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慈涵
台灣媒體以馬拉松式的連番、重複報導自今年九月九日以來的反貪腐運動,其中有幾個鏡頭特別吸引筆者。
鏡頭一:九月九日,施明德先生的一段誓師談話中夾帶了一句:「我們都是神的子女,我們應該彼此相愛。」
鏡頭二:九月十五日,圍城圓滿落幕,施明德先生跪地謝天說:「感謝上帝、感謝台灣百姓。」
鏡頭三:九月十六日,台灣社集結中南部群眾北上護台,會中歌手黃國倫也說:「我反貪腐,但我更愛和平與台灣,上帝愛台灣、上帝愛和平……」
這一次的反貪腐運動,在中華民國的社會運動史上創下許多歷史性的紀錄,其中一項就是公開在數十萬民眾面前,大呼「上帝」的名號。乍聽「上帝」的名號被呼出時,心中滿是感動;但細細思考後發現,「上帝」的名號,似乎有成為這一波政治運作的工具之嫌,表象上是以「上帝」之名呼喚「和平、公義」,但實際被運作的仍是政權的分割與族群的對立。
四百年前登船上岸的葡萄牙人把「福爾摩沙」的美名夾在台灣長髮搖曳的耳際間,台灣在國際間成了無與倫比的美麗島;然而,島上的人民卻很難享受台灣島上的美麗。因為四百年來不同的政權統治,迫使台灣一再流徙在「忘了我是誰」的哀愁裡。台灣的土地,對台灣人民來說是那麼的親近,也是如此的遙遠。層層泥土裡更夾雜了歷史的傷痛記憶,既不忍翻閱,也難以述說;現在,人民心中的哀愁更是再一次被冠上民主之名的威權所打擊,醬缸裡的陳腐發酵成另一股怨與恨。
反貪倒腐的浪潮,成了群眾激憤已久的出口。但,反貪倒腐是眼前的目標,但絕不是一個理想。少數人已開始意識到,我們需要重建台灣的核心價值,但我們要問:台灣核心價值的基礎是什麼?什麼樣的立基可以引導台灣在不同的世代建構屬於當代台灣人民的核心價值而不迷失?什麼樣的至高力量可以凌駕於各政權財勢之上,讓人間勢力的操作得以被批判與檢視?
台灣的哀愁,不只是來自發生在這片土地上的傷口,而是來自始終找不到讓傷口癒合的救贖根源。台灣核心價值的拼圖總是片斷與散落,因為不清楚誰是這塊拼圖板的原始構圖者和最後定稿者,導致找不到可以讓核心價值落地生根的基礎,而引導台灣人民生命的道路也只能在晦暗中踏尋。
神的公義,出自於神對人完全的愛,縱使人類在歷史的崎嶇路上跌跌撞撞,但神總是不離不棄地疼惜牽引著人往福地走。在聖經中我們洞見祂的道,是沒有妥協的餘地;祂的話語始終斬釘截鐵,絲毫不容似是而非;祂一向直接了當地要人做清楚的抉擇。祂邀請人全然跟隨,祂看重的祭品是:悔改與實踐。除此以外其他的祭品,全都無法擺上祂的祭台。
神的公義,體現於道成肉身基督人子身上,祂要人飢渴於天國、儆慕於福音。所以當人委順於天國的尺量、屈身於福音的軸心時,所建構出來的核心價值必然與神的公義同行,也必然是符合天國之愛的價值體系。
反貪腐,是台灣人走出陰霾的開始;但福地卻是要植根於台灣百姓的基本態度上。土地是臺灣人的母親,但滄桑的母親更需要仰天望神,才能不斷地走出歷史傷口的悲痛,孕育出下一代有福的子民。人,在仰天望神之前,應是先學習俯首悔改認錯。在這個誰都不願意承認己罪的時代,誰又能說自己從未犯錯得罪他人,誰又敢以帶罪之身而指責他人呢!
反貪腐、求公義。聖經中談到公義的實踐與否,端看社會上的窮困苦者是否被有尊嚴的對待與照顧。那些大聲疾呼的先知們,並沒有自己的舞台,只有與窮人同行、替貧困受束縛者發言。一旦窮人被眷顧時,神的公義自然彰顯。
台灣人的福地,在那些貧困家庭的身上,在那些勞苦終日卻難以糊口的勞動者身上,在那些倒地而睡的街頭遊民身上,在那些新移民族群身上,在每一個陰暗的角落。政治人物或社會運動者,若想建構台灣人的福祉,那就請先在這些弱小者身上檢測政府體制與社會運作的結構面吧!
基督的福音,早已為台灣準備更好的福地所在。台灣的教會、台灣的基督信徒,我們是否領受到了?
(作者為輔仁大學宗輔室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