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
前言
台灣地區主教團將2011年訂為「教友年」,且已依此發表牧函,主題是:「與人同行 為主而活」,將今年訂為「教友年」,希望這一年能和全體教友在「成己.成人.成聖.成全」四個面向互勉互行。
身為基督信徒的我們,該如何解讀並理解這份期許?對牧函中的具體行動如何力行?如何在這一年中確實在日常生活裡去實踐並努力成全?
記得民國初年的白話詩人聞一多在他的文章〈五四斷想〉中,有這麼幾句話:「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是『演化』。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是『革命』。」
民國百年,也是本地教會的教友年,在實踐教友年的行動中,全體信友〈一個都不能少〉!讓我們攜手互勉,在天主的陪伴下,一起「演化」出一個不一樣的教友年!
-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國強 先生 (台北總教區教友傳教協進會主席)
吳慧璇 女士 (友誼教友活動中心青年部)
陳 科 神父 (台灣地區主教團秘書長)
黃蘭麗 女士 (輔仁大學公共事務室)
諶逸愷 先生 (資深工程師)
主持人
趙榮珠女士 (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首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年主教團公佈:2011年,也就是民國100年是教友年。並也發佈了教友年的牧函,希望這一年全體教友能夠在成己、成仁、成聖、成全這四方面來進行這一年的生活。
陳 科神父:(以下簡稱陳):在上一次秋季的主教團大會前,主教團已經開始在思考今年的主題是什麼。因為去年(2010)的六月開始司鐸年,就在那個耶穌聖心瞻禮閉幕以後,我們都在等、看看聖座接著會有什麼新的牧靈計劃,所以我們就稍稍等了一陣子,因為一個牧靈計劃不是馬上一兩天會有結論的。
直到去年11月,確定聖座對2011年沒有什麼特別的指示計劃,每個教區可看看自己的需要,訂定牧靈計劃。 而正好香港教區在去年年終時,就已經訂2011年1月1號開始是教友年,我們的主教們在開會的時候覺得司鐸年慶祝完了,教會不只是司鐸,教會也有教友,所以也順著被這個風帶領,所以,我們也一起慶祝教友年,決定與香港同步:就是把2011年訂為教友年。
因為一方面剛慶祝過司鐸年,然後台灣開教150年也才結束,「150」的禮儀雖然結束了,可是那個訊息、那個熱火應該要繼續傳承下去。而且司鐸年中,每天加強鼓勵司鐸們要福傳,所以覺得應該對教友年有一個鼓勵行動才是, 所以,種種的原因,導致主教們有了共識,就訂2011年為教友年。
現在我願分享一個分辨的方式,就是我們在看聖經看到,天主是行蹤飄忽的(參若三8),祂的計劃可以等很久、也可以很快就實現。所以,主教團開會有了共識後,覺得教友應該了解自己的教友生活,且比神父了解的更深入,因此,我們請輔仁大學錢玲珠老師提供一些意見,錢老師很快的給我們擬了稿,提供主教們討論。
因為,這是以主教團的名義發表的牧函,所以某些辭彙的斟酌、與主教的筆觸風格要有所搭配才是。
所以,結果天主真的很照顧,在這麼匆促的情境下,牧函出來了。就像剛剛主持人提到:這牧函與別的牧函不一樣,其中有個「具體行動」,這真的是主教的意見,文章很多是參考錢老師提供的思想和概念,可是那個「具體行動」是主教們自己的建議。
因為主教們知道很多教平常的工作很忙,望較少參與彌撒,假若牧函太長,可能也無法太去注意,或太投入去看,而且信仰不只是理論、還要有行動,所以主教團的主席覺得可以把每一段的中心思想整理一下, 設若沒有時間所有的文字內容,就可以看看那個「具體行動」。於是請《天主教周報》把「具體行動」特別框出來。
趙:謝謝秘書長!「具體行動」並不表示我們只要看看就好了,內容也是應該要看的。接下來請新上任的國強主席來談談:身為台北總教區教友傳教協進會主席,不知道您認為教友該怎樣因應?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短程、中程、和遠程的目標?
李國強(以下簡稱李):在保祿年、司鐸年之後,主教團宣布今年是教友年,這是多麼絕妙的安排。保祿年提醒我們要效法保祿的精神,將耶穌基督的福音傳給普世萬邦,接著由司鐸接棒繼續福傳大業,如今教會面對「莊稼多而工人少」的時刻,許多福傳工作需要由教友來擔任,這時主教團推出教友年,豈不象徵教友福傳時代的來臨。
主教團牧函的主題是「與人同行,為主而活」,點明教友的特色就是生活在一般人群中,無論在家庭、學校、職場、社會、及教會,無論在哪裡,我們都是生活在人群中,充滿許許多多福傳的機會,時時刻刻都應該為主而活,更要在我們的生活內活出基督,好為基督做見證。
拜讀這封牧函之後,我個人對於牧函中對於我們教友們的訓勉有幾分感想,藉此與大家分享一下:
1)、成己:可說是效法基督的司祭職。基督在十字架上奉獻了自己,救贖了普世。我們在日常的一切活動中,不論在家庭、學校、職場、甚至在休閒的時刻,只要能在聖神內生活出來,或面對生活上各種挫折或考驗時,都能欣然接受,昇華為天主所中悅的祭品,在參與彌撒聖祭時,把這一切都奉獻於天主台前,讓自己與天主更加緊密結合,不就實現了我們擔任普通司祭職的使命。
2)、成人:我認為就是要幫忙成就別人,也代表分享基督的先知職。一般人看到先知,往往直覺以為就是未卜先知。其實教會所謂的先知代表具有先見之明,知道什麼才是對人類最重要的,而不斷勇於把對人類最重要的天國福音傳報出去。
3)、成聖:代表達到基督君王的境界。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不是強制,不是獨裁,不是法律;而是被淨化,充滿愛德的心。基督自己以身作則,屈尊就卑,誕生在馬槽,成長在最普通的人群中。耶穌也不斷教導我們居高位者要為低位者服務,為最小的兄弟所做的就是為祂做。在最後晚餐之前,親自為門徒們洗腳,展現出以謙卑、以愛心做為領導的準則。因此,在教會中經常會看到神長修女為社會上最卑微弱小的族群無怨無悔的付出。或是一位年輕的神父由主教或教宗親自為他洗腳。如此基於服務、愛心,所帶來的領導才是真正影響深遠的,也才是成為基督君王的最高境界。
4)、成全:代表最終成全至善的境界。要達到成全的境界,其實需要有不斷的培育、修鍊、及行動實踐。這也提醒我們做為教友不僅是每週日去教堂參加彌撒而已,其實教會的寶庫太多太多了,非常值得我們去一一探索。不論是聖經,聖人傳記,各種靈修方法,見證分享刊物,或是參與各善會團體,都會對於個人的靈修成長有許許多多的幫助。以上是我個人對於這次主教團牧函的一點迴響。
趙:謝謝國強主席!現在請蘭麗分享她的經驗與想法
黃蘭麗(以下簡稱黃):謝謝《見證》的邀請,也因此讓我很認真的讀了兩遍教友年牧函,發現內容除了道理外,還教導我們如何具體行動。
一開始先分享身為教友的經驗,我是一個月大時就領洗,然後循著一般教友的訓練長大,就是主日學、青年會……,其實這樣在生活中並沒有太大的衝突,因為大家都是同類型的人,生活蠻愉快,也蠻順利的。
出社會後,開始遇到形形色色、屬於普遍社會價值觀的人,就會和我們天主教的精神有些相牴觸和衝突,並且一些非教友也會用這些來作挑戰,想和妳爭辯。從這樣的經驗我才發現,教友真正的福傳就是要從這裡開始,也是從這裡去發揮影響力。
去年開始,神父在彌撒後會說:「你們去傳布福音吧!彌撒禮成。」這句話對我也非常有感覺,小時候認為福傳是神父的工作,神父要去吸引教友來,要組織教友和教區活動。回想從小到大有國強叔叔、吳媽媽……等非常熱心的人在傳協會,然後我們教堂才可以茁壯,教友才會留下來,凝聚彼此的感情。教友是普通司祭職,這幾年我才深刻覺得,教友的影響力並不亞於神父,當然神父還是支柱,但是教友也有一定的影響力。
這次牧函中的具體行動,讓我更清楚方向,教友除了靈修和信德的堅定外,要多跟社會接觸,多參與堂區。在我的同事中,有一位是基督教徒,因此我們進行了很多宗教的對話,也讓其他非教友同事對我們的宗教有更多的認識。本來他們只想看好戲,後來也從我們對話中慢慢了解我們宗教的差異,了解天主教,且進而感到有興趣,提出說禮拜天想去教堂看一看,讓我覺得蠻高興的。
其實,在我工作的輔仁大學裡,神職人員非常多,但是問問四年畢業的學生:什麼是天主教?他們會說:不知道。這蠻可惜的。可是,我又覺得這說不定就是我們天主教的特色所在:慢慢的關懷,不給壓力,不強迫,但在很多活動中,如聖誕節、復活節,帶給他們宗教的氛圍,讓他們不排斥,然後會對我們有一點點好感。
反觀基督教的那位同事會告訴我們,他們又要在巨蛋辦一個多少萬人的活動,或他們的明星教友有多少人,或秀他們的T恤、和非常有設計感的東西給我們看。他們的T恤、文物、刊物真的都很活潑、年輕,又符合時代潮流感。還有對於宣傳,基督教真的很厲害,這些是我們應該要努力與加強的。我覺得可以從別人的宗教、發現我們不足的地方,然後吸取經驗。
趙:接著聽聽慧璇怎麼看這牧函,以及怎麼做好教友該做的。
吳慧璇(以下簡稱吳):我們家也是從小就領洗,我的本堂是新店中華聖母堂,我在學校課業都還滿順利的,但覺得最不順利的就是教會的培育,那是一段坎坷的歷程吧。
從小參加主日學、青年會,在主日學時,老師還會講一些信仰小故事,到了青年會,當然還是有些靈修課程,但畢竟沒有那麼認識我們的信仰。所以很多青年來來去去,人數很多,也有團體,卻留不住青年。國中高中都是大哥哥大姊姊帶的,後來又面臨堂區神父調度,每個神父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我們青年會就很可憐,一會兒國中高中大學分開,一會兒又都聚在一夥,然後又分開。
其實推動青年活動、與青年建立關係,我覺得都還蠻困難的。像蘭麗說的,宣傳方面需要更加強。我的一個經驗是,在堂區生活了這麼久,大概到了高三,才知道教會有這麼多營隊,可是之前我都不曉得。所以後來如果看到教會有活動,我就會積極推動,盡量把訊息轉寄給別人,或口頭告訴別人。
回到牧函,我覺得這次牧函很棒,還有具體行動,我回看前幾年的牧函,比較多是邀請我們做一個反省,但這次甚至有具體行動。
從我自己是個教友來說,反省是基督信徒生活必要的功課,透過反省可以真正學會祈禱,落實我們與天主的對話,並且可以證實我們本身的信仰。但我們也知道,教友人數雖號稱30萬,但實際上……。
其實再看看參加彌撒的教友有多少?然後這些教友當中,又有多少了解自己的信仰?也就是信仰扎根的教友到底多少?有多少人會反省?如果我們沒有透過反省,根本不容易點燃熱火,然後很有使命感地去做這些具體行為,最多恐怕只是看一看而已。
我們教友中心有很多青年活動或愛德服務,譬如每個月第二個星期會去木柵關愛之家,第三個星期去八里安老院,但是真的很難,每次去的只有一、二位,甚至要拼命打電話哀求他們願意來付出。他們知不知道要關心人?知道。但沒有熱火去做,總是說:我很忙,我要補習,我要工作,我要出去…,或我有空時再來做,甚至更扯的是,等我退休了再來考慮。
這些年輕人怎麼會這樣?我覺得培養和再教育教友非常重要,會反省的教友可以成己,也幫助別人成人,可是會反省的教友實在太少,必須我們一起努力想辦法。也聽一些神父說,我們教會很好,不斷推動我們去福傳,可是有時候似乎口頭喊了之後,沒有給我們工具去福傳,所以,當神父說:「你們去傳布福音吧!」到底有誰知道可能一個微笑、跟一個陌生人打個招呼也算是福傳,不用因想太多,反而沒法做。
趙:看得出慧璇很焦急,好想把熱火點燃起來,可是又很無力無助,我想在座的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為推一個活動不知打了多少電話?發了多少e-mail?到底這問題在那裡?
現在我們教會也承認我們教友只有22萬人,其中多少人進堂,不知道。昨天看了香港《公教報》說,香港教友53萬多,其中17萬是外籍人士,香港只有一個教區,也比台灣小很多,所以我們怎樣才能夠拓展得快一點呢?
諶逸愷(以下簡稱諶):當我接到邀請的電話時,不知道為什麼要來;經過祈禱後,我想是天主讓我來分享自己的經驗。我是搖籃教友,這個信仰不是我選的,所以在成長過程中,曾一度覺得如果可以自己選擇信仰該有多好!其實我國中以後就沒有進教會,大學時是聖誕教友,都被學姊講是迷途的羔羊。
真正進入信仰是認識我太太後,在結婚前被媽媽逼著一定要找位教友,所以和太太一起在古亭耶穌聖心堂跟牧育才神父聽道理。後來移民加拿大,才發覺原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到加拿大那種完全不認識人的地方能靠誰?只有靠天主。
在加拿大四年後,我就到美國矽谷,剛好進入一個很特別的團體,就是疏效平他們的查經班,這是我第一個信仰團體。記得第一次查經時,翻開聖經根本不知道怎麼查,相信很多天主教徒小時候完全沒有摸過聖經,而我也沒有經過慕道班、主日學,什麼都沒有。
那時候會進入團體,是因為工作上遇到了問題,但我的信仰也是那時候才真正扎根的。我想如果信仰沒有辦法在身上發揮力量,就只是一個道理,可束之高閣,禮拜天看一看就可以的。但如果這個信仰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可以幫助我們內化很多經驗,而且產生力量。
我的第二個團體是回到台灣後,覺得信仰必須再深入,所以加入古亭聖心堂的慕道班作要理講師,是由胡淑琴修女帶領的信友團體。這在天主教裡應該不多見。當初參加慕道班當要理講師,是想培養自己,因為我有信仰經驗,但不太清楚怎麼講,好讓沒有信仰的人能夠產生渴慕的心情。
我覺得教友有這方面的優勢,我們的信仰不是念了神學之後產生的,而是經歷了很多的生活挑戰,是實實在在的經驗,我相信這樣的分享更能夠貼近一般慕道友的生活。我在這裡開始學習怎麼樣當一個先知,也就是傳講天主的福音。
我加入的第三個團體是鄭玉英老師帶的活水小組,這是比較偏向心靈醫治的團體。這一段信仰歷程,幫助我更深入內化,譬如當要理講師時,可以講很多美好的經驗,但其實內心可能有些創傷是不想回顧的,這樣耶穌就沒辦法進到我心中醫治這些傷痛。
這三個團體,都是信友團體,對我的影響都很大。當初耶穌為什麼召叫12個門徒,而不是20、30或100個,這就是小組的教會,耶穌帶著12個人,然後從祂的生活、思言行為各方面,慢慢去培養他們。我們真的需要信仰小團體。
我們有沒有想過,每個禮拜去參加彌撒、領聖體,不只是和天主有關係,也跟這一群來參加彌撒的人有關係。教友好像很重視與天主的關係,但是彌撒後旁邊到底坐的是誰?不曉得。可能十幾年都在同一堂區參加彌撒,但彼此見面可能不相識。其實十字架就是我們與神和與人的關係。
對一個中年人來講,這個信仰為什麼能吸引我?即便是在家庭最需要我時,在工作可能面臨中年危機時,在孩子青春期時……等等最忙碌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來教會?如果這個信仰沒辦法帶給我力量,不能支撐我、幫助我面對生活的挑戰,我就寧願把這信仰擺在一邊。所以,信仰能不能和生活產生關聯是很重要的。
所謂培育不只是培育知識,更是生命的見證。我在美國時,周圍每個人的生命都在改變,我並不是聽別人講某某人的見證,而是我看到的就是別人生命的奇蹟,這很吸引我,不需要很多道理就會被吸引。所以傳福音時,是講一大堆道理?還是讓他經驗到聖神,讓他覺得:原來我可以活出這樣的生命!想想那個比較真實?
在當要理講師的時候,我體會到先知就是傳講天主的話,司祭就是把人帶到天主面前,君王比較不容易了解,我是慢慢才領受到,我們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兒女,這是我們繼承君王的身分,所以「Human being」比「Human doing」更重要,我們若知道我們的身分是王子和公主,就會更渴慕要認識天上的阿爸父。
另外我很排斥聽到:你是基督教徒,我是天主教徒。我們都是基督信徒啊!這是宗徒大事錄中安提約基雅教會開始的稱呼,我們都是天主的兒女,為什麽一定要分基督教、天主教?我們能不能在基督信仰裡面合一呢?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趙:看得出諶先生有很生動豐富的經驗,也提到信仰不是知識,應該是生活。其實最打動人心的也就是生命的經歷。
1995年亞洲主教會議的最後一個宣言說,我們要在亞洲宣講耶穌的故事。東方人是喜歡聽故事的民族,其實不只東方,全世界都一樣,只有故事是最容易打動人心的。
邱碧霞(以下簡稱邱):我是成人領洗,是經由我的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信仰。我深深感受到天主在我身上的慈愛,我有我的團體,平常生活中也有讀經小組,今天我想分享一個福傳的小小經驗。
去年(2010)聖誕節,幾位同事可能平常從我身上看出些不一樣的地方,所以聖誕前夕主動來說:聖誕節妳們教堂做什麼?我們可不可以去看一看?那天彌撒,因為儀式比較冗長,其中幾位十來歲的小朋友坐不住,一直問前面在做什麼,所以有點嘈雜,結果被很多教友制止,這經驗為他們來說沒有那麼好,有人半途就離開了。
幾天後,我姊姊邀請我參加他們的歲末祝福(我們家只有我和妹妹是天主教友),我心想: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如果我了解他們在做什麼,就可以知道我們那裡不足、或有什麼可以學習的。
到了現場時,感到很驚訝!第一,九點的活動,我們七點就到,已經來了很多人,也有志工列隊歡迎,他們很有秩序地帶領每個人到位子上,整個過程是精心規劃的,有暖身活動,並且所有主題都很貼近我們的生活,如孝順、尊重環保等。雖說是慈濟的歲末祝福,但來的不都是慈濟人,他們歡迎社區所有人。我問姊姊:有多少人參加?光我們那場就有2300人左右,從早到晚共4場,要進行5天,算算就是一萬多人。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來?我又更好奇與驚訝!其實我參與其中,覺得有深深的感動,後來做了檢討與分析: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裡,每個人都需要被祝福,而且想被祝福,所以他們說「歲末祝福」,用「祝福」這樣貼近我們的話語來邀請我們。
第二,我們的牧函「與人同行,為主而活」,這也真是我們很嚮往的,可是要有怎麼樣的具體行動?他們也有具體行動:
1)、出門攜帶環保餐具,杯子、筷子;
2)、運用大眾交通工具,不要增加環境汙染;
3)、隨手清理回收餐具,如喝完飲料,倒些開水下去,搖一搖再把它喝下去,他們不只講,也搭配影片,都是很簡單,可以隨手做的事情;
4)、吃素。
他們今年的目標就是環保精質化,就這四件事情,這可能也是我們都已經在做的,可是他們把它具體化。我覺得他們的目標很明確,方法很簡單,具可親近性,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馬上做到的。
我們全家都是慈濟捐款戶,我問妹妹:妳為什麼要捐給慈濟,為什麼不捐給我們教會呢?她的意思是覺得慈濟的行動力比較強。我是覺得他們很會宣導、包裝、或是企業化管理之類的。我們必須要承認他們的行動力真的很強。
第三,他們所有的影片,就是把慈濟今年做了什麼事,從一月到十二月,按月分別在各地賑災時,出動了多少人力,發放了多少物資、多少錢,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捐款去了那裡,然後做了什麼。同時他們宣導環保也很具體化,共有16萬環保志工,影片說明回收物資如何做成衣服,還請身邊的阿公阿嬤充當模特兒展示這些衣服。
總之,他們讓我們了解為什麼要奉獻,而且很具體地看到這些受災的人,然後我們一點點的奉獻,讓他們得到溫暖,也讓我們從心裡面願意支持這些慈善活動,真的滿感動的。
最後的禮儀,是發放福慧紅包,也很具體,紅包袋裡有一粒小小稻穗,是大林慈濟醫院自己種的,意即這是一個祝福,希望有福氣、有智慧的種子,種在每個人心裡,然後發芽。現場有四位慈濟精舍的師父站在前方,人人都排隊,並有人引導,年長者也有人攙扶,大家很有秩序的上台領取紅包。
特別的是,發送紅包的師父對每一個人都是90度鞠躬,他們認為給人東西時,自己的頭要比對方的肩膀還低。當從這麼有誠意的師父手中收到紅包,我自己覺得很感動。在這樣的過程中,我真領受到來自別的宗教的愛和關懷,也真的覺得收到了一個祝福。
趙:謝謝碧霞讓我們看到他山之石的具體做法,剛剛比較動心的是他們的目標清楚明確而且很可親,非常小但具體可行;還有法師發紅包時,通常我們的概念是頂多雙手給你,了不起了,他們那麼講究形於外對人的尊重,這都是我們福傳時可參考的。
接下來我們可以互相交換意見,請自由發言。
吳:我分享在堂區遇到的一些事,其實要激起年輕人的熱火,家庭非常重要。像我們打電話邀請年輕人時,可能爸爸媽媽就先幫他們擋掉了;或是也會遇到爸爸媽媽不斷說:你們做得很好,你們團體中誰誰誰不錯,可不可以幫我叫我的孩子來?或是你們這樣做很好,你們可不可以多做一點。可是,我們心裡的問號是,那麼你的小孩去那裡了?雖然這些熱心的爸媽在教會可能付出很多,但是,你的小孩呢?
我剛也提到,早期爺爺奶奶教導我們的父母,是用壓迫的方法,雖然對我們沒有很大的壓迫,但去教會的動機已經不那麼純正了,加上爸媽自己也不去,就是上上一代教給上一代時,就已經動搖了,當教到我們這一代時,可能動搖得更厲害。
所以在陪伴青年時,知道已經不能改變前輩們,那麼對現在青年的培育就顯得更重要了。因為他們有一天會進入婚姻,之後也要教導他們的小孩,所以是不是該努力培育青年們教會的正確觀念,讓他們的信仰扎根,而不是等婚後出了問題才來找救兵。所以長遠來看,家庭這部分真的很重要。
黃:回應慧璇,其實我從小每個禮拜會去教堂,然後參加主日學,真的要歸功於我媽媽。她在功課上不太要求,但對於每個禮拜去教堂是非常堅持,而且在她威脅利誘之下,為了不讓我們間斷,也就養成習慣了,所以父母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還有打電話100通,只有2個人來,這我們也非常有經驗,但如果一直堅持下去,後來還是會有影響的,有一天他會想起來應該去參加,或也會為了不好意思而參加一次,之後可能還會繼續。我覺得同儕的壓力蠻有影響的,能在團體中交到一個好朋友,就由這個好朋友再去邀請他,這樣會比我們打電話來得更有效,這是我小小的經驗。
趙:信仰團體的凝聚力、以及同儕影響力確實非常重要,年輕人總是喜歡在一個團體裡,可以互相扶持。聽了兩位年輕朋友的分享,現在請為人父母的諶先生提供意見,給年輕人一些支持與鼓勵。
諶:小孩子的信仰成長有不同的歷程。國小階段孩子對父母是言聽計從,父母說什麼就去做什麼,因此只要父母願意,小朋友去主日學就沒多大問題。
談到主日學,耕莘古亭聖心堂因為師資充足,小朋友也多,所以主日學辦得不錯,而且幾乎每個年級就有一班。至於主日學的老師,堂區的秘書都會在家長群中尋找。如果孩子一年級進入主日學,一待就是六年;父母每星期送他們上主日學,自己也會準時參與主日學彌撒。而且主禮的艾力勤神父和賴甘霖神父講話生動活潑,與小朋友互動良好,大家都很喜歡他們。
孩子一旦到了青少年,會有叛逆期,參與一般彌撒會覺得無聊沈悶,坐立不安。父母如果要求他們不能亂動,甚至有時會被激怒而加以指責,原本我們是來親近天主,反而造成親子衝突。
因此在這時期,父母要有耐心,鼓勵他們參加較為活潑的活動,如信仰生活營。凡事起頭難,只要他們跨出一步就容易多了。譬如我女兒去了一次,每年都想再去。在那兒,不但吃得好,又有同儕、朋友的陪伴,大哥哥、大姐姐的帶領,以及每天參加彌撒;生活中有衝突,也有快樂,可以真實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讓孩子學習將信仰和生活結合。
還有中學生聯會,也是可鼓勵年輕人參加的團體,該團體甚至有非教友的大哥哥、大姐姐來帶領。基督教的主日學也多由大哥哥、大姐姐主講聖經的道理。孩子們對他們好崇拜,如果是由父母來講,不是教訓、就是規矩,影響力自然不同。
因此,我們可以善用信仰生活營,或學習救國團的方式,培育大專青年服事年輕人。教會可以多成立這樣的團體,舉辦各種活動。一來可將生活與信仰結合,再來可以給年輕人空間,導引他們去展現活力,學習從領受到服事,從服事中學習成長。
趙:回想自己唸書時,也是因為參加大專領袖人才訓練,一發不可收拾,直到今天。
這幾年不論神職或教友皆深以福傳為使命。如今李主席身受重任,請問在教友年有沒有福傳工作的計劃與願景?
李:今年是教友年,傳協會的正式名稱又是「教友傳教協進會」,想當然是負有福傳的使命。台北傳協並沒有常駐秘書或工作人員,全體傳協理事全都是志工。主要使命就是結合台北總教區十個鐸區(共有一百多座教堂)及各善會團體,一起去做福傳工作。為建立共識,我們會定期及不定期的開會,我也會將今天參與見證月刊社座談會的一些心得帶到下次的台北傳協會議中與理事們分享。
我們常講福傳,但我們拿什麼去福傳,是否該先裝備好自己?所以,台北傳協準備在教友年推動「五一運動」。
第一個一,鼓勵每個教友或家庭,每天都讀經祈禱10分鐘。如此,每人每天都能獲得天主聖言的滋潤,好豐富我們靈性生活的需要。
第二個一,推廣教友們每月讀一本好的聖書。我們天主教會有那麼多的聖人堪為表率,如德肋撒修女為印度最困苦窮人所做的一切,或聖維雅納神父的長跪祈禱等嘉言懿行。因著多讀聖人傳記,可以讓我們更加效法聖人行止。
當然聖書還包括靈修書籍,教導我們透過各種方法進行靈修,與主更加接近。2月10∼14日在世貿展覽館舉辦國際書展,集合天主教會各主要出版社聯合展出聖書,也是一次大家增添聖書的大好機會。
另外台北傳協將與真理電台合作,透過網路邀請大家來票選十大好聖書;讀完之後,歡迎大家多多將讀書心得發表在教會報章雜誌上,或透過網路分享,讓美好的心靈讀物能更廣為人知。
第三個一,現在是網路時代、多媒體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會收到一些好的心靈資訊。因此,可鼓勵每一堂區或善會團體,廣泛利用網路做福傳。如果每一聖堂能製作一篇引人省思的網路小品,在教會內外廣泛流傳。或者協助傳播此類網路小品,讓美好而又有助心靈成長的小品文章,透過網路無遠弗屆,充滿在我們生活周邊,好潛移默化我們周邊的人,淨化社會人心,間接達到福傳效果。
第四個一,鼓勵教友至少參加一個善會團體,不論是讀經班、慕道班、禮儀小組、聖詠團、聖母軍、社服團體。因為只有參加善會團體才會有歸屬感,彼此更加關懷與扶攜。因為主耶穌告訴我們:「只要兩三個人在一起祈禱,我必在你們中間」,「你們要兩個兩個的一起出去傳報福音」。所以我們應該以小團體的型式,去堅強我們的信仰。
第五個一,我們應付諸行動,表裡一致,活出基督的肖像。所以,我們可以彼此勉勵每月活出一句天主聖言。因為經上告訴我們:不是凡向我說「主啊!主啊!」的人就能進天國,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纔能進天國。所以,我們可以從讀經內容中選出一句話做為本月實踐的天主聖言。譬如經上告訴我們:「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所以,我們可以從最細微的地方做起,主動向鄰居問好關懷,待人親切有禮,以個人行動做表率,向周邊的社區親友做福傳。
這是我準備在教友年推動的「五一行動」。僅是個人對於教友年靈修福傳的一點點淺見,更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大家一起來集思廣益,共同來善度這個教友年,不忘教友使命,自我成長,對外福傳。
邱:我可以感受到李主席推動「五一行動」的認真與用心。只是有一點感想,我們在為人服務時,應對我們的對象作些巿場調查。我總覺得天主教給人的感覺是高級的宗教,有很高的門檻,讓人不易進入。剛才提到的「五一」,有讀書、讀經、電腦化等,這就已經排除了很多的人口。
我參加的祝福儀式,參與者多是稍有年紀的婆婆媽媽,且人數眾多。光是板橋就有好幾個點,一個點就有十幾場。那天雖然有寒流,九點的活動,七點場內就已坐滿了人。
所以談到具體行動,可以試著參考其他宗教的作法。如慈濟的發展,是由五個家庭開始發起,她們都是不識字的菜籃族,每人一個竹筒,每天將省下的錢一點一點地存入。因此在祝福的活動結束時,主辦單位也發給每人一個竹筒,回去後有零錢就可投入,存滿後,就交回去。對方也會告訴你,這三個月會做國際賑災,下三個月又做何用處,讓人覺得一點小錢,可以做不少大事。為不懂得很多艱深道理的小老百姓,這就是一個很具體的行動。
他們為了推行環保,也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法。如發展出用回收的寶特瓶做成的毛毯,還有沖泡式的方便粥,在賑災時可禦寒充飢等。他們以前也做蠟燭或燒香,由於不環保,所以改做肥皂。會因事因時制宜,做許多的調整與改變。
詩人白居易每做一首詩,就唸給一位不識字的洗衣老嫗聽,對方聽懂了,他就認為是好詩,否則就重新做。因此我們在推廣時,應力求普及化,給人一種親切感。任何人只要願意,都可以來參與。
趙:這個竹筒上還有個人編號、姓名、年月日,以及高雄六龜的災情;有心人可以每天存個一兩元或十元,積少成多;這的確是個具體可行的好方法。
邱:他們的環保工作真的是身體力行,例如出版的雜誌,都是用環保紙張,並以大豆做成油墨來印刷。
李:回應一下碧霞的談話。教友是天主特選的子民,自然是形形色色男女老少各種階層的都有。
但談到五一運動,是基於如果我們想要做好福傳,首先需要裝備好自己,打好福傳的根基。至於教會內的一些長輩,則可以不限於採用網路,可以採用許多其他很好的方法,如每天唸玫瑰經,加入聖母軍等,探訪病友,關懷他人等種種方式。每個人都可以按照天主給予的不同恩寵,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做福傳。
趙:秘書長聽了教友的意見,不知有何感想與期許?
陳:我在國外生活廿年,來台也將近十年。台灣給我的感覺就像似外國的濃縮版。怎麼說呢?歐洲經過兩次大戰,人和財物都有很大的損失與傷害。因此每次大戰之後,就會從信仰汲取力量,來重振並發展國勢。剛開始信仰都很熱烈,慢慢富有起來,就逐漸冷淡了下來。
現在歐洲很多天主教的標誌被排斥,台灣雖不致如此,但也失去傳教士剛來台時的那份傳教熱火。記得他們剛到台灣,篳路籃縷,十分辛苦。當時沒有公車,需要徒步到深山峻嶺傳教,教友充作翻譯,陪伴這些外國神父翻山越嶺,也是不辭辛勞。這些都值得我們這一代好好反省。
剛才大家提出一些方法,方法都很好。但是我們辦活動,常找不到人,即使換了方法,也不肯定會來很多人。因此我們要把問題找出來,問題不在方法,而是在信仰的危機,以及神職人員的減少。
所以我認為教友年第一點要反省的是,目前台灣教會缺乏一種「健康的危機感」。譬如司鐸聖召的缺乏;當然首當其衝的是司鐸,因為我們每人幾乎都是身兼數職。神父是為教友服務的,可是我在教友圈內感受不到這種危機感。
第二點,去年司鐸年結束了,不代表司鐸就可鬆懈沒事了。教友年也是如此。我們要看牧函背後的意義。所謂「成己」:是成為真正的自己(基督信徒),即成為司祭;「成人」:教友不是只閉門自修,修身成己,而是要與他人互動,成為先知把信仰帶出去;「成聖」:常常歸於天主,不論在家庭職場或思言行為,都是充滿天主的價值觀;「成全」:生命中的每時每刻,都成為一個好教友。
這提醒我們生存在世的目的;我們被天主所造,是為改造墮落的世界。耶穌來,是要召叫一批有司祭職、有先知性、有君王性,一群有使命性的天主子民去改造社會。
所以小孩子也可在學校傳教,人家不聽話,你聽話。為人父母的,別人為成績、為升學,逼孩子唸書。我們教育子女,就以信仰為出發點。
我發覺本地教友很少考慮到永生,只談現世此刻。其實我們現在做的每一個決定,對永生都會有影響。當我們領洗時,要成為一個新的受造物,領受天主的恩寵。但一些教友領洗前後,生命似乎沒有多大改變。聖奧斯丁說過:犯了原罪的人,就像是駝了背,看不到天主。耶穌來,就是要治療我們的駝背,可抬頭看天。
我也觀察到教友看書的習慣不多。有一本普世教會出版的《天主教教理簡編》,已經翻譯好,希望在書展前出版。其中很多信仰的問題,如聖事、天堂、地獄、煉獄、教友生活,三言兩語就講得很清楚,值得推薦給大家閱讀。
我也鼓勵教友多參加一些教義的研討會,原因是中文的表達有些限制與困難。例如中世紀的神學,從拉丁文翻為英文,一比較,會發現有些神學、心理學,或政治學的概念,用中文翻不出來。因此我們教會內中文化的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
我們知道任何被耶穌福音精神曾經改造的文化,後來都發展得很快。如中國在唐宋時期,文化十分發達,可是當時的西方文化還很野蠻。然而一旦他們被本篤會祈禱和工作的精神(ora et labora)改造後,在文化、科學各方面進步神速。因此希望教友年有批教友,可以多研究天主教的教義,在思想上多多影響這個社會,當我們的思想越符合福音,自然會在言行上走向天主。
另外,台灣教會的禮儀要加強。我開玩笑說想出版一本書,名為《怎樣做好彌撒司儀?》內容是:不要講話。
總之,在教友年,我們不要閉門造車,可以邀請國外的教友來做見證,並多參加研討會,打開視野,開拓我們的心胸。
我很欣賞邀請函上一段話,「記得民國初年的白話詩人聞一多在他的文章〈五四斷想〉中,有這麼幾句話:舊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個跟一個,這是『演化』。新的已經來到,舊的還不肯去,新的急了,把舊的擠掉,這是『革命』。」無血的革命,無聲的演化,而在演化與革命之間就是突破。因此希望在教友年,教友會有一個很大的突破。
趙:前些日子,梵谷的畫來台展覽,有個與梵谷有關的故事。他在作畫前,曾在比利時南部做過傳道師。在一次去礦區講道時,看到礦工沒有衣服穿,於是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他,之後,才開始講道。
不料後來卻被幾位牧師撤去他講道的職務。理由是,不能忍受衣衫不整的人做傳道工作。這也提點我們:講道不要只重外在,而不去注意別人講的內容是什麼。
還有一個也讓人心動的故事。某位法官審理一位女士違規超速的案例,但那位女士沒錢,無法繳付罰款。於是法官脫下法袍,到這位女士面前,開了一張支票為她繳款。然後再穿上法袍,說道:「這位女士已繳清罰款,她可以回去了」。因此我們可以反省在助人時,有時是否也要脫去法袍,不要一直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出現。
秘書長剛才強調,福傳要將眼光放遠、放大,是個很好的提醒。現在請作結論。
邱:蘭麗和慧璇不要覺得孤單,只要妳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相信「德不孤,必有鄰」。今天在座有秘書長和台北傳協主席,很高興有這個機會,下情可以上達。
我今天不是要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是想截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果每人都能盡自己微薄之力,眾志成城,必可成就一偉大的力量。
李:這次座談可以促使我們去省思,如何面對教友年。不可諱言,單憑人的智慧都極其有限,怎麼也比不上天主的上智。因此不論我們做什麼、想什麼,一切還是需要仔細聆聽天主的旨意,然後就我們所能做的,儘量去做就可以了。
黃:曾有學校同仁問我,為什麼校內有些教友職員的脾氣很古怪?我們可能給人一種道德崇高的感覺,或動不動就講句聖經的話,但是脾氣也不小,內外不太一致。所以教友要會反省,讓生活與信仰結合,這樣才能發揮影響力。
這次參加座談,聽到不同背景、堂區朋友的經驗分享,可以避免閉門造車,是個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諶:我認為我們要知道自己是誰?我們的信仰是什麼?信仰是由內而外,而不是只注重外在的技巧。他山之石,應從血緣相近的基督宗教去學習,如談到祝福,基督教也有拿「滿福寶」去祝福別人的活動。基督信仰如果把基督拿掉,就什麼都不是了。所以,核心就在耶穌基督身上。
陳:在此提供一些心得,做為教友年辦活動的參考。耶穌召叫我們,就是希望大家以祂的生活、言行等為標準。耶穌說要全心、全靈、全意愛天主,祂不只講道理、治病,有空也常到曠野祈禱。所以教友年應該要有祈禱的活動,譬如總鐸區的聯合活動,可以推動把祈禱的習慣建立起來。天主的工作,需要天主的力量、靈感帶領。梅瑟就有天主的雲彩、火柱帶領。所以靈性的祈禱要加強,否則會陷入一種活動主義。
耶穌也行善,並指示宗徒為窮人服務等。所以,我們有一些善行或活動,這些都很好。但是耶穌也講道理,如山中聖訓,因此我們也要加強教義的理解。這就好比天主三位一體,有祈禱、善行活動,也有知識的傳遞。
因此,教友年要回到以耶穌基督為主。我們是基督信徒,是耶穌基督的人。所以一切要相似耶穌的思言行為。
吳:很開心今年是教友年,知道這個訊息告訴親朋好友,他們都很興奮。表示教會注意我們教友了。神父提到香港教務的發展,因此,我們需要更加努力。
歐洲的基督宗教已民間習俗化,教友從小領洗,信仰生活都習以為常,不再努力反省與進步,因此很多教堂已經關門。所以在教友年,我們不只是高興教會重視教友了,還要更加把勁才是。
趙:從諸位的分享看到,教友年我們要回到基督的身上;祂常常是退隱到山上、水畔、曠野,和天父在一起;也在山上講道理;給貧乏者安息,與弱小者同行,予卑微者尊貴。有祈禱、行動與訓誨,把一切整合在十字架上。讓大家都有一平等的立足點,一起向善、向上,走向天主。這也是我們在教友年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讓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