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台馨
著名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從世界趨勢的高度,分析消費市場的新金礦:「一個人的經濟」。
什麼是「一個人的經濟」呢?也叫「宅經濟」;宅男、宅女的經濟。即:為「一個人」設想的企業經濟。例如:為獨居者提供服務的全家便利商店、為輕熟女打造車款的馬自達、為社區佈建特殊通路的頂好超市、行銷文案讓網友捧腹大笑的瘋狂賣客、又貴又慢卻符合健康需求的摩斯漢堡……
因為談的是消費市場的新趨勢,而且特別指明是新金礦,所以這些企業提供的服務當然集中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民生物質層面。
我們只要稍微用心觀察一下,就會察覺到周邊處處有這些現象;10歲的國小鑰匙兒是「三袋弟子」─背上一袋、左右手各一袋有手機、衣服或勞作等所需的用具;跨區就讀、一早歪睡在長途公車上,過頭了兩、三站才清醒下車,往學校方向急速前進。到了傍晚,又一個人啃著油炸雞排回家。
20歲的大學生,喜歡定位在「花美男」,頭髮側邊一定要龐克一下,翹課去聽「化妝須知」;因為保養要趁早,白白淨淨的,職場才有前途。
40歲的「頂客族」,工作忙碌,夫妻好幾星期才見一次面。心中擔心各自有「小三」,卻捨不得自由感;覺得賺了一票之後,血拚一番,也是心滿意足的犒賞自己的方式。
競爭激烈、反應敏銳的企業,透過資本主義的價格機能,清楚地從業績成長、價格優位等統計指標上,探測到金礦的位置;遂引導經濟資源到有高需求的消費品的生產。既能服務一個、一個的「人」,也創造了令人艷羨的利潤。一般而言,對這些有需求的個人,確實提供了服務,也達到了企業在商言商,有利可圖才能永續發展的目標。
有基督信仰的人,大概比較注重身、心、靈、「全人」的需求。
德肋莎姆姆說:許多人深陷在心靈的貧窮中。她比企業家更敏銳、更深刻地察覺到內心深處空虛者的需求。在所謂「一個人的經濟」體系裡,有如一個個黑洞,有待填補,和滿足人的物質慾望一樣,需要有心人來供給。
這樣的市場,不是用金錢交易來達到供需的均衡,而是用愛來相互陪伴。大概不會有人希望一個人孤獨地辭世,讓所謂現代化的殯葬業提供「一個人的葬禮」吧!
在「一個人的經濟」裡,我們恐怕都做得不夠。 讓我們再次以我們熟悉的信仰語彙來提醒自己,在這樣的趨勢中,我們可以提供的「糧食」。
首先要愛己、愛人。 我們自己也可能是「一個人的經濟」裡的主角。多麼渴望親情、友誼及被愛;所以也要學習去愛那心靈貧窮的自己。容許脆弱時的自我去求援、去發出「需求」的訊息,更要察覺到在受苦中逐漸成長、茁壯的自我,在被愛的經驗中,會生出愛人的能量。然後須熱切而真誠地祈求上主就此常與我們同在,我必不孤獨。
愛人則要如己。為最小兄弟所做的,就是為基督所做。做什麼呢?信仰提供的處方,不是電子遊戲、不是化妝品、更不是百貨公司眼花撩亂的名牌,是「以大愛行小事」的實踐。
有這樣一個人,無法忍受女友移情別戀,開車來回輾斃女友。法官審理時發現,他以線上遊戲為寄託。後來,在女友的情感滋潤中獲得重生,卻也在愛情破滅後受苦,終至崩潰,鑄成大錯。法官不勝唏噓地表示:「亦值憐憫」。雖然他幾度表示求死,法院以無期徒刑定讞……
讓信仰來參一腳吧!一個「人」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