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
經常在一些場合聽到,或是文章上見到:「健康家庭」或「正常家庭」這樣的語詞或意念。這隱含了兩種意識形態下的價值觀,一是醫療式「疾病」相對概念,二是「常態即是正常」的線性觀點。以此出發的家庭教育或是輔導,通常會把非常態的視為病態,因此單親家庭、不婚家庭、同志家庭等,非主流的家庭生活樣貌皆被當作不健康或不正常的家庭,而需要輔導、諮商、治療專家施以矯正。
「正常家庭」的概念有時是透過論述而來。自古以來宗教家、政府官僚、專家學者、道德主義者往往都是掌握「正常家庭」詮釋權力的統治者。憑藉著形上想像與主觀價值,或是有限的文化格局與知識條件,不斷地藉著生產的「正常」標準來取得支配庶民生活的權力。有許多的過去「正常」版本,現在看起來相當荒謬!有許多過去「健康」版本,現在看起來卻很「病態」!但是也有許多現代的版本,過去也被視為「罪惡與敗壞」。放在時間的流變中,「正常」的概念是相當脆弱的,我們這一代所認定的「正常」,在百年後又會被如何看待呢?
「正常家庭」的概念透過文化的建構機制,可以是順從「父權意識」的「正常家庭」,也可以是馴化於社會控制的「正常家庭」,或許只是符合某種階級利益的「正常家庭」。所以這些「正常」的概念,極有可能對少數的、弱勢的、邊緣的個體與家庭帶來對立性、排斥性、標籤化、污名化的經驗。主流社會所傳遞的「正常」概念,無形中扭曲了生命經驗的特殊性!例如:主流社會傳遞異性婚姻才是「正常家庭」的性別概念,使得同志共築愛巢時受到社會打壓,而身心健康受損。
掌握「正常、健康」概念的統治者,經常藉著「關懷」之名,企圖對「異常」進行「懲罰與控制」,而期待「輔導、諮商、心理治療」能成為改變異已的工具時,就會不斷地宣稱「某類人、某某行為需要專業的介入」。通常這些統治者並不瞭解「助人專業」,卻誤用、濫用、利用這些專業知能,使得「輔導、諮商、治療」成為「思想改造」與「社會控制」的軟性修辭。「輔導、諮商、心理治療」這種助人成長的「靈魂之鑰」,很容易被統治機器建構為「控制之鎖」,各種統治階層為了達到控制與改造的目的而釋出資源,助人專業即帶上「知識」的光環進場,因而成為協助統治階層的輔助性工具。
「家庭」是個體經驗的載體,而社會文化就是「家庭」的載體,如果社會文化對不同家庭經驗的承載性不夠,非要透過許多道德論述、政策引導,藉由「輔導、諮商、心理治療」的工具,將多樣性的生命發展調整、矯治在主流文化所想像的「健康」或「正常」的框架中,「家庭」的自然有機性反而會遭到破壞,而影響其對個體的承載性。
許多家庭被權威者主宰的承載性越來越低,而無法容納不夠成功的個體或不夠完美的關係;許多學校被功利者經營的承載性越來越低,而無法容納狀況不佳或個性突出的學生;許多社群被菁英分子管理的承載性越來越低,而無法容納不同生活品味的族群或弱勢團體與其共同生活;許多政府機構被政客與官僚控制著,而無法容納不同主張的聲音與不同方向的行動。當統治階層對不同的生命承載性不夠,社會群體對不同族群的承載性不夠,學校對異樣的學生承載不夠,當然會影響到「家庭」對不同個體的生命經驗的有機容納,在外在壓力的侵襲下「載體」將不斷地被瓦解,個體經歷不斷地被放逐後,只能駐足在主流社會中最邊緣與最陰暗的角落!
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我們有權利追尋可以承載多樣性生命,多元化價值的家庭、社區、社群、社會做為發展心理健康的載體,來抵擋剷除異己式的健康與正常概念,所造成的心理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