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畫
前言:
面對政治紛擾,是否置身事外、不聽不看,就是符合基督信仰的態度─潔身自好?
面對不同的政治議題,基督信徒是否只能避而不談,否則就難以避免面紅耳赤、爭執不休的尷尬場面產生?
面對國家政治與基督信仰,我的立場與想法是什麼?同為基督信徒的他人又是如何?
當兄弟愛德落實到正義與公益時,降生成人的耶穌基督對我有何期待?
我聽過下面的這段話嗎?
「國民應慷慨而忠實地愛護祖國,但不得心胸狹隘,卻應同時注意整個人類的福利……。信友應當以身作則,表現他對公共福利的責任感與服務精神。……他們應以完整的品格及智慧,和那不仁不義極高壓作風相鬥爭、和那一人或一黨專政及不能容物等惡勢力周旋,並應以誠實、公平、乃至仁愛、勇毅,獻身公共福利。」(論教會在現代社會牧職憲章75)
我想說……
(礙於篇幅有限,編輯部僅摘錄刊出26名受訪者意見,尚請見諒)
= = = = = = = = =
A君 女 31-40
我常感嘆,如果多數位居要職的政府人員能夠是基督徒的話,那該有多好!看到台灣社會政治上的動亂,常讓我對政治人員的操守及態度感到失望多過期待。也因為台灣社會的亂象叢生,各種戲碼不段上演,讓我對於政治社會事件因失望而轉為冷感!
但對於成熟的教友參與政治、產生影響力、持守價值觀不隨波逐流,我倒是認為應給予鼓勵;希望基督信徒能形成一股良善的力量,帶入台灣社會與政治領域中!
在祈禱聚會中,我們也常常為國家社會及獻身公職的人祈禱,祈求大能的天主親自參與介入,這也是身為平信徒的我們能為國家盡的一份微薄力量。
B君 女 21-30
我想政治應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其中包括靈性成長的層次,因此應有助於正統宗教的發展。藉由信仰,人更加意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在處理團體事務上,能更加秉持博愛與大公的精神,也更加重視自身的操守。
天主教徒應將天主的愛散播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在各行各業內具體落實。藉著參與政治、立法或從政,可以獲得更多資源,並從國家整體制度方面著手,嘉惠大眾。在實際生活中,人除了是單獨的個體,也是團體的一份子。因此人在社會中,除了盡其所能服務他人之外,也得修身養性、增進自己的智慧。改善社會中的不正義是每個人的責任;我們能做到的基本事項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盡微薄之力。
然而,天主教徒有許多自己的理念與堅持,未必能在自己的工作中發揮出來,尤其在台灣這樣一個非天主教國家,教會的訓導容易變為相對且不受重視。雖然我相信教會的教導多多少少會對某些信友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但我也認為台灣的天主教徒未必知道教會對社會的訓導為何,甚至不感興趣。因此對於教友的再教育是很重要的事,必須先深知自己信仰的真諦,才能表現在日常活動中。
C君 男 31-40
雖然許多信仰的關注焦點,著重在死後的世界,同樣它也關懷現世的生活。政治清不清明,領導人、執政當局是不是將國家、社會帶往更好的方向,難道不就是最直接影響黎民百姓現世生活好壞的關鍵因素嗎?那麼台灣的天主教為什麼在這麼關鍵的議題上缺席、噤聲呢?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波蘭,引發了鐵幕世界的解體;菲律賓的人民力量,扳倒馬可仕腐敗政權,菲律賓的天主教會同樣扮演了社會的中流砥柱。台灣的天主教會是不是也太「政治不沾鍋」了點?耶穌不是說,「我們應當是地上的鹽,世界的光,這鹽怎能失味?這光怎能隱藏?」(參瑪五13~16)在一個政治高度發展的國家,或許天主教信仰可以單純牧養教友的性靈,但在一個是非混淆不清的國家,教會或許應該在政治上更積極介入,讓教友聽到也看到教會的聲音和行動。
在台灣天主教徒的行動大概只有社會救助是眾所周知的,或許還有一些人知道新事勞工中心在為勞工、弱勢族群爭取權益(如果不是因為我認識韋修女,恐怕我也不知道「新事」在做什麼),或者最早推動環保回收的,也是教會的某某組織某某團體(這也是我多年前去那機構,才知道帶領廢紙資源回收開跑的就是教會團體),其他層面,恐怕民眾的印象都是零吧?確實,在各行各業、或者說政治、經濟、法律、人權與和平各個領域都有優秀傑出的教友,但是除了教友以外,一般人恐怕也不會知道他們的貢獻跟天主教有任何關連吧?!
我是第一次知道有這個「天主教會社會訓導」的存在。內容寫得很好,我想「一般」的台灣天主教徒,都不會知道這訓導(也不用提實踐的狀況),而又有多少人真正願意挺身而出,和不仁不義及高壓作風相鬥爭。我確實認識一些了不起的教友,無論公私生活都剛正不阿,秉持這樣的原則過日子,不過我並不清楚這樣教友的比例為何。
D君 男 41-50
在福音中耶穌很清楚且多次與窮人或弱勢者同在,唯有與窮人在一起才能真正找到真理的立場。西元三一三年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立為國教,使政教結合,教會失去與窮人在一起的立場,而慢慢變質、墮落,以致以後的馬丁路德的出走分裂。教會不能與政治走的太近,以免失去以基督為中心的立場。
若不參與社會性的工作、接近人,教會如何將福音傳給人,而若教會能在政治、經濟、法律、人權、和平參與更多,將會有全面性的效果。但在從事上述方面的服侍,會有更多誘惑,所以堅持以基督為中心的立場是關鍵。
在台灣目前的政治亂象中,各個政治立場鮮明,一個基督徒在當下更需要「以基督為中心」,基督徒若偏向藍或綠,都會失去以基督為真理的立場,而失去傳福音的精神。所以一個天主教徒不應有藍綠的政治立場,我們更要以基督的眼光宣傳真理。
E君 男 31-40
天主教徒同時也是社會公民,所以有權利、也有義務關心國內外政治事務。天主教信仰對信徒的一大期許是,希望信徒們致力於人間實踐公義;關心政事與我們的信仰陶成與實踐密不可分。
台灣天主教徒溫和、善良、有愛心、對社會議題十分關注,但較缺乏組織性的團體持續對特定政治議題加以監督,以致社會能見度不高。此外,我想在教會內對不同政治意見的包容與了解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友對於教會關於公共議題之訓導,也可以用更開闊的角度作反省與思考。
F君 女 21-30
天主教徒領受了天主的救恩,若從「以愛還愛」的觀點來看,參與社會各個層面都是必要的,因為可以藉著制度的改善,幫助更多的人。
政治雖然可以滿足人類社會對生活的一些基本需要(如生存權、工作權、教育權);但唯有宗教可以滿全人類對於「身而為人」的受造物目的。天主教的信仰與政治之間的關聯好比法律與道德:政治是一種工具,讓社會可以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但信仰是一把尺,讓我們使用工具來管理眾人之事時,可以有更好的方法。但特別要注意,政治的發言應在人類整體福利的考量之下發聲。
G君 女 21-30
信仰是人對神的回應,也包涵人對世界與他人的來往。信仰是生命的泉源、是待人處事的明鏡,也是人與人之間活動的標準。一旦落實在具體的政治活動上,小老百姓應當從要求己身開始:「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瑪五37),此外也應透過自己的權利與義務來支持好的政治人物、活動或是行為。行動的標準是為了最多人的長久益處,而非圖謀已利而加害眾人,因為政治就是尋求眾人的利益,而不是一人的私利。所以,今日追隨耶穌基督的基督徒,應當要生活出基督的福音,回應世界與他人。
天主教徒致力社會救助堪稱首屈一指,並對人權相當看重,諸如:外籍新娘、新一代台灣之子、勞工問題、胎兒的生存權,以及關懷弱勢族群等等。不過,在面對政治、經濟、法律問題,則少有團體以理論指導實踐、實踐落實理論的方式來參與政治。或許身為小老百姓的我是井底之蛙,但畢人不認為天主教徒有接觸到什麼教會訓導,也或許教會內的老老少少只以自身的安穩為滿足吧!
H君 女 21-30
個人認為在台灣,天主教會似乎並無參與政治活動之跡象。在公眾之議題上,就算有所發言,影響力似乎亦有限。就教友而言,個別參與有之,但多數並未在公開場合針對社會議題表達信仰上之立場或看法。此一現象或許可表達教會對教友之教導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亦由於天主教會「階級化」之特性,教友或許傾向此類議題由教會當局發言較具合法性或正當性。
個人以為或可從天主教教理卷三,第一部分第二章「人的團題」,特別是第1913號至1917號有關「責任與參與」部分來落實教導與實踐。
I君 男 21-30
信仰與政治或許可以相輔相成,但也有可能造成相互沉淪。我們應該積極入世,但又不因此而屬於這世界。這或許就如同耶穌所說:「我派遣你們你們好像羊進入狼群」,祂也更指出我們應有的心態「你們要機警如蛇,純樸如鴿子」(參瑪十16)。
天主教徒一般都是比較安靜的、默默的,甚至是害羞不為人知的。但我們都是小小的酵母吧!或多或少地把天主、把好的意念分享給每一位與我們接觸的人。我們當然應該更積極地成為這現實社會的一份子,不僅成為一位好人,更是把天主介紹給我們的朋友。這不只是為了傳教,更是把天主這一位好朋友介紹給我們的朋友,與他們分享這寶貝。
我們會很自然而然地會把立委教友們對抗不義的有形作為,認為是符合了社會訓導的要求。社會訓導所真正要表達的意義,是否就是要求我們對抗不義,而追求「成義」呢?我相信不論任何人,只要是為了對抗不義所做的小小努力,都是符合了社會訓導的真義,而並非只有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行為。這或許就像聖女小德蘭所教給我們的神嬰小道:每個充滿愛的小小行為,天主都知道。
J君 男 51~60
台灣天主教單國璽樞機曾經明確鼓勵教友從政,希望教友以堅定的信仰來提升政治層面,但目前似乎並沒有發生影響,因為從政教友信仰基礎薄弱,人數亦不多,而聖職人員從政是被禁止的。但在政府機關裡教育、衛生醫療、社會福利等等單位,與天主教會是息息相關,故建議是否可以研討限制性地開放聖職人員從政;比方說:教會當局可以優先開放有專業的聖職人員,參與政府的各個委員會;也可以鼓勵修女們參加公務人員考試,在與教會相關的政府單位任職。
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歷經聖職人員的培育,從政20年中堅持以天主教信仰影響政策,如:教會合一活動、表揚部落傳教士、堂區母語教學等。另江綺雯立委在任職期間,完成如下法案:家庭教育法(婚前教育輔導)、安寧照顧法等,均對社會、教會有不小的貢獻。
K君 男 31-40
台灣瀰漫著「政治造神主義」,以為一人一黨便可以改變全局,我個人以為這是一種整體社會政治素養尚未足夠進步的標記,也是一種傳統文化積習的現象。另一方面,政治雖為大染缸,教友雖為少數,仍應鼓勵教友從政,發揮其影響力,而非以一種「精神潔癖」─怕信仰受污染的態度置身事外,當然也不應與惡質政治文化太過親近,應在實際行動上有所分寸。
L君 男 31-40
就天主教信仰的精神及其富藏,應當能對現世的政治,提出一套理想藍圖及道德標準,教會也應對政、經、教育及人性尊嚴等方面,提出倫理方面適時的發言,且站在超黨派的立場成為清流;然而這在台灣教會似乎是遙不可及的「願景」。
關於天主教會的社會訓導,教友在這方面的實踐太弱、太被動,這可能與教會內的封建作風有關;因為民主與獨立思考是行動實踐的關鍵。更何況一般教友有多少人具有教會訓導這方面的意識?這究竟是誰的責任?主教?或整個培育系統?此當務之急,就從在教士及教友的培育中落實「梵二」精神開始著手吧!
M君 男 61-70
信仰應將政治導向天主的國,成為社會的良心。我認為天主教會領導階層在政治領域中未洞燭機先、發聲亦不夠,如:面對台灣的政治紛擾,政治的誠信與貪腐等議題,教會談到要「祈禱」,但只是口頭說說,未見具體行動。
N君 男 51-60
信仰的精神是要實踐公理、正義,與扶弱濟傾等,但是我們聽不到天主教會批判不正義制度的聲音;我建議:1、面對重要事件,天主教會應即時發聲;教會不需要清楚表態支持哪個政黨或候選人,但對於基本價值的捍衛,教會需要有堅定、清楚的聲音。2、匯整教會內資源,與社會上其他公益、社運團體合作(或領導),並積極參與如推動立法、遊行、聽證會等行動。
O君 女 41-50
教會身處社會之中,沒有理由自外於社會事務的參與。然而,教會亦有義務展現其不同流於世俗的超然使命,因此,身處教會與世俗的教友,應該以其特有的幹練與使命感去和其他的社會公民合作,積極促進符合福音生活價值之原則。
台灣的天主教徒,在實踐教會訓導方面還有提升的空間。教友即使是少數,也多少該發揮影響力,使社會族群不致對立到水火不容。教會應加強政治敏感度、關心社會事務,對教友的培育也該如此。
P君 男 51-60
法天以治人。本來是任何信仰與人事的圭臬。天主教徒也是人,因此對世界上的任何問題、生活中的每一層面,都無法自外。我觀察台灣教友:1、沒有聲音:甚至將姑息當作寬恕。2、沒有形象:隱身在市井之中,左手做的不要讓右手知道,有時疊床架屋、浪費資源,有時衝刺過頭,無人聲援;忘記了除了作鹽,還要作「光」。所以我建議:1、《見證》改為日報。2、各教區堂區成立新聞中心,隨時反應時政及民生疾苦。3.毋仍持對人間事選中間站的態度;天主的歸天主─站穩基督徒的立場,凱撒的歸凱撒─作世間人、關心人間事。
Q君 女 41-50
教宗經常在政治、經濟、法律、人權等議題上提出教會的觀點,並呼籲各國政治領袖要以人民的需要為前提。耶穌也曾公開挑戰不公義的官吏和法學士,並與最需要關注的平常百姓在一起。台灣教會比較缺乏「社會參與」,教友仍以為只是社會救助,然而這只是狹隘的社會參與。
大多海外的教會,會在信仰團體內探討社會性的不義結構。以香港教區來說,教會預知97後的社會情況將會有所改變,必須喚起教友注意這些社會中潛藏的問題和隱憂,於是預先準備,全面培育教友的社會觀及對公義的倡導。反觀台灣,信仰與生活是脫節的,那些勇於提出異議,挑戰不義的團體或個人,常不被教會歡迎及支持。所以在教友、神學生及神職人員的培育上,必須加強教會訓導及社會議題的討論,以及對不同意見表達的人保有適宜的氣度和尊重。
同時,教會要把握時機,在歷史的重要時刻,向信徒和民眾傳達信息,實踐教會的先知角色,促使政府和大眾,履行公民福祉的責任,以及推動教友表達對社會的關懷。譬如,最近北高市長、市議員的選舉在即,這兩個教區的教友應該在集會時,公開討論如何監督候選人的政見,透過民主的機制,選出真正能為百姓服務的公僕。另一方面,也可以討論電視媒體對我們的生活及信仰上的影響,如何以具體行動抵制羶腥的媒體,或公開發表基督徒的聯合聲明。
R君 男 41-50
天主教徒參與社會關懷是志工組織中的重要力量。在美國,宗教社團就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宗教團體是社會資本的源泉,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途徑。專家認為,近年來美國民眾對宗教的興趣增加,其原因之一就是認識到宗教在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巨大作用。有證據顯示,台灣在解決吸毒、酗酒等社會問題上,宗教團體比政府資助的計劃更有效。就某種意義而言,教堂是公民道德與品格的陶成基地,也是社會人心穩定、減少犯罪及創造社會和諧的一股力量。
香港基督徒短期宣教訓練中心為迎接十一月一日萬聖節,推出「祝禱全城Hello-win三步曲」活動,將詛咒變為對城巿的祝福。中心除了鼓勵教會和學校向教徒說明萬聖節的由來,還建議教會、團契及學校,將慶祝活動改稱「哈囉─贏」(Hello-win),並將過去假扮魔鬼的裝扮改成扮天使,對「不給糖就搗蛋」(Trick or Treat)的勒索話語改為「耶穌愛小孩」(Jesus Loves the kid)等祝福話語。短宣中心製作了內容為「如何以信仰角度回應Hallow-win的傳統與文化」光碟等供福傳之用。反觀台灣的天主教,很少有這種把信仰融入生活,重建社會道德秩序的作為。
S君 男 51-60
依個人經驗觀察,台灣的天主教會一直積極參與社會救助運動,發揮人飢己飢的博愛精神,給社會留下正面的印象。但對於「政治」議題就顯得薄弱甚至膽怯,我們常聽到最高領導當局說:「宗教不涉及政治」,面對政治常置身事外,以致無法影響政治的走向;殊不知「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決策的過程應具有正確的理念與正義的精神。以目前國家領導人為例,其行為若違反「誠信」原則,眾人應指出其錯誤的行徑,藉此彰顯天主教會信仰的核心價值。
天主教採用聖統制的管理模式,教友習慣仰仗神職人員,所以領導階層應敏於社會脈動,適時發佈教會的訊息,或帶領教友從事正當活動。今年初,主教團發佈社會公開信,以及日前台北鄭總主教給子民的公開信,皆是指引基督徒參與社會、發揮正義的最好範例。
T君 男 41-50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這是一種理想的說法,實際上「政治是利益與資源的分配」。如果是公平、合理與正義的分配,那麼這政治便是好的。天主教信仰教導我們要尋求公平、正義,因此基督徒應該關懷社會與公共事務,適時採取行動,讓政治步上正軌。
雖然有人說,「凱撒的應歸還給凱撒」、「政教應該分離」,但應是針對教會組織而言。至於個別的教徒,則應該積極投入關懷與改進社會的各種行動中,其中包括政治與公民行動。行動不應限於「事後式」或「善後式」的社會救助,更應擴展到「預防式」的關懷行動,即推動各種體制上的改革,甚至挑戰一些不合理的政經體制,減少社會的貧富差距。
許多社會問題都非一日之寒,我們的無知與冷漠,往往是這些問題積重難返的原因。例如,現今台灣新聞媒體素質低落,甚至在採訪過程中常有侵犯個人穩私的舉動。但是,當過去狗仔隊跟拍公共人物侵犯其穩私時,我們可曾大聲譴責?抑或只是在電視機前看熱鬧?
「預防式」的關懷行動,不僅是關心與付出,它更要求行動者必須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與判斷力—這也是和「善後式」行動的主要差別之一。例如,要改善弱勢族群的經濟及工作權,我們必須對勞工福利、產業競爭力等議題有所認識;要推動兩岸和平,就必須對軍購等重大議題有所認識及判斷。許多教友都可能缺乏這些知識與判斷力。因此,我們要思考教友如何自我提升、教會如何提供「培力」(empowerment);我認為教會可致力於培養有關的師資及提供其他資源,以提升教友的社會關懷與行動能力,其餘則不必介入太多。
教友也應釐清信仰上的盲點,例如:有些很虔誠的教友仍會歧視外勞,或濫用外勞(主日不准假休息),這部分需要再教育,神父在主日講道時可以結合時下議題,點醒教友的迷思。
「善後式」的社會救助應持續,但教會內的各項募款應予以統籌處理,仿照聯合勸募的做法:統一由一個單位來處理大多數教會內的募款事宜,而且由一個包含教外公正人士的委員會來評鑑受款團體,與決定善款的分配。
U君 男 41~45
教會作為「拯救普世的聖事」(《教會憲章》No.48),當然不能自外於「政治」。本地的天主教會在這方面太過謹慎保守,而錯失宗教團體在作為社會道德最後一道防線時,發出正義呼聲的良機。相對而言,鄰近的韓國及香港兩個天主教會則表現積極且勇敢多了;結果是:她們得到自己信友及社會大眾更高的評價及尊敬。
台灣的天主教會在參與社會工作上相當拿手。但今日在面對慈濟、各種民間基金會的興起後,有時我們會有錯覺:教會的社會工作是不是消聲匿跡了?
教會的社會訓導如想要感動說服本地的天主教友,落實成為信仰行為的一部分,就要謹守原則:客觀的公義。耶穌批判同族的法律賽人,多過異族的統治者羅馬人。教會當局跟從國民黨由大陸撤退來台後,並沒有站在很客觀的水平上注意「整個人類」的福利,反而是修會團體在台灣偏遠落後地區,具體地落實社會訓導的服務工作。
若要教導教友體現社會訓導中的仁慈精神,在「送愛到蒙古」、「幫助泰勞募冬衣」、「女性外勞性騷擾」……等具體的社會救助工作上,可邀請大家參與。至於如何讓更多的教友投身其中?那是一項很值得「深入開發」的長期投資計劃。盲目地戴紅帽、穿紅衣,可能賠上教會的超然立場。
教友對社會訓導的陌生,教會當局負有直接的責任。原因之一是訓導文件內容生硬,沒有多少人真正讀懂,當然更不容易流傳,主教或堂區神父扮演的詮釋者角色通常也是太薄弱或幾乎沒有。二是未具體地在教友的信仰生活中落實訓導內容。我以為台灣教會的社會訓導神學要本地化,不要用50年前西方的神學概念在台灣執行推展,那將永遠是「你不懂我的心」。社會訓導有必要包金鑲銀般地供奉在神龕上,讓信徒來膜拜、懺悔:「我罪、我罪、我的重罪」嗎?
應當要謹慎評估新的社服工作,「服務最小的弟兄」的社服工作,一直是天主教會信仰價值的一部分,也是許多聖職、修女、教友的終身召叫,宜持續下去!但是,台灣最大的慈善工作捐款資源集中在少數的佛教團體上,為何不放手讓他們去接續?收到捐款去救濟人,這是合理的事;但是若只有三元的捐款,卻要變賣家產去做十元的救濟工作,這就值得商榷!
宣告上主的恩慈,使一切身心靈被俘虜的人得釋放(參路四19),這是教會社會訓導的核心。落實在今日的台灣社會,就是聆聽人心的真正需求是什麼:卡債、性道德崩潰、自殺、離婚……,這塊土地上的人心靈沒有依靠,制式教育與傳統文化並沒有助人澄清價值觀,這是圓滿人性的缺口,但卻是社會訓導最好的切入點,我們還在猶豫不決什麼?
V君 女 41~45
基督徒有作君王、先知、司祭的使命,所以關心政治、為國祈福、做社會的先驅,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為了避免遭受扭曲與窄化,教會需要具有真知灼見、公義不阿的教會領袖,以及熱心的祈禱大軍。
基督信友應結合群體力量一起無私地奉獻更多的時間、心力與祈禱在社會參與上。教會應多辦一些講習會幫助牧者與教友瞭解社會訓導,分辨與關心周遭的政治議題,教友應加強學習與實踐社會訓導。
W君 女 41~45
很少聽到某位政治人物會宣稱自己的信仰;在一般天主教的活動場合,也幾乎聽不到人談論政治。或許在台灣社會裡,涉及政治會讓人覺得不舒服,很容易聯想到族群問題。「天主是愛」並沒融入目前的政治環境中。
教會對於政治的訓導,理論很好,台灣現有的政論家、政治人物也該如此實行。我實在認為台灣選民程度還不夠,因為政治秀總是決定了政治人物的選票,默默做事的人反而常被黨內排擠或吸引不住大眾的目光。
天主教人數在台灣本來就是少數民族,平常在新聞中也很少看到台灣教會或梵蒂岡的消息,不過最近有一則黎明中學神父賣教職的消息倒是挺顯眼的!
X君 男 31~40
按照「天主教信仰」,政治應為眾人服務,更應為天主的真理服務。然而,由於現在政治已被扭曲及窄化,宗教信仰在某些層次上已成為政客所操弄的工具。在此氛圍下,宗教應與政治保持適當的距離,在台灣尤應如此。
教會社會訓導的內容,是教會與教友本來就應該做的事,這是一種責任與使命。海外教會及教友相當積極地參與各種社會議題的討論與行動,大體上與教會訓導精神相符。海外教友們之所以能積極參與政治,原因之一是天主教會夠強大,教友人數夠多,影響力相對增加。而台灣沒有此一先天條件,教友對政治的參與,除了少數勞工及生命倫理議題外,幾乎等於零,教會訓導變成一種「遙遠的理想」。再者,台灣社會早已被政客與「意識型態」所支配,任何積極參與社會議題的行動,多半會被貼上標籤及扭曲,導致有心參與者裹足不前。所以除了「積極福傳」、「教育教友」之外,應多多祈禱吧!
Y君 男 60~
天主教徒參與社會應將重點放在:政治、經濟、法律、人權、和平等制度層面,而非僅限於社會救助。依台灣近五年來的狀況,體會不出「天主教團體」對於社會基本價值的捍衛及各族群的共融有積極的作為。我非常認同社會訓導,並且認為應與實際的工作息息相關,也期待自己在每個關鍵時刻能勇敢說出真話,發揮正義感以捍衛社會基本價值。
我不清楚天主教徒對社會訓導的實踐情形,但我所屬的堂區並沒有對社會訓導有積極的宣導或鼓勵實踐的行動。
Z君 男 41~50
我認為政治與宗教要相輔相成,而政治與宗教的領導人更需負起責任,幫助社會與國家皆臻健全。至於如何改革目前政治與宗教的情況,筆者認為參考中南美洲所衍生的「解放神學」,應該會有很多值得天主教徒省思的地方,因為不只是要革命:依據秩序、理性來要求制度合理化,也需要按照良心要求政治、社會結構徹底地悔改。請參考韋伯(Max Weber, 1864-1920)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