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講授經驗談─專訪陳宗舜神父
我帶領慕道者的方式是讓他們很快地爬到山頂,好能從山頂鳥瞰整個情況。所以,我會先介紹六個重要的主題:天主、基督、教會、新生命、愛的誡命、新天新地等,讓他們對信仰有初步而整體的認識。這樣比較不會在慕道初期浪費太多時間做分享,而能顧及慕道者在心裡與道理上的問題及需要。總之,我會鼓勵慕道者按照計劃先爬山;當他們到了山頂鳥瞰信仰全景後,會覺得雖然辛苦,但十分值得。
在內容方面,我不跟隨聖經,而是採用主題的方式,所以像是神學課程,而不是聖經課程。但其中會根據主題用聖經來證明或補充,如談到彌撒,講述彌撒背景時,我就介紹出谷紀第十二章逾越節的建立,以及第十六章瑪納的奇蹟等,藉此奠定他們聖經的基礎。
今日社會充斥許多不正確的價值觀,如:自然主義、理性主義、物質主義、享受主義、色情主義等,再加上媒體渲染誇大地報導與傳播,造成社會環境、家庭生活受到污染,青年學生多少都受到影響。
面對上述種種威脅與挑戰,為慕道者介紹並培養教會的價值觀刻不容緩。因此我在慕道課程中會介紹「自由」的正確概念、福音的道德觀──即基本倫理神學、三種生活方式、分辨神類、婚前準備、性愛觀等主題,以培育他們正確的價值觀,和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當面對錯誤的價值觀時,能在自由意志下做出正確的選擇,不用事事依賴別人,盲目地跟隨媒體或神父。在這樣的慕道薰陶下,希望能幫助他們成長,日後也能帶領、輔導他人。
我不要他們背誦道理,而是要將道理溶入生活。我體諒他們很忙,每次上課不會吸收太多,所以我會不斷地重覆,即使課程主題不同,但同樣的圖像、中心思想(天主、基督、教會……)會一再地強調與重覆,以加深他們的印象。自然而然他們就會背誦下來,並加以吸收。
我慕道的對象主要是大學生,少數是職員。面對學生時,因為學生要上課、補習,又有許多課外活動,再加上現在年輕人定力不夠,所以我會儘量配合他們的時間與需要,採用一對一或小班制的方式,並以程度分班。我習慣先澄清慕道者聽要理的目的及態度,而課程內容的主題也有先後次序及連貫性,因為不先介紹基督,如何講述教會?所以我不贊成學員中途插入,如果缺課,也一定要補課,才能一以貫之。
有許多人建議我採用大團體的慕道方式,比較節省時間;但我認為講道理不是上課,我面對的是具體的人,不該談時間及效率。而且大團體人數太多,不易顧及個人需要,而且缺課需要補課時又不太容易,甚至有陪伴者比慕道者多的現象。當然慕道班採一對一、小班制、或大團體,其優劣見仁見智,不是絕對的。
關於慕道時間的長短,我會視情況而定,大約是廿五到四十小時,扣除考試與寒暑假,大約需要一學年。
慕道課程中,我相當重視「接受、相信、與迷信」這一講。我也會將這個主題運用在其他課程中,幫助慕道者了解真正的信仰是什麼?舉例來說,為男性而言,他們多屬理性主義者,對信仰的態度是希望「了解」。
曾有一位具有博士學位的男老師充滿困惑地來找我,他說:「我沒有辦法了解耶穌這個人!」我告訴他:「你不了解耶穌,我也不了解。今天不了解,一輩子都不會了解。」這不是了不了解的問題,而是你信不信任這一位可靠的耶穌基督。
你不可能和一位陌生女子結婚,除非你先與她來往,證明她是可靠的,然後才可能論及婚嫁;即使婚後,你仍有自由選擇是否維持婚姻?是否要繼續和她來往。同理,我把基督介紹給你,你要與祂來往,如何來往呢?閱讀聖經與祈禱,從生命經驗中去肯定耶穌是可靠的、能夠信任的,所以接受祂成為生命的導師。除非到了這個時辰,否則不要領洗;可見領洗是每個人自由的答覆,而且是每天自由的答覆。
談完這個主題,以後講到別的主題,我會問他們了不了解?接不接受?他們會回答:「不了解,不接受;但是我們相信。」我再問他們:「你們如何知道(那個道理)?」「因為基督告訴我們」。「你們為何相信祂?」「萬一祂欺騙你們?」「因為祂是可靠的」。「祂如何證明祂是可靠的?」「以祂的行動證明祂是可靠的」。「如何證明祂的行動是真的?」「研究福音的歷史性」。所以信仰是有理性的基礎,才能避免成為迷信。
所以信仰是相信,而不是了解,不是接受,也不是感覺。女性較強調感覺,可是基督復活了,祂在我們當中,我們無法感覺到,但是我們相信,因為我們信任可靠的這一位。我就是這樣運用邏輯的方式,帶領大學生慕道。
在慕道過程中,有些原則要堅持,但也要兼顧現實而具有彈性。譬如剛開始慕道,就有收錄禮,但慕道者不熟悉彌撒,貿然讓他們在彌撒中參與繁雜的收錄禮,會有些不適應,因此我用歡迎儀式代替收錄禮。如果課程已介紹過彌撒,我便會鼓勵他們參與。
當慕道者決定領洗,在將臨期或四旬期的第一個主日,我會帶領他們做一天的避靜,幫助他們肯定領洗的意義。上午複習聖事內容,以及禮儀的實習。下午則特別強調悔改,用浪子、罪婦的故事,幫助他們承認自己是罪人,需要耶穌基督的救贖。
有人願意領洗,基本上要經過上述的培育,但也看實際情況。我曾遇過一位年輕人非常渴望在聖誕節領洗,我看他態度懇切,於是問他是否願意接受密集的慕道,並在領洗後繼續聽道理,他欣然接受,而且他也表示自己有些祈禱的經驗。於是我先讓他聽一些基本的道理,便讓他領洗。他領洗後,慕道的態度積極又有恆心,令人印象深刻。
在領洗時,我會親身詢問慕道者:1) 你有沒有資格領洗?答案是沒有,因為信仰是白白的賞賜;2) 你為什麼要領洗?因為需要;3) 需要什麼?天主的力量;4) 為了什麼?為了過人的生活,而不是猴子的生活。
還有領洗的四個條件:1) 要聽道理;2) 相信所聽的道理,而且相信不等於了解、感覺;3) 按照所相信的道理去實行,即在基督身上愛他人,在他人身上愛基督;4) 自由的抉擇。
或許有人不認同我所提的問題。我分享一個經驗,有位老師參加我的慕道班,對我的問題,起初不以為然。領洗一段時間後又向我表示,領洗當下可能無法體會問題的意涵,但日後在生活中細細體驗,每一個問題都觸及她的內心,讓她感動不已。
總之,我帶領慕道班力求生動活潑,而且一再重覆重要的道理,同時我也儘量運用口號,幫助慕道者加深記憶,如天主或教會的六個「特徵」,我會用六個「酒窩」替代。為什麼?因為我的臉上有些特徵,就是我的酒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