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畫
前言:
培育慕道友成為成熟的教友,在帶領他們慕道的階段,慕道時間的長短、內容的取捨、教內人對待慕道友的心態,和慕道友追求信仰的態度……等等,都是值得再探討的議題。
為製作此次專題,我們特邀幾位在慕道班帶領與陪伴工作上、熱忱投身、且經驗豐富的牧靈工作者,以及認真追尋信仰的新教友,希望藉由他們的分享,一起來探索合宜且具福音本地化特色的慕道方式。並期待經由慕道期的妥適準備,使接受洗禮的每位慕道友,都能誠心皈依,達到「洗乾淨先、脫去舊殼、烘暖我心」的境界,獲取與基督同死同生的的新生命。
與會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序)
李秀華女士(輔大心理輔導老師.生命之母在俗團體成員.聖家堂道理班講師)
林萌先女士(銘傳大學學生事務處住宿服務暨僑生外籍生輔導組組員.萬大路玫瑰堂教友)
陳芝音女士(美國喬治亞大學宗教研究所學生.曾於台大光啟慕道班擔任分享員)
張少麟神父(主徒會培訓院院長)
蘇美紅女士(輔大神學院福傳組學生)
主持人:
趙榮珠主任(台灣牧靈研習中心主任.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教會開始傳到羅馬,聽道者多來自外教徒,為幫助他們入教,於是有一段「了解教會要理、禮儀與倫理生活」的時期,這是望教期創始的背景。
到了第六世紀,基督福音已深入羅馬社會,大多成人皆為信徒,因此便逐漸廢棄了望教期。直到近代禮儀運動興起,許多禮儀專家與牧靈工作者,都認為成人受洗前的準備十分重要,因此在梵二大公會議中,做了成人洗禮的一項重要革新,就是恢復望教期。
在座的大多數帶領慕道者多年,不但認真投身且經驗豐富,因此想請大家談談:
1) 台灣目前慕道方式的優點、缺點?有哪些新興方式可以效法學習?2) 宗徒大事錄第二章記載伯多祿講道,當下就三千人領了洗,當時根本沒有望教的時間。今天,外教人進入教會,您認為慕道期的長短該如何?為什麼?3) 慕道過程中,哪些信仰內容為慕道者是重要且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軛(參宗十五10)?4) 教友應抱持何種態度面對慕道者?以及如何強化並協助他們的信德生活與團體意識?
陳芝音(以下簡稱陳):我帶領慕道的資歷尚淺,而我所知道的慕道班運作有胡淑琴修女帶領的慕道班,她有自己的一套教材;還有神學院學生自基督教所引進的「α啟發課程」。記得過去常用的慕道方式是一對一的帶領,現在則多是一對多團體的方式。
我願意分享一下在天主教大專同學會台大光啟社慕道班的經驗。剛開始是因為社內有幾位不是教友的同學,想要進一步認識天主教,經過對聖經與教理認識較具基礎的幾位教友學長姐討論後,決定和這幾位同學,從分享福音開始慕道的課程。本來是一對一的帶領,後來發現團體的方式對這些同學更有幫助,也更合適。因為一方面大家年齡相近,生活經驗相似,一起慕道,互相扶持的力量更大;另一方面慕道班的分享員可輪流備課,減輕了不少的負擔與壓力。在這樣的過程中,這些學長姐也和台大光啟的輔導共同討論,並且特別請一位修女來陪伴這樣的團體。除此之外,帶領的學長姐也考慮到培育更多分享者的面相,使更多教友能在慕道班分享信仰,以及傳承經驗,所以就邀請了一些學弟妹加入,儲備一些種子老師,以延續這樣的慕道團體。我就是在這個狀況下參與的。
在慕道班的教材準備方面,當時的輔導呂晶器神父,從香港帶回一些慕道小團體的教材,我們都在學期一開始,先就之前一年的經驗和這些教材,討論這一期慕道班要上課的內容,後來授課的內容,大致從人生對神的疑問開始,到神創造天地,再談到原罪、耶穌基督、教會聖事、真福八端、十誡等。慕道時間為期約一年:上下兩學期,寒暑假休息。
可惜的是,這一批對慕道福傳有熱火的學長姐畢業後,我們遇到了瓶頸。因為接下來的人不見得有此意願與能力,在帶領上也缺乏與生活經驗的結合。此時,正好有位從澳門來的學姐,本身曾有帶慕道團體的經驗,於是在慕道方式上,我們也作了許多調整,不再以講授為主,而走向更活潑化、生活化的分享。
李秀華(以下簡稱李):我在聖家堂帶領慕道班已進入第十年。聖家堂目前還有另外兩個慕道班,負責人有沈德中神父,採教導的方式,邀請不同的老師講授課程;以及葉秋菊姐妹,課程也是由講師主講,還有一批陪伴者。
我所帶領的是一個陪伴性的團體,由幾位老教友以及陪伴者共同組成。課程進行方式是由三四位陪伴者合作完成,剛開始是大家先唱二〜三首聖歌,由每一位簡短地分享心情、接著會前禱、引起動機、再進入課程內容(30分鐘左右),接著分小組來討論分享有關主題的聖經章節(10-15分),再回到大團體做小組報告,最後作總結並以祈禱結束。整個課程以不超過兩個小時為主。
每一位陪伴者都有機會帶領課程,內容的準備是先參考香港出版的慕道課程、《正視人生的信仰》以及《天主教教理》,再加上聖經的章節,每位事前先打好一份講義,之後我會與他們溝通討論。
我們非常重視祈禱。因此慕道開始,我們就會邀請慕道者學習祈禱,跟他心中的神往來交流,如此讓天主成為慕道友生活的泉源與力量,面對困難與挫折時比較不容易流失。在整個慕道的過程中,也培養祈禱的氣氛,上課前後或分享時,都不忘祈禱。
我們慕道班原則是學習上課一年,至於一個人是否適合領洗,不在懂多少道理,而是當事人皈依的態度,所以會視個別情況而有不同的處理。慕道者領洗前,會為他們舉辦三天兩夜的避靜,幫助他們將信仰從頭腦走向內心,從知識到具體的生命體驗。他們領洗後,第二年會邀請他做陪伴者,更進一步深入教義與信仰和生活的整合。聖誕節、復活節前也會邀請他們參加退省;同時我們更鼓勵他們參加自己堂區的善會團體,以增進對教會的歸屬感。
平時我們團體的陪伴者會主動關懷慕道友的生活。談到陪伴者的態度,我們儘量學習:1) 開放性的對話,而不是權威式的教導;2) 自己生命體驗的交流,而且要傾聽慕道者的心聲;3) 互動、陪伴的氣氛;4) 宗教道理與生活、天主聖言結合。
總之,帶領慕道班是天主賜予的恩典,我們都是無用的僕人,唯有聖神是我們的導師與帶領者。
趙:從兩位的分享,可以看出信仰不只是知識性的傳授,更是信仰生活經驗的分享與陪伴,而天主聖言與生活的貼合才真正能憾動人心。
林萌先(以下簡稱林):我去年九月開始慕道,今年受洗。我從幼稚園到高中都是唸天主教學校,上了大學、進社會工作,比較沒有時間接觸教會。去年三、四月,每次經過萬大路玫瑰堂,都很渴望進去。後來終於鼓起勇氣參加堂區一些活動,然後開始慕道。
我們是採團體的慕道方式,由蘇真真修女負責統籌。慕道課開始先帶領唱聖歌,然後靜心祈禱。不同主題邀請不同的主講人分享,課堂後會有小組討論與分享。很感謝陪伴者在生活上的分享,幫助我們將信仰與生活結合。這為我是最大的幫助。
過去在學校也曾參加過彌撒,但對整個過程是一知半解。一年的慕道班下來,對教義、教會組織的了解,信仰生活的實踐,為信仰做見證等方面,都帶給我很大的觸動,多次在分享時感動落淚,也感受到天主對我的愛,並領受與天主建立關係那種美妙的感覺。
我認為在強化慕道者團體意識與信德生活上,加入堂區善會團體十分重要。我自己就加入了堂區善會,結果很快地融入堂區團體,也與教友互動良好。我有一些慕道班同學,只參加禮拜天的彌撒,和堂區教友的關係就有些距離。
主持人問到有哪些慕道的新興方式,我曾上網搜尋,看到香港教會有許多新興慕道方式的資訊,值得台灣教會學習。
以一個新教友的身分,我會期待台灣教會能提供更多的教會資訊以供查詢。因為外教人對基督宗教有許多疑問,甚至是誤解。例如提到基督宗教會先想到基督教,而當朋友知道我是天主教友時,他們會問我基督教與天主教的不同?為新入教的我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相當惶恐,所以有上述期望,如此,不但能回應他人的詢問,也可自我充實。
蘇美紅(以下簡稱蘇):輔大神學院福傳組的慕道理論課程,第一年我們先學習基本的神學、聖經新舊約、成人慕道理論等等。我們也學習台灣成功的福傳經驗,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教。我被派去參加靈糧堂的家庭小組、青年聚會觀摩。我對在青年聚會印象最深。青年擠滿會場,舞台上有樂團帶唱敬拜讚美,氣氛十分高昂;待牧師講經時,台下青年聽講、做筆記。這種方式看來十分吸引年輕人。
因為福傳組學員學成後去福傳,勢必會接觸慕道的工作,因此所有同學都被要求上台講授,而且要自編課程的內容,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學員上台的表現,會邀請教授講評,並指出優缺點,以作改進。學員最大的困難就是要在眾多資料中提綱挈領整合出重要的內容。幸虧有神父與老師指導、講評,還有同學間彼此互動討論,可謂是經過層層的關卡。
我們第一年的慕道內容,除了天主教教理、「天主教的信仰」,也參考香港林康政老師親自示範的「信與傳」教材,在堂區實習。主要架構有引起動機、教理內容、生活回應、信仰實踐、結論等。並以講義、Powerpoint、唱歌等,務使課程更生動活潑。
我們一直在摸索改進,希望精益求精,很幸運有一群老師在旁邊指導、修正。今年就著重生活經驗的分享與陪伴,在慕道前期就先與慕道者建立關係,接著從人生的體驗與困境談起,然後把耶穌介紹給他們。
之後是舉辦祈禱營,因為要先和天主來往,才會有深刻的信仰經驗,接著進入教理講授。在這個部分我們採講授與小組分享。小組的成員固定,以增進親密感,分享時間由三十分鐘延長至五十分鐘。在小組中,我們強調生命經驗的分享,需要被保密,所以安全性與信任感非常重要。
總之,我們是在做中學、在學中做,不斷地尋求「好還要更好」的方式。
趙:謝謝蘇小姐的分享,神學院的同學有陣容堅強的師資群指導,再加上他們能將自身生活與信仰經驗融入慕道課程中,被他們所帶領的慕道班真是很幸運!
張少麟(以下簡稱張):陪伴慕道者、帶領慕道班都屬牧靈工作的一部分,過去我在馬來西亞服務的堂區於1989年落成後,沒多久就開始有慕道班。推動慕道班與基信團是當地教會很重視的兩項福傳工作,也是幫助信仰團體不斷成長並保持活力的好方法。
我們有說華語和英語的慕道班,每年復活節後就開始貼傳單,也在彌撒中宣傳,請教友們邀請他們的親友或工作伙伴來參加慕道班。多年下來,教友已非常積極,有時離慕道班開課時間還很遠,他們就已經找好了慕道者;福傳實在是每一個基督徒的責任與家務事。這是我們慕道者的主要來源,當然也有鼓起勇氣自己走進來的。
復活節過後四十天,我們便開始新的慕道班。如何進行呢?一開始我們會先有大約十到十五分鐘的歌頌讚美;等人到齊了,開始祈禱;接下來是將近五十分鐘的課程;然後是小組時間,把剛才聽到的與自己的生活結合並作分享,最後由各組組長為大家做總結報告。
慕道班由神父帶領,另有推動員,也就是輔導員。多年下來,神父已不需要每次都在場,很多課程推動員自己可以講,困難的或特殊的講題才由神父來講。當然,事先神父要為推動員備課,並做好分配工作,這樣大家才會承接的很好。我們會鼓勵教友,光是找來慕道者還不夠,在慕道過程中還要盡可能的陪他們上課;如果是自己來的,那麼推動員就要主動去陪伴與關心。以上是我們的運作方式,每年將近約有100人領洗,有的堂區人數更多。
至於課程內容大多由人生哲學,諸如:生老病死、科學、社會等問題出發,然後再進入信仰的內容:信經,基督徒的倫理生活(十誡),靈修生活(七件聖事、祈禱生活),教會的生活與生命,共四大部分。我們也鼓勵老教友再慕道,很多冷淡的教友,他們的信仰因為經過再慕道而重生。所以一個堂區或教會的復甦,慕道班的見證很重要,同時也藉此機會讓老教友或冷淡的教友與慕道者一起走在信仰更新的路上,這為教會團體的成長很有幫助。
趙:聽完神父的分享,反觀台灣教會也有不少堂區的慕道班有復甦的趨勢,令人欣喜。《禮儀憲章》中提到慕道期應有:適宜的教理講解,教友生活的學習,幫助慕道者參與合適的教會禮儀,學習為信仰作證等,這些都很重要。因此也想請大家談談慕道班有哪些內容是充分而必要的?時間的長短該如何拿捏?請自由發言。
陳:過去在慕道班因為我們還是學生,社會經驗不夠,所以分享上有些困難,不過學生的問題大部分是知識上的,像是聖經的可靠性等,這與基督教有很大的不同,他們培育出的教友不但敢說,更知道如何將信仰與生活結合。其實我們也努力這樣摸索,剛開始常會把教理上的話抄下來照本宣科,後來才懂得用自己生活中的事去體會,發現生活中很多經驗是可以和教理相互印證。
年輕人較關心社會文化上的議題,比如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宗教,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這個宗教?其他宗教有什麼長處?剛開始都想要講道理,後來才明白道理不是開始時最需要的,如何在生活去理解才最重要。
基督教會的方式大部分是讀經,不管一對一或多對多,提到的問題均非常實際,像是交友,甚至如何理財都會被討論。我們當然也做生活分享,但常常集中在對教理的印證上,而比較沒有注意到個別的人在生活上實際遇到的困難。
李:我們班的年齡層從十幾歲到六十多歲都有,差異很大,但都能彼此學習關懷,在基督徒的使命與靈修生活上精進。第二年他們便要作陪伴者,必須要去找資料、備課、講授,這是很好的訓練。我們慕道班出來的成員,經過幾年教會生活,參加福傳組,或堂區其他善會,主持帶領活動,都做得有模有樣,真讓人感到欣慰!
至於慕道班的內容,我們盡可能配合教會的節慶,開始是討論人生的問題:我是誰?內心的渴求是什麼?慢慢進入救恩史,幫助他們了解聖誕節的意義,耶穌的生平、工作、理想,耶穌如何祈禱、耶穌的祈禱和各種各式的祈禱與愛的盟約和聖經等。甄選禮前開始研討七件聖事和教會禮儀生活等。到復活節前,講授逾越奧蹟的意義和如何與生活配合,以及十誡、聖三和我們的關係及基督徒的生活與使命等。
趙:諸位對慕道期長短有什麼想法?
李:至少要一年的時間,第二年我們會依他們的狀況或邀請他們領洗,或邀請他們作陪伴者。像今年十五位慕道者,其中有十一位領了洗,另三位因有一些個人因素,表示要繼續聽道理一年,還沒準備好接受領洗,還有一位有特殊狀況;這讓我想起,成為教友也是天主的揀選。
張:一般都是一年,復活節後四十天開始,到下一個復活節領洗。我認為一年是最基本的,因為慕道的過程很重要,如何和耶穌建立關係?和團體建立關係?都需要時間,這樣培育的信仰比較紮實。
另外,我們現在面對的生活環境與過去相較很不同,有很多價值觀和思想都在挑戰我們的信仰,特別是年輕人,因此過程很重要。當年耶穌召叫門徒時,只說:來跟隨我!然後你跟著去就行了,不像現在做神父要念七年神哲學,但這為準備面對社會是必要的準備。一年慕道班的培養也有同樣的意義,速成為長遠來說並不是好事。至於年齡層不同的問題,補救辦法是小組分組時,將年齡相近的放在一起。
對老人家的慕道,他們若是有病不能來,我們會個別講授;如果時間與健康允許,也會請他們參加慕道班,他們也很喜歡聽別人分享。如果是個別講道理,內容簡單就好,畢竟他們面對的挑戰較少,他們相信就是相信了!講授祈禱的方法也要因人而異,如果是老太太,教她玫瑰經祈禱就夠了,不需講太多天主聖三的道理。
收錄禮時,神父會請慕道者填基本資料,如信仰、生活狀況等,慕道期間,至少在甄選禮前,再與他們個別談話,看他們是否準備好接受耶穌做為生命的主宰;很多時候發現慕道者家裡還有佛像、觀音像等,需要幫忙處理掉。登記成為候洗者後,在四旬期首主日的下午,以教區主教座堂為中心,各聖堂會把候洗者名單呈給主教,象徵候洗者和主教的共融,有時慕道者人數為教會也是一種鼓勵。
慕道過程在講教會生活時,會介紹堂區不同的組織和團體,也會邀請現有組織成員來分享,並鼓勵慕道者參加組織或團體,讓他們了解信仰不是個人的事,也要和團體一起成長;不但要與天主建立關係,也要重視與團體的關係。
我們的堂區按區域劃分成不同的基信團,我們會看慕道者資料,請所屬基信團領袖,邀請他們加入,一起讀經、分享、祈禱。日後不論你到哪裡,都自然成為當地基信團的成員。
蘇:我想回應剛才芝音提到當遇到一些普遍爭議性的主題,我們會蒐集教會明確的回答,以提供給慕道者,因為課程時間有限,彼此的分享十分寶貴,權衡之下只能以補充教材的方式給予。我們也為慕道者成立了一個小小的影音圖書館,供慕道者自由借閱,補充課程之有限。我們努力嘗試將艱深的信仰內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給慕道者,希望藉此觸動他們的生命經驗,並進一步引發分享。
各位剛剛都提供了很寶貴的經驗,供我學習參考,非常謝謝!我們不只希望慕道者在慕道班中形成一個團體,同時也能在領洗之後融入堂區團體之中,而不會成為泡沫般消失。
李:剛剛神父提到推動者在慕道班中講課,請問你們如何培育這些推動者?
張:一開始是神父在慕道班中講課,漸漸地神父就放手讓教友來分擔不同的主題,經年累月之後,教友們便可獨立講授道理。神父也與慕道班保持聯繫,了解推動員是否遭遇困難,並適時提供協助;推動員在講授當下若遇到不知如何回答的問題,不妨謙虛坦承,再利用時間請教神父,或尋找資料。為了不影響慕道班課程的進行,也可以等蒐集足夠問題之後,安排一次座談會交流對談,讓神父一併解答,補充推動員的不足。神父自身可能也會面對類似的情況,我也建議以一緩衝方式解決。
趙:請問剛剛領洗的新教友---萌先,目前台灣的教友人數稀少,兩年慕道時期漫長,有人提問為何不效法基督教,在參與大型活動(證道、分享)一兩次之後,便詢問是否有興趣認識天主教會,並留下姓名及連絡方式,類似收錄禮一般,之後再經過一簡短時間,便可以接受洗禮,不知道萌先對此有何看法?
林:對我個人而言,一年的慕道時間可以讓我對天主教信仰、教友的生活使命、教會組織禮儀有清楚而基本的認識,幫助我準備好自己作一個基督信徒、如何為主做見證。關於基督教的做法,我弟弟有切身的經驗,在他面臨接受洗禮的詢問時,我曾與他分享我自身的慕道方式幫助我更確定要成為一個基督信徒,進而承諾,這也幫助我堅定信仰、並準備將來為主做見證。領洗時家人自南部親自參禮,之後母親曾戲稱,我已不再是林家的女兒,而是「天主的女兒」,這為我是很大的喜樂!
剛剛提到在慕道班小組分享中的安全及信任,我個人認為,當一個人準備要踏進教會的大門時,他已經準備好要打開心門。在我的慕道經驗中,我從未感受到這方面的疑慮、不安,因為團體中所充滿的信任,令人十分有安全感。
趙:台大光啟社學生自組的慕道班後來因發起的學長姐一一畢業,便漸漸沒落了,請問芝音在其中主要的感想為何?所遭遇到的最大困難為何?
陳:相較於基督教團體緊追不捨的待人方式,相較之下,我們待人的方式較為鬆散,後來團體中一位來自澳門的學姊,運用有技巧的「簽到方式」(貼貼紙),讓我們較能確實地掌握慕道者的出席。
我所遇到的困難是,身邊有人需要聽道理,但卻無法與慕道班開始的時間(復活節之後)配合。比方我們是學生團體,一般在聖誕節活動或寒假的營隊之後,便會認識新的朋友,而產生慕道的需要,但是此時,已開始的慕道班正進行到一半,從中加入並不十分適宜,會有困難融入團體,而我們也未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法。
蘇:在我的經驗中,在慕道前三次新慕道者如能由介紹者陪伴,再依其特質分組;而小組長與慕道者的搭配也很重要。至於比較晚來的慕道者,我們會先告知團體已經進行到甚麼階段,詢問是否願意中途加入,至於來不及參與的課程,可以在下一期新班中,繼續參與彌補,這是團體無法避免的限度。
李:聖家堂去年為因應慕道者的需求,開設四個慕道班,其中也包括台語慕道班。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有的人並不見得適合團體慕道的方式,或是時間無法配合,我們會作個別的安排。
我自己常常遇見基督教朋友前來慕道,他們可能多年以前因參加了幾次基督教的活動,就接受了洗禮,但以後又中斷信仰生活。信仰是十分慎重的一件事,需要至少一年的時間做準備,我個人甚至認為需要更長的時間,所以便讓他們以第二年(領洗之後的第一年)從事陪伴者來加以補充。當他們從慕道者轉為陪伴者,角色由接受者成為付出者時,對他們有很深的影響,以前聽不懂的道理,有機會可以釐清,也會有新的體悟。我們接受慕道者領洗,重點不在知識性地理解道理,而是著重心靈的皈依及生活態度的改變,對道理的認識理解可以在日後的基督徒生活中,慢慢消化吸收且加深。
張:對於慕道,我們首先抱持的態度是「你們來看看吧」,所以是一份邀請,上慕道班也並不表示一定要領洗,但是給了自己一個機會,教友們也是抱持著尊重慕道者的態度。有的人上了一年的慕道班之後便不來了,有的人是在一年結束之後,還要再繼續第二年的慕道等等,各種不一樣的情況。為我們而言,只要他有一天來到聖堂,就有了一份與主相遇的經驗,說不定五年、十年之後他會再回來尋找,天主用不同的方式來召叫人。因為信仰是天主所賜與的恩寵,於是我們便有了比較寬闊的眼光,以分享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了解身為基督徒,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時,是以基督信仰的態度來看待和處理。
至於半途進來的慕道者,就要視個別的情況來處理,比方說在十年前曾上過慕道班半年,現在再回來,情況便和一般中途插入的慕道者情況不一樣,我們要用補救方式來幫助他。另外,也應該向一般的慕道者解釋,幫助其了解為何慕道時間需要一年之久。比方說,面對終身大事,男女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彼此交往,才能建立穩固的關係,與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不應倉卒;因為領洗的重要性不在增加教友的人數,也不是為了加入某一個組織,而是和耶穌基督建立一份關係,讓耶穌基督作生命的主宰。當我們這樣鼓勵慕道者,並向其解釋時,一般說來他們都可以接受。
李:我補充一點,有人甚至覺得一年的慕道時間不夠,我曾經接觸過需要三年時間的慕道者,他們真的很慎重、很用心,因為是一輩子的事。當然也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盡快領洗,這時需要分辨說明釐清,因為有人以為領洗之後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神力神恩,甚至背後有組織來鼓吹。
張:有人過了一年、兩年仍未決定要領洗,或是在慕道中途開始缺席,我們會去做個別拜訪,以了解情況再作應對。
趙:請大家作一簡短總結。
張:我認為今天所討論的是一個很好的題目,有這樣的機會大家彼此交流,十分可貴。台灣教會的「新福傳工作」需要基信團的參與推動,如果每個堂區的慕道班都可以推動起來,那麼就是整個堂區、整個教會的更新。當真正生活出信仰時,舉凡活動的舉辦、善會組織的推動及發展都將不成問題,因為一旦人心打開了,其他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新教友的信仰活躍而純真,老教友也可以藉由再慕道而更新信仰,這會是在可見的未來中,教會內一份很大的希望。以慕道班的方式來推動新福傳工作,是可以嘗試的一件事。
蘇:我今天很高興發現教會內更多的慕道團體!當我們開始慕道班時,是採用基督教的模式,將參與者視為貴賓。在後來的慕道班中,我們也是以咖啡、茶香、小點心來接待慕道者有如到訪的嘉賓。在吃喝中開啟話題,希望藉由我們的愛的服務讓慕道者體驗無形天主的臨在。
李:目前神職人員日益缺乏,神長們對教友的培育(包括責任與使命)、對他們的信任,以及放手讓其工作,相形之下更為重要。慕道班的講師、陪伴者和推動者的言行一致是十分重要的,在服務之外,加深自己的靈修祈禱、和天主的關係是不可或缺,這會對慕道友有不同的影響。
林:我心中充滿了感激!我聽見天主敲門、感受到祂的邀請,又透過慕道而更進一步認識我的信仰,一年的慕道過程幫助我了解:接受天主教信仰並不表示我將來的人生不會遭遇困難,而是在苦難中,我將會更有力量去面對、去接受生命中的缺憾。
陳:在頒佈天主教教理的宗座憲令中,最後重申致力於教理講授有其重要性。我十分認同剛剛神父所說的,我自己也是在教理講授的過程中,重新認識並審視自己的信仰。我發現講授本身已經給慕道者做了一個很棒的見證,他們不只領受到所講授的內容,更體會到講者願意親身投入的這份心意。
我們需要更有效地掌握慕道者聽道理的時機,我們身邊可能會出現有需要聽道理的人,若一時大意便會疏忽了!許多人都已用心準備好為慕道者提供好的環境,若好好掌握慕道時機,為他們會是更好的準備!
張:我再補充一些。培養慕道者成熟的信仰十分重要。痛苦不會在領洗之後消失,有時反而更大,但信仰幫助我們領悟十字架積極的意義,如同聖保祿所說的:我們在絕望當中仍能看見希望。
雖然慕道者在慕道時期我們努力培養他們歸屬慕道團體,但是也應該進一步培養他們成熟的信仰。信仰的成長不能只依賴慕道期所認識的小團體,慢慢需要有某種獨立性,可以去傳福音、照顧他人;即使環境變遷,也會主動去尋找聖堂、信仰團體,繼續信仰生活。我鼓勵大家在慕道時期便開始與其他慕道團體作交流、甚至拜訪不同的堂區,建立成熟信仰及普世教會的觀念。
趙:在普世教會中,台灣教會有諸位的努力,的確是充滿希望。信仰不是在領洗之後結束,而更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信仰需要體會分享,才會越來越豐富堅強。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