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芝苓
2002與2003年暑期,我曾在馬賽的拉法厄爾團體服務,結束服務前,一位姊妹跟我說:「Jamais Deux Sans Trois!Tu Viendras!」(無三不成理,妳還會再來的!)2004年,這句法國諺語卻破了例。因為另一個奧菲立團體的負責人Michelle跟負責安排暑期服務的Anne指定我到該團體去服務。
奧菲立團體集中照顧的多數像是失憶、失智、帕金森症、阿茲海默症、運動神經元疾病等因腦退化或腦病變,需要特別醫療照顧的年長姊妹。Michelle希望我用音樂去催化,使特定的幾位姊妹對外界有所反應。由於經費上的限制,這個團體不能奢望老人安養事務代理機構引入康樂服務,以延緩退化,至於音樂治療、藝術治療……等專業的介入就更別提了。
2005年暑期,我曾回台灣探親,無法去奧菲立服務,今年我仍前往該團體服務近五個星期,比前年(2004)停留久些。限於篇幅,我只提出一例以饗讀者。
Jeanne癱臥在床已三年了,從胃部插管餵食。2004年我去奧菲立服務時,她還能唱歌,而且她知道很多歌。那時照顧她的護士Christine很訝異,因為Jeanne不但唱歌,還跟我說話,她以為Jeanne不會說話。
Jeanne罹患的是運動神經元疾病,俗稱漸凍人,今年已經唱不出聲音,甚至無法喝水,然而她一聽到我彈琴,且是她喜愛的歌,她就立刻清醒過來,舌頭啦啦啦地動著,想開口唱歌。Jacqueline是新進的護士,Jeanne的第一節音樂時間她剛好在場,她看到Jeanne的反應,一臉驚訝,好像我變了什麼魔術似的。對Jacqueline而言,這真的很神奇,是音樂帶來的神奇。
事實上,開頭的一段我忘了配合Jeanne的呼吸頻率,不久我就放慢速度,為使她感到輕鬆,因為應該讓她指揮我的音樂。對Jeanne而言,彈琴是最適合的方式,因為我可以跟她同步,她是主角、有自主性;她已經失去很多自主性了,這種失落感也挺令人沮喪的,她其實是有意識的,只是無法用言語表達。
第二、三節,Jeanne因為呼吸不順暢,老是有痰咳不出來,阻礙她的投入。送急診回來後,就不再有困難,她的精神也好多了,能夠樂在音樂中;她並沒有因為失去嗓音而顯得意興闌珊,相反地,她愛唱的歌曲不斷地鼓舞著她。
七月二十四日那天,是她奉獻生活的鑽石慶──Marie七十年慶。細心的團體負責人Michelle把感恩彌撒改在團體聚會室舉行。Michelle從日期確定後,就每天提醒她,讓她有印象與意識,並要我安排彌撒中將唱的歌,因為我知道什麼歌曾深深觸動她。
慶典當天,她躺在床上,床放置在廳中,三年了,除了急救送醫,她不能離開房門,不能像Carista、Paulette被移置在躺椅上,讓人推著,移動到別處。她的意識因缺少頻繁的接觸,逐漸失去清晰,以致於當姊妹跟她說話時,會感到無趣,因為她常沒「反應」。但在彌撒過程中,看得出她很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團體中最年輕的Huguette很有心,她知道Jeanne喜歡唱的歌,她常去看Jeanne,唱歌給她聽。Huguette注意到其實Jeanne有反應,只是說不出話而已。
訪視一位無法以語言表達的人,通常會讓探訪者手足無措,很快地就想離開。我在想,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說笑、有來有往的人際互動;甚至為打破沈默說些什麼。其實進入靜默是重要的,Jeanne以她的眼睛與人溝通,她真的想知道這世界發生了什麼事。如果訪視者用清楚、簡短、緩慢的速度跟她說話,辨認出她的表達方式,訪視者將會有更深的溝通體驗;這對受訪者和訪視者都會是很美的事。
(本文作者為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女會修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