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抱朴
「信仰寶庫」是天主教自我認識的核心概念。簡單定義為:基督託付給宗徒,保存並傳諸後世的整體信仰真理。聖保祿囑咐弟茂德「要保管所受的寄托!」並要「依賴那住在我們內的聖神,保管你所受的美好寄托。」(弟前六20;弟後一14)。這「寄託」從宗徒傳下來,直至天地的終結。
因此,身處二千年綿延不斷的時間長河中的教友,從這信仰寶庫中汲取信仰的活水,謙恭地、服從地、感恩地渡過旅途中的日日夜夜。
基督新教沒有「信仰寶庫」這個概念,他們信仰生活的調性另有來源。
以新教的福音派為例。他們問:「我是否接受基督為我個人的救主?」「我如何擔負主的異像?」因此,福音派的信徒一方面因救主的大愛而感激涕零;另一方面,則努力承擔主的異像,盡力服事神。
比較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特別是其中的福音派)的宗教調性,其實相當有趣。「信仰寶庫」與「個人救主」只是許多可能的對比中的一項。這樣的對比某個程度突顯出:因為概念和著重點的不同,而活出不同信仰生命情調的理路。
最近從網路中閱讀了不少當年大陸民運人士流亡海外後,皈依基督的心路歷程。此處,「皈依基督」十之八九指的是在基督新教的福音派中皈依基督,而與天主教多半無關。從這些資料中,我發現,福音派雖然沒有「信仰寶庫」的概念,但他們其實也有他們的「寶庫」,只不過他們的寶庫與我們的雖有相合之處,但「本質」上卻很不一樣。
當年民運人士流亡海外之初,多半非常淒慘。祖國要捉拿他們,而異國雖然自由,但卻沒有他們的著根之所……。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碰到了天主教的信仰寶庫---其實有人的確也碰到了,這個信仰寶庫會給予他們一些來自天外的感覺……。
就以《神州懺悔錄》的作者遠志明先生為例。他說,他在巴黎聖母院中,「看到了馬利亞懷裡抱著耶穌的那座塑像……就突然想起我的女兒。……我撲通就跪下來了,跪在耶穌聖嬰面前。眼淚嘩嘩地就流,低著頭不停地流」,但大概也就這麼多了。
但新教福音派的「寶庫」則不只是信仰而已,他們的「寶庫」供應一切。遠志明說:「我在他們……身上看到……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就是他們的愛」;他們「給我們吃的、穿的,幫助我們學開車、考試,接送我們去機場,沒有什麼事是他們不肯幫忙的,都幫我們」。當然,這個寶庫的核心是基督信仰。
福音派的寶庫究竟有甚麼特色?
它是一個由許多基督徒「共同創造」出來的「寶庫」:每個人獻上自己小小的一份「私利」,而匯集成更大的「公益」。每個人因此不僅都可以享受到更大的「公益」,而且同時感受到所有的人所享受到的公益有自己「付出」的一份。福音派的寶庫實則是信友共同創造並共同分享的「公益寶庫」。
在此,「施比受更有福」不僅是團體的價值觀、所經驗到的事實,並且是團體的社會規範,個體相信並依此而行,如此「施—受—施」便可能形成一股持續向前、向上的「良性循還」,「施予」的人更願意施予,更願意與更多人分享這公益寶庫;接受的人愈多,施予的人也愈多。如此一來,寶庫也愈形增大……。
積少而成多,以一己之小力而可以完成絕大的事業,這不就是耶穌所說的:你們要作出比我更大的事業嗎?這不就是活活生在每個人眼前的奇蹟嗎?
福音派的信徒有一些其他教派以及天主教徒所缺乏的福傳動力。同樣是信仰基督,只不過他們的信仰是親身體驗到「施比受更有福」所創造出來的奇蹟,而發展出來的「信仰」,是有事實經驗為基礎的信仰。
遠志明以及其他許多民運人士接觸了這「寶庫」,開啟了心扉,接受了基督信仰而成為其中一分子,並成為拓展這寶庫的人。
福音派以基督為其個人救主而心生「以愛還愛」之心,而能克服自己私利的執著,再加上「異像」、「服事」的觀念,使他們更能勇毅地付出,而遂能夠創造出持續擴大的「公益寶庫」。
相較之下,天主教的「信仰寶庫」則是一個相對靜態的寶庫。它與個人之間的關係像是善心人士的倉庫與難民的關係。我們自謙自卑來到信仰寶庫之前,感激地領受我們一無貢獻的救難物資──靠耶穌的聖死與復活以及歷代的聖人、聖女的功行所積累的救贖恩寵。
這信仰寶庫不是一般謙卑的教友所可增益,我們只能純然的領受,心悅誠服地領受是我們唯一重要的行動和唯一正確的心態,如此,謙卑、感恩、服從才是教友真正的美德。任何人如果認為自己是有能力施予的人,就可能有驕傲的傾向,至多至多,我們只能是天主無用的工具而已。
這個信仰的寶庫,如果是這般地被了解並且被實踐出來,我實在看不出來,天主教會從那裏可以產生出充沛的福傳動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