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皇
身心障礙者屬於人類社會中弱勢的族群。許多人可能並不瞭解身心障礙者的定義,根據我國〈身心障礙者保護法〉中所下的定義為:「身心障礙者,係指個人因生理或心理因素致其參與社會及從事生產活動功能受到限制或無法發揮,經鑑定符合中央衛生主管機關所定等級之下列障礙,並領有身心障礙手冊者」。
台灣地區身心障礙者(註)有逐年快速增加的趨勢,由1992年的廿二萬六千人,至2005年已累積至九十三萬八千人了,約佔總人口數的4.12%。由於他們缺乏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又屬被忽略的弱勢族群,所以身體衛生狀況比一般人差,口腔衛生狀況尤其常被忽略。口腔的清潔攸關牙齒的健康狀況,不良的口腔衛生會導致蛀牙、牙周病等,甚而蛀成殘根或導致鬆動脫落以致缺牙,無法咀嚼食物,造成飲食障礙、營養不良。
目前台灣在一般牙科診所或大型教學醫院中,對身心障礙者的口腔治療仍屬極少數或不普遍,與其給予事後的假牙膺復治療(有些身心障礙者甚至無法膺復治療),那麼為何不防患未然,從預防著手呢?日本在1978年起,即著手身心障礙者的口腔衛生維護,從口腔醫學院增設身心障礙者的治療中心及研究所,到口腔衛生的潔牙、衛教、防齲飲食指導(健保給付)、照護者在院或居家的餐後潔牙等,全面努力之下,至1998年,蛀牙率由可觀的17.5%降至 0.9%。
在學習觀摩日本經驗後,發覺重點為「及早預防,方為上策」。預防口腔疾病的方法歸類如下:
一、口腔健康教育
照護者須接受完整的口腔健康教育訓練,對於牙刷、牙線的使用及潔牙的方法都須具備基本的專業知識。
二、口腔清潔
口腔清潔其實是最廉價的預防疾病方法,適當、標準、小頭少毛的軟毛牙刷是不可缺少的清潔工具。協助身心障礙者餐後潔牙,須從面、唇、頰的按摩開始,藉以降低壓力,放鬆肌肉,到容易適應彼此的互動、贏得信任。依照貝氏刷牙法反覆練習,盡可能讓身心障礙者自己維護其口腔清潔。對刷牙操作不方便的人,可提供加大手柄、手部連結器之特殊設計牙刷或電動牙刷。至於牙線的使用複雜度較高,須由照護者協助其使用,亦可提供加大手柄的牙線輔助器。
三、使用氟化物
氟化物為預防口腔疾病的輔助物。它可加速牙齒表面再鑛化的速度,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進而預防蛀牙。常見的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氟錠的使用等,以及全身性的飲水加氟,對蛀牙的防治都有幫助。
四、牙面溝隙封填
對於口腔衛生較難維護者,可給予裂溝縫隙封填劑,以保護牙齒抑制蛀牙。
五、均衡飲食
均衡的飲食為健康最基本的因素之一。尤其是防齲飲食,如蔬果或含高纖維的食物及具有輔助潔牙效果的食物(蘋果等),應多給予。
六、定期口腔檢查
每三至六個月定期由牙醫師作口腔健康檢查,如須進一步治療,則由具專業臨床經驗的牙醫師為之。
日本用了廿年的時間來改善身心障礙者的口腔健康,而在台灣身心障礙者的口腔健康照護尚處於起步階段。如果能建立良好的醫療體系及有效利用社會福利醫療資源,結合政府及民間力量,將可大幅改善身心障礙者口腔的健康狀況。
期待在各方面的努力及配套措施應用下,以愛心、耐心讓身心障礙者享有口腔健康的權利,並提高其飲食及生活的品質,從而使我們躋身先進社會福利國家之林!這也是教會醫療院所與養護機構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註:身心障礙者可分為:智能障礙、多重障礙、肢體障礙、自閉症、重要器官失去功能等。
(作者為台北縣牙醫師公會口腔衛教委員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