快樂地活出聖召生活的精神嗎?當我們不能喜樂地面對每一個人時,其實我們並沒有在為主耶穌作見證,如此一來,又如何能邀請年輕人跟著我們一起追隨主耶穌呢?」
本地聖召減少的結果在未來的十年間勢必會反應出來,以後的神父必須要兼管數個堂區。十多年前,台灣幾個教區邀請了許多外國神父加入教區參與福傳工作,其中固然不乏有聖德者,然而,從真實的情況及許多教友的反應中,已看出許多嚴重的問題,也就是:當外籍神職人員不能真正融入台灣風俗與社會時,肯定會造成不良的後果!我們不禁要問台灣教會的長上們:「這樣的結果,能幫助教會的聖召發展及福傳工作的拓展嗎?這些有心修道的外籍人士,是否受過正式的傳教士精神的培育呢?」
我們認為神職與教友的培育應雙管齊下,當教友的信仰成熟後,肯定會和孩子一同考慮聖召,而不是說:「神父的生活費那麼少,我們做父母的怎能讓孩子去修道!」當神父受到尊重時,物質所需自然不會缺乏,因為教友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在做事,他們自然會奉獻。「上主是我的牧者,我實在一無所缺」,天主給的絕對夠用。
台灣教會的需要
台灣教會需要健康的教會學
台灣教會缺少一個健康的教會學,因此一般人感受不到自己是教會內的一份子、是基督的奧體,也沒有歸屬感,更不認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教會產生影響。這或許是因文化產生的通病,我們天生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由主義,不喜歡遵守團體的紀律,在團體聚餐時,我們都有大夥兒一擁而上,你推我擠的經驗,難怪會有「一盤散沙」的封號。
華人父母多用打罵方式來管教孩子,用壓力來使孩子屈服,這樣孩子當然對家庭、團體沒有好感,不像西方人常用基督的愛來教育孩子。甚至我相信很多神父去參加退省、研習也常是屈於壓力,而不是發自內心地想看看主內的弟兄,只是為了義務,這樣很難活出基督化的生活。這固然是文化中的陋習影響了我們,但是有信仰的我們應該覺醒,不要把這些東西帶入教會。
敬愛我們的牧者
在聖神的帶領下,每一任主教都揹負著當代的使命,對於主教---我們的牧人,我們不應過於要求,否則對主教太過嚴苛,也不敬。使命固然重要,但我們要將心比心,不要欠缺愛德。
台灣教會非常需要典範與舵手
台灣教會缺乏方向感,如同聖經中的梅瑟領人出埃及,福地尚未到,梅瑟已經年老;又好比一條船還有油,卻少了年壯的舵手。縱觀台灣教會的主教們,多是當年因戰亂而來此落腳的神父,那一批的神父,他們各個都學有專精,很適合做社會工作(醫院、孤兒院、學校……),非常符合當時的台灣社會需求。如今五十年過去了,教會與社會的供需情況都已大大改變,因此,教會在過去能提供給社會的服務,如今已逐漸不能滿足社會人心的需求。
有人說:「我最討厭聖統制,我認為這是傳教最大的障礙和阻力。」不知道大家覺得怎樣?記得在某一場合中,一位教友告訴當時在場的教友說:「啊!各位弟兄姊妹們!教會畢竟是在聖統制的領導下,我們不可能打破也打破不了,我們應該要服從我們的神長等等。」我在旁邊聽到後心想:「天哪!這麼無奈嗎?」聖統制真的那麼可惡嗎?聖統制真的是教會傳教最大的障礙和阻力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就奇怪了!天主居然能容忍聖統制存在教會內有兩千年之久?!
我們需要的是有健康教會學概念的主教,來帶領我們,除了有行政能力以外,更重要的是有豐富的牧靈經驗,能培養出神父們與教友們的歸屬感,讓大家知道教會是一個大家庭,有該守的原則;能與神父們共融,關心他們的牧靈工作;以及推動友愛的精神,形成一個愛的鎖鏈。這樣才有力量,否則推行任何的牧靈計畫,都只能有三分鐘熱度。
沒有人天生就是聖人,不論主教、神父或教友都是從生活中活出聖德來的,我們每一位神父與教友,都可以協助主教的計劃並進行牧靈工作,養成合一的教會感,唯有這樣,教會才能吸引人。天主不會直接為我們解除危機,但祂會為我們製造環境。麵粉時代已過了,我們不是都親眼看到並感覺到,教友們渴望有深度的信仰知識與靈修的培育嗎?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記號:天主已開始為產生呼應時代需求的主教所需要的這塊土地,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了。
英雄造時勢,時勢也能造英雄。如果我們常邀請主教帶避靜,而不是安排主教一直剪綵、開會、頒獎等等,相信這肯定為主教會更好。因為主教是神父與教宗之間的一個連接點,他的視野絕對大過於神父們,如果他能為神父們帶避靜,這樣在牧靈與行政工作上會有很大的推動力。主教有他的使命與權力,但並非萬能,不是每件事都要去做。他主要的使命是維護神職弟兄的合一,給他們精神的食糧,指導牧靈的工作,指出福地的路線;其他瑣瑣碎碎的事實在不用事必躬親。主教牧放神父,神父牧放教友,教會就可以真正動起來了。
台灣教會上下要積極訂定並執行牧靈計畫
台灣教會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活動或會議,因為熱鬧過後,經常一切歸零。各教區實在需要針對自己教區的牧靈狀況,而舉辦牧靈會議,邀集牧靈人才(一群有志一同的牧靈夥伴),研擬一套合時合宜的牧靈方向與計劃,然後加以推動。各堂區的教友在神父的帶領下,也應該針對自己的堂區積極訂定並執行牧靈計畫。
教區的各種單位不少,唯獨不見牧靈部門,僅有牧靈、家庭、聖召等「委員會」各自運作,實在有點匪夷所思!而裡面的委員重疊性頗高,委員往往也只是來開會,真正推動及執行工作者,只有少數幾位,效果自然不彰;甚至有些委員會根本就是僅有其名,卻不見運作。我認為教區應立即成立牧靈處,主事者不必由主教躬親,主教可指派一專責的神職人員,統籌教區的牧靈工作計畫,其下設有工作小組,協助落實並徹底執行。
知人善用,使之無後顧之憂
對於接受過培育的教友,也應該有所安排、計畫,使其能發揮所長。今日台灣神父的聖召日趨萎縮,極需教友參與。但當教友願意捨棄外面高薪,在教會工作或服務時,卻被要求要義務奉獻,這是極不合理並違反教會愛德精神的做法。在今日教會中仍有許多教友停留在古早的思維中,認為教堂只需神父一人,不必有秘書及其他工作人員;倘若要在聖堂專職服務,就一定是分文不拿的完全奉獻,或者只拿少得可憐的車馬費。我認為這是台灣教會發展退步的原因,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我們欣賞、體諒,甚至佩服一些教友們,願意放棄外面薪資優厚的工作,肯專職在教會機構或者在堂區工作,難道他(她)們不需養家活口嗎?他(她)們為教會工作,只拿合理的工資,理當得到肯定及鼓勵,然而,許多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常常因自己不必愁經濟的困擾,卻也不體諒別人肯為教會付出的辛勞。福音上說:「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弟前五18),教會內專職人員為何不可以得到合理的酬勞呢?
此外,在教會內的專職工作者,也要認真努力,萬不可有趾高氣揚或散漫怠惰的工作態度,甚至為非作歹的行徑。畢竟我們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教會的形象,福傳工作的第一線,豈能成為教會形象的反宣傳。
活出神父的權利和義務
神父們常感到身兼數職,力不從心,但是我們還是要說:神父有權利和義務把自己的聖召活出來,也宣講出來。我們應是為教友服務的,不是為坐辦公室的,因為當一個人放下一切跟隨耶穌後,還要屬於耶穌,所以研讀天主聖言,祈禱之外,也要做愛德工作,做福傳工作。當然不是神父一個人做,神父要培育教友,把這個概念推出去,大家一起做。這樣神父才會有更多時間去牧靈、福傳,也為教會在社會上發言,這比沒有找到重點,只是為了維持系統的運作而不斷地開會要來得好。
積極地等待,積極地行動
面對台灣教會目前的困境,我們一面要積極等待,也要留意天主給的記號,時候到了,就要更積極地去做事。積極等待不是坐著等待,什麼事都不做,而是一生都在積極準備。就拿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每四年舉辦一次,但在正式比賽之前,選手必須勤奮練習,不能有絲毫懈怠,等到決賽一刻,贏取最後的勝利。又如聖誕節的美,不是只在廿四晚或廿五日當天,而是經歷將臨期準備的過程,才在當天到達聖誕慶節的高峰。逾越就是更新,先要上十字架死了才會復活,進入新的生命、新的時代。準備好自己,天主聖神會帶領我們。培育工作做好,教友與耶穌的關係不斷加深,慢慢地「人才」自然而然會出來為天主工作。
我們要相信,當聖統制看清自己的限度後,當聖神帶領教會進入屬靈的新時代時,一切自然就水到渠成;而不是像現在,用人的方法做天主的工作,真的很辛苦。在我們失去很多之後,才會領悟到瑪納的甜美。耶穌沒有要我們要為整個世界負責任,只要我們了解自身當負的使命,然後努力、謙虛地去完成自己份內的工作。
我們都該努力辨明神恩的教導
如何辨明神恩?有一個不變的原則是:來自天主的神恩,必會建樹教會,改善自己的信仰生活、家庭生活,或服務的態度等;反之,則會被魔鬼利用,遠離家庭與教會。正如聖保祿所言:天主給不同的神恩,都是為了樹立教會,為基督做見證,擴展天主的王國(參格前十四)。而且,來自天主的神恩是有力量的,可以面對許許多多的打擊、批評、與挑戰,縱然可能有致命的機會,但總不會畏懼。
天主賜予的神恩需要與聖統制合作,所以聖統有責任去機警注意,並予以指導,不要讓天主賞賜的神恩浪費了。
面對軟弱
面對教會的軟弱、或有待逾越的部分,很少人有勇氣指出,這是一種集體軟弱。所以我們要勇於建言,也要勇於承擔責任,其實一切都是為教會的益處。而且我們對自己要有信心,為天主工作,天主會賜予恩寵,我們也要把最好的給天主。但是,我們絕對不能缺少友愛,因為健康的指責一定包含極大的愛德成分,絕對不是一昧的批評與指責,更不可帶有仇恨與報復的情緒。
台灣教會是有希望的
我們要時時悔改,放下舊我,面對耶穌的價值觀、為所作所為做反省,自問有什麼我沒有做?做得不夠好?或不想做?逃避自己的十字架?不論是教友或主教或神職,當我們勇於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時,會漸漸發現,不是我在背十字架,而是十字架在支撐著我,我們反而會感覺輕鬆自在。
我們要積極樂觀、懷抱希望。若以官方統計的教友人數卅萬人、神父六百人來計算,約一位神父照顧五百位教友,但與巴西聖保羅約一比一千、甚至一萬的比例相較,台灣神父算不少了。瑪竇福音中耶穌說:莊稼多,工人少(參瑪九35~38)。台灣目前的狀況是工人愈來愈少,相對來說,就是莊稼愈來愈多,因為有這麼多人尚不認識天主,所以我們還有許多發揮的空間。我們要悔改,放下舊我與私慾偏情,不求自己的利益、地位。每一個基督信徒都要划向深處,就好像騎腳踏車一樣,必須奮力前行,如果不往前行,就會傾倒,絕對不可停滯不走。每個人應該在自己的崗位和基督建立良好的關係,善用自己的塔冷通,盡好自己的本分與使命。如同一個交響樂團,每人吹好自己的調,在聖神的風吹拂下,共同合奏出一曲曠世巨作。如此,天主自會祝福這塊土地。台灣教會的前景看好,正邁向天主預許的新天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