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驊
在我當神父幾天之後,我十二歲的小姪女有點害羞地跟我說:「舅舅,我想要辦告解,但是我從來沒有辦過,你可不可以幫助我」。身為一位接受過聖事和倫理專業訓練的神父,我當然答應了她,可是我隱藏了一個事實:我從來沒聽過告解,那也是我第一次聽告解。在聽小姪女告解時,我很緊張,因為我的腦袋一直在思索過去所學過的教會法和倫理判斷原則,同時也要花時間想以前所學過的諮商技巧。可是我越聽越不知所措,因為以前上課教的都是最複雜的倫理個案,從來沒有提過怎樣聽一位單純的十二歲小女生的告解!
好不容易聽完了她的告解,給她勸告、補贖、和念完赦罪經後,我有一個感想:雖然我已經是一位經過有效而又合法祝聖的神父,可是我還不是一位真正完整的神父。這個經驗讓我領悟了一件事:所有的聖事,都不是結束或完成了一件事,而是開始一個聖召,開始一個新的使命。換句話說,當我被主教祝聖為神父時,並不是宣告說我終於唸完神學了,相反地,是開始一個新的身份和使命,並且跟天主、以及跟其他所有的人建立一種新的關係。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其他的聖事,比如說,當一個小嬰孩接受洗禮的時候,他並不是如聖保祿所說的:馬上可以「完全棄絕自己,跟隨耶穌」,而是藉著整個家庭和教會的幫忙,開始這段跟隨耶穌基督的生命旅程。同樣的,婚配聖事並不是說,一對新人終於「結束」了一段戀情,相反地,結婚是「開始」展開一個新的旅程,「開始」活出一段新的關係:「無論健康或疾病、貧窮或富貴、無論環境順逆,無論富貴或貧賤,健康或生病,我都要體諒你,支持你,陪伴你,與你共享喜樂,分擔憂苦,一生信守不渝」。
同樣的,我已經許多次領受了耶穌的聖體聖血,但是耶穌的聖體聖血還沒有完全進入我的身體和血液中,耶穌的生命在我內還沒有得到滿全。因此在每一次彌撒中、每一次領受聖體聖血時,我都不斷地被召叫在生活當中,以一種新的態度活出基督的價值觀。因此,彌撒中最重要的字眼可能不是「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而是「go in peace to love and serve the Lord」。很可惜,這最重要的一句話在中文彌撒經本中沒有翻譯出來。
以上我所說明的,事實上也就是宣發修會神貧、貞潔、服從三個聖願的精神所在,宣發聖願的重點不是在昭告天下說,我成功地「做完了」初學;相反地,是在大家的面前表達一種決心,願意「開始」一種和耶穌之間的新關係,並以一種新的身份和態度面對這個世界,讓所有的人可以在自己的身上體會到天主的愛。也就是說,當一位修會士宣發初願的時候,雖然他在修會和教會內已經是一位被合法承認的修會士,但是他還不是一位完完全全的修會士,還不是一位完全神貧、貞潔、服從的修會士,而是藉著宣發三願,表達了他正式地接受耶穌的邀請,開始了一個新的身份、一段新的旅程。
因此,宣發三願真真實實地是一個新開始,藉著貞潔聖願,一位修會士可以越來越體會到耶穌與他之間的愛情,可以越來越無怨無悔地因為愛耶穌、而愛耶穌所愛的一切人,特別是那些被遺棄和受傷的人,因而成為一位會被愛也會愛人的「人」;藉著貧窮聖願,一位修會士可以越來越放棄對世界財物的依戀,可以越來越和別人分享自己的一切,可以越來越依賴天主,成為一位越來越會接受和分享的「人」;藉著服從聖願,一位修會士可以越來越放下自己的擔憂和喜好,可以越來越開放地面對使命的需要,可以在這個追求自我成就的世界中越來越謙遜,因而成為一位越來越自由、和隨時待命的「人」。總之,藉著三願,一位修會士將接受新的身份、新的關係、和新的挑戰,並在這其中越來越自由地去愛、去分享、和去服務。
行文最後,讓我們看看聖母瑪利亞的生命典範。當她答應成為耶穌的母親時,我們知道她並不是完成了一件工作,相反地,她將要開始一個新的身份和使命,而且為了這新的身份和使命,她需要在實際的生活中一步一步地學習。願聖母瑪利亞幫助所有宣發三願的修會士,能夠在「修道人」這個新的身份下,繼續學習和成長、繼續孝愛耶穌基督、繼續順服於耶穌的心意,好能真正成為一位在貞潔中會愛、在神貧中會分享、以及在服從中會服務的「修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