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任吉
本片是一部與社區、家庭生活相關的溫馨感人電影。故事內容與50、60年代,二次大戰之後的窮苦環境有關。當時的年輕父母,必須到大都市謀生,所以得將孩子交給阿嬤扶養。
片中八歲的小孫子昭廣,父親是廣島核爆的受害者。母親在戰後,開了一間小小的居酒屋維生,由於無法照顧兩個孩子的生活及教育,於是請姊姊將年幼、愛黏著媽媽的弟弟昭廣送到外祖母家。昭廣抵達之後,發現外祖母的環境更差,於是只好學習在窮苦生活中生存。
這位超級阿嬤,在丈夫42歲過世之後,獨自扶養了7位子女,早已練得一身功夫:不怕出勞力、埋頭工作、絕不向命運低頭,卻又有一點兒無厘頭的生活哲學。阿嬤在與孫子共同生活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這些生活態度傳授出來。她雖然外在的生活清苦,但內心非常堅強愉快。這正點出一些人們熟悉又渴望的最基本的生活價值觀:生活雖然困難,但心態最重要;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生活,會決定一切。
她強調他們家,世世代代都是窮人,早就看清楚了,並說:「富有的人有什麼好?一天到晚、總是在擔憂失去什麼。世界上有兩種窮人,要學會做個快樂開朗的窮人。」她教導昭廣絕不要受人施捨,而要生活節儉,且待人大方,不要做個只會怨聲載道的窮苦人。
本片讓人特別容易感受到社區人士,如:賣豆腐的小販、醫生、老師們,對超級阿嬤及小孫子完全的認同;他們祖孫倆的生活態度,足以代表在當時貧苦的生活中,人們辛勤工作、積極面對戰後情況,同時又彼此互相照顧的氣氛。
本片的故事表達出兩點吸引觀眾之處:在窮苦的生活環境,窮人有骨氣的價值觀,和明朗、樂觀、正面思考的態度;以及昭廣從8歲到國中畢業,由阿嬤扶養,他在作文中寫道:「好像有兩個媽媽」,這樣被愛的經驗。
片中幽默的情節,祖孫倆一來一往趣味的對白,顯示他們生活豐富、快樂的一面,也讓觀眾大笑不已。阿嬤經常在屋後小溪中,用竹子攔截漂流物,撿到如同在超級市場販售的豐富蔬菜、水果及供物,並在取用蔬果、朽木之餘,將人生的道理放在其中,教育後代。阿嬤每天做完工,拖著可以賣錢的廢銅爛鐵,可真是一針見血地表達出窮苦人生活節儉、時時想變賣廢物賺錢的生活。
超級阿嬤有時確實是以硬拗、瞎掰的理由,來應付生活十分清苦的狀況:飢餓、以及沒多餘的錢買必需品,或給孫子買運動設備,如:擊劍、柔道等的配備。也要昭廣去學不用花錢買設備的跑步,以渡過沒有餘錢的時光。這算是直接了當地、不迴避、忍飢受餓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面對窮苦,看來令人心酸無奈。但影片也表達出阿嬤是個明理的人,她存錢不只是備不時之需,更為了可以買最需要、最好的東西。捨得、且又有優先次序的價值概念,相當具有智慧。這些情節,自然碰觸到有類似經驗的觀眾內心深處,而引起情感的共鳴。
再者,鄉下的木屋,潔淨美麗的環境,阿嬤一絲不苟,井然有序、又自在的生活方式,都有懷舊、令人感動的可看性。
電影將孩子、學校老師,鄉鎮社區人士,善良、純樸的本性,毫不保留地表達出來。人與人之間互敬互愛,最溫馨自然的來往,在數位化、工業化的後現代科技生活裡,忙碌緊張又冷漠的人際關係中,已不多見。這也是達到讓觀眾情緒轉移,而具有娛樂效果的因素之一。
本片拍攝地點與日本佐賀有關,在製片4年的過程中,還靠當地人士組織製片委員會,以會員認養方式,慷慨解囊,並靠演員們義務捐贈部分所得,才使全片得以順利完成。
本片原著為暢銷小說,在日本上映時,票房成績不錯。在台灣上映前,媒體的宣傳,演員在電視節目上的曝光,以及航空公司、旅遊公司,和食品產業的廣告,甚至連失智老人基金會也利用本片,提醒老人要有年輕人的心態、正確的生活觀等等之配合,採用了比較簡單、實在的行銷策略,都有助於本片的票房。
影片在剪接的效果上,雖有些不順暢的地方,但使用現代的自我與兒時環境和自我的對話,時空交錯的設計富有創意,效果不錯。令人爆笑的對話,及感動的親情和人際關係是電影賣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