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村
當愛好唱歌者想參加歌詠團之前,必定要經過「試音」這個步驟。對於初次參加歌詠團的人士來說,這實在是一場惡夢。儘管以往曾經無數次對著螢幕,信心十足地唱KTV流行曲,一到了歌詠團試音時,聲音突然變質,緊張起來;有時候甚至連一個音都唱不出呢!
試音到底是不是一種折磨呢?若找一位從未在嚴肅環境下,對著陌生人開金口,做一些從未做過的測試,的確是一種折磨,也可能有點難為情。萬一唱得很差,或達不到要求又該怎麼辦呢?
筆者有很多機會與準備加入的新團員進行試音。他們通常都說:「很緊張」、「我平常唱得很好的,但在你面前便不會唱了」、「我不會唱歌,又不會看樂譜,可不可不試音?」、「不要要求太高啊」……。其實每位準團員都懷著期待,希望在入團後獲得更多音樂或歌唱技巧上的知識。雖然試音的過程很重要,但試問一個業餘的音樂團所要求的是甚麼呢?是否要有好的音準、美麗的音色、充滿節奏感與音樂感及讀譜能力才算合格呢?筆者在初任指揮時,很認同這一點。日子久了,才發現原來最重要的就是團員勤於練習,改善不甚理想之處,簡而言之,就是希望他們「聽教、聽話」。至於音準、讀譜等等,則可以慢慢來。
筆者近兩年於試音期間都盡量簡化,本著「能說話就能唱歌」的理念,只要有興趣便可加入。至於怎樣決定他們唱高音或低音聲部呢?筆者有個快速的方法,與各位分享一下:就是用朗誦式高聲與他們對話,同時要求他們用同一方式回答。如果他們用很低沉的喉聲回答,筆者會要求他用較高的聲音來回答。如果能辦到,就表示他應可以唱高音;如果他回答的聲音仍舊低厚,筆者便安排他唱低音聲部。這一方面把試音的氣氛變得輕鬆有趣,同時也節省了很多時間。
除此之外,還是會舉行傳統的試音。當新團員加入聖詠團一個月之後,便進行首次測試。筆者認為新團員在較為熟識歌詠團的要求之後,再進行試音測試是較為公平的,同時也會指出團員需要注意和改善的地方,用來迎接三個月試用期完畢後的第二次試音。
香港教區聖樂團的做法則更為刺激。他們要求所有團員於每兩年的暑假,進行一次「再試音」,而剛加入未滿一年的團員則可免除。目的是要所有資深團員能保持水準。試音的內容非常豐富:首先由團員按著自己所屬的聲部,抽一篇約十二至十六小節的旋律作試唱測試。他們會有約五分鐘的準備時間,而這旋律是由指揮親自創作,在節奏與音程方面花了不小的創意!
接著,團員在「頌恩」歌集中,將預先準備好的歌曲唱出來,另外再加一首不在歌集內的歌曲。非宗教歌曲亦可以選唱,但不包括流行歌曲。
筆者本著「寬入嚴出」的態度,來維持歌詠團應有的水準。有了美好的歌聲,才敢說把最好的東西奉獻給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