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劃
前言
滿街的新年應景花卉總提醒我們該除舊更新了,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參厄四11~13),好迎接一個新的開始。反省之際,難免就要思想起……
耶穌,這位兩千年來引發最多爭議的人物,在歷經多少世代交替、無數叱吒風雲的大人物都被遺忘後,祂的基督精神依然流傳,而且影響深遠。
身為現代台灣天主教會的一員,基督精神為我們來說究竟是什麼?我們在歷史耶穌的身上看到什麼?……
如果耶穌誕生在今日的台灣,〈祂是……〉?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列)
薛福賜 先生 (天主教台南大專中心主任)
潘永達 神父 (中華道明會會士)
樓美娟 女士 (沐恩祈禱室負責人)
項樂琦 女士 (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主持人:
趙榮珠 女士 (台灣牧靈研習中心主任.《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趙榮珠女士(以下簡稱趙):感謝大家來參加座談會,想請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假如耶穌生活在今天……」。耶穌若是生活在今天,祂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在我們中間?會以什麼樣的方式告訴我們、並證明給我們祂是天主子?會以什麼樣的方式表達天主是愛?會選擇在什麼樣的情境中誕生?又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愛人到底?……
薛福賜先生(以下簡稱薛):個人以為天主教會在台灣甚至全世界最大的資產就是對社會的付出,目前在台灣一般社會大眾的印象正是如此。然而現在教會似乎是在消耗過去教會遺留下來的這些資產。耶穌交待我們要去愛最小的兄弟,這在現代已不是天主教會的專利,很多宗教組織或慈善團體做得更好,耶穌看了不知會有什麼感想?
如果耶穌今天出現在講求短、快、直接的台灣社會,那麼以保險經紀人的身分出現比較好,這樣便可以要求主教、神父、教友們都要履行傳播福音的責任。教會目前對神職人員或修士、修女的培育時間很長,其實重要的不只是要培育講神學知識的神學家,而是需要培育能夠帶領教會實行愛德的行動家。另外像教友需要一年以上的慕道期,我認為太長了,現代社會很多事情都可以從做中學;何況很多人雖經過一年的慕道期領洗成為教友,但沒有繼續給與再培育,因此造成新教友的流失,或老教友離開教會,非常可惜。又如婚前輔導很重要,但婚後若無支持管道,要經營婚姻也是非常困難的。
教會常在大型禮儀中,由主教、神父帶領為聖召的缺乏做個祈禱,這樣是不夠的,應該更積極些,譬如每位主教、神父、修女,在一年中一定要為聖召輔導一位人才,讓其進修院,至於修道是否成功,那是另外一回事,重要的是要有人去,才會有成果。平信徒也一樣,我們既然認為自己的信仰是好的,那就要趁早介紹給我們的朋友,不必在意成功與否,就如同做直銷一樣,要介紹產品總要找個人來聽吧?買不買是另外一回事。不要讓教會成員沒有責任就如同業務員沒有業績壓力一樣。
過去我們說銀行行員、軍人、公務員是鐵飯碗,現在神父倒像是捧著鐵飯碗,只要主日做彌撒,沒有新教友也無人責怪,完全沒有業績壓力,動不動就說:「現在傳教很難嘛!」神父這樣一說,那麼教友便很難再去做福傳。我們都應該要有壓力,時間上也要做妥善分配,30%工作,30%睡覺,剩下40%的時間就去做休閒、祈禱或其他的事情。如此一來相信別人能從我們身上看到一些耶穌的精神。
趙:薛先生非常具體的從他的角度來表達。耶穌今天可能會像保險經紀人的方式做福傳,而且是行動重於理論;同時也提出具體的目標管理方案:一人介紹一友或一位神職陪伴一位未來的神職。
項樂琦女士(以下簡稱項):我一聽到今天討論的主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耶穌可能會誕生在哪裡?我的聯想是應該在車庫吧!但後來要聯想其他的問題時便卡住了。耶穌既然是超越時空限制的神,祂選擇在兩千多年前誕生一定有其時代背景的意義,如果耶穌誕生在現在,祂的消息恐怕會流於一則八卦新聞,被大家炒作三個月後便被遺忘而消聲匿跡,所以耶穌選擇在兩千多年前那樣緩慢的時代腳步當中,慢慢地用生活的方式影響週遭的人,而開始了教會的根基,這是有絕對性意義的。
耶穌在兩千多年前所教導的,在今天還是可以延用於現代人的生活當中。我認為基督徒要如何活出這些精神,才是今天討論的真正重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教會的一份子、是教會的肢體,都帶著一份天主的肖像。為我們來說要如何在生活中活出天主的肖像,好能代表耶穌基督的精神依然存在這個世界上,才是重要的。我回想自己所認識的耶穌基督,小時後總不瞭解為什麼像耶穌那麼美好的人,在當時會遭受那麼多的攻擊與批評?長大以後,才發現耶穌真是一個叛逆的人,祂帶著門徒做不遵守安息日規定的事情,又和娼妓、稅吏在一起,這就跟現在若是有人和毒販混在一起,我們也會覺得很奇怪一樣,所以,耶穌當時受到批評和攻擊實在是很正常的事情。
吊詭的是,耶穌先用很隱微的方式影響周圍的人,然後慢慢地讓人發現祂和最簡單最沒有地位的人在一起,卻在與這些人的交往和互動中,傳遞出直指人心的核心精神,一直到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仍然非常適用。所以要在隱微和平凡中活出基督的精神,成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提醒。我們只要在身旁的人事物上仔細觀察,不論是平凡的媽媽甚至是小朋友,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帶給我們某些重要的提醒,不一定是地位崇高或事業有成的人言行才有份量,其實只要在生活中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個人身上都有天主的肖像,都能讓我們學到最深刻、對生命最有意義的道理。
再回到耶穌的叛逆精神,祂打破了很多規矩,但又不只是為了打破規矩,而是要告訴我們規矩背後最重要的精神是什麼。現在生活中有許多法律、風俗、社會道德規範,好像已主宰了整個世界的運作,教會中也有很多教理和規範在指導著教友。我們是否也該用這種叛逆的精神去反思些約定俗成的東西背後最單純、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到底是什麼?其實在教會的歷史演進中,一定有不少在當時屬言行標新立異的特異份子提出一些看法,卻受到保守派的排斥或壓抑。而這些排斥或壓抑反而阻礙了天主教會的進步、或是讓天主教會有更活潑形象的可能性,所以這是天主教會現在應該要繼續反省的一件事情。
我是念心理的,從自己的學習過程中發現有不少理論是男性提出的,從男性的經驗去思考並建立一套理論,就說是符合所有人的普遍現象,但若從女性的生命經驗去反省結果可能就會不同。像是艾瑞克森(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中提到:青少年階段要建立自我認同,下一階段才能發展親密關係。我當時讀到就覺得女性的經驗不是這樣,後來讀到女性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女性是要在親密關係中找到自我認同,才能發現哪裡出了問題。過去學理的詮釋不符合所有人的經驗,這些現象需要更多的人發出不同的聲音,才能顯示出不同的面貌與更完整的生命經驗。教會中有許多教導也是如此,雖然是很美好的,卻也造成一些限制。
我過去曾做日常生活的神操,雖然在理智上以為任何神師帶領都是幫助我與天主交往,但是轉換神師的過程竟成為我生命中一個很難跨越的經驗,因為過去的經驗和新的經驗截然不同,這讓我的祈禱以及跟天主的交往受到很大的阻礙。如同心理學的比喻,我需要在一個穩定的互動關係中才能找到和天主的共融。很多靈修輔導會說輔導對象不重要,要緊的是自己和天主的交往,但我從自己的生命經驗中發現事實上輔導對象也是很重要的。在很多事情的詮釋上,我們需要更活潑的去抓住事情真正核心的精神。人有千百萬種,那麼就會有千百萬種不同接近天主的方式,天主教會需要抓住核心的精神後,接受這些精神可以藉由各種不同彈性的方式,在不脫離原則的前提下,讓更多人可以感受到天主的愛,加入我們的教會。
趙:樂琦的話,有很多發人深省之處,比如像現代版的耶穌基督會是什麼樣子?祂不一定是男性。今天教會在回顧過去的時候應該再多加一點元素在其中,耶穌在世時其實是跟很多不同的人在一起,像稅吏、罪婦、愛吃飯的人、喜歡遊玩的人,如果耶穌基督今天來到我們中間,一定會是一位十分特別的人。
潘永達神父(以下簡稱潘):兩位都提到耶穌基督的精神,事實上人的精神(包含耶穌的)是多面的呈現。每個精神生命都有其普遍性,但也有獨特的一面。就福傳的工作上來說,我們今天很難僅從單一的角度來述說耶穌基督的生命(如愛、慈悲、或奉獻等),然後藉用絕對化的方式使之突顯出來,稱祂是人類中唯一而絕對的。探看耶穌基督的生命或精神,必須從整體面上反思。我們可以肯定說,歷史上所有偉大人物的生命內涵,都可以在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但反過來說亦相同,耶穌基督的生命因素,大概在每一位偉大人物(甚至是我們)的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去默思耶穌基督真正的奧秘在哪裡?
耶穌基督之所以是如此特殊,是因為祂將自己生命中,所具有的人性因素,全面性且完整地彰顯實現,祂活出人性的圓融境界,超越了所有人,這就是耶穌生命的奧秘,也是祂非常人的一面。換句話說,沒有一個人可以把人性的全面生活幅度像耶穌基督一樣那麼完整而和諧的活出來。然而這已是信仰的認定,需要我們主觀生命的投入,如果我們本身未曾和耶穌基督有過生命交流,大概我們也很難在耶穌基督身上,讀出這種生命的整合性。今日更應是以如此的心態來認識耶穌基督,我們要想辦法進入耶穌基督的生命領域中,不能單面的去思考祂,應該是整合性地進入到祂的生命領域,而且越深才越能體會祂生命的奧秘。
如果耶穌基督的精神或生命是如此地奧秘性,就值得讓歷史中每一個時代去反省、去思考。東方人(指亞洲人)與西方人在思考耶穌基督的面貌時,有不同取向。受希臘哲學思想的影響,在第四世紀以後,教會在思考耶穌基督的面貌時,常在問祂是誰?教會在耶穌基督身上體驗到「非常人」的一面後,便不斷思考此非常人的一面是要如何去表達?最後運用哲學思考的型態表達出來,說祂是超越的,具體來說祂是天主子或具有神性。這是西方在追問耶穌基督生命奧秘時所走的取向。
為多數東方人大概不會去問:耶穌基督,祢是誰?比較會問的是:耶穌基督,祢在哪裡?因為我們習慣尋求一位活生生而具體的人伴隨,在這人的陪伴中會覺得有安全感,特別是在一些歷史的偉大人物身上,找到安身立命的感覺,這人可能是釋迦牟尼或關公,他們並不需要被絕對化地說是神,才能來拯救我們。所以東方人比較需要的是經驗到有人能在我身邊陪伴我,特別是我在生活中需要安慰時他能夠在,我需要支持時他能給我支持。這是東方人的生命或生活型態,比較重感覺或經驗的緣故。
為此,我們今天看耶穌基督時也應採取這樣的態度,特別是在為別人作證或宣揚耶穌基督時。教會過去進入東方福傳時,一直執著在耶穌基督是不是天主子?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當做是福傳第二步的思考現象。首先該考慮的是如何在社會上、在教會團體中,把耶穌基督的精神彰顯出來?這是東西方在思考耶穌基督面貌時的不同之處。
若將此問題落實到我們生活的環境──台灣,耶穌基督會以什麼樣的面貌呈現?這是一個廣泛的題目,要視其所落實的領域而論。我們可以問:如果耶穌生活在今天的台灣社會,祂會如何去宣講?比方說,面對台灣的整體環境,其中包含著台灣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以及在國際上被孤立的局勢,耶穌會告訴我們什麼?這讓我想起,舊約的歷史過程就是建立在天主子民的自我意識之上,以信仰為基礎形成一個生命共同體的過程。身為基督信徒也是如此,基督徒也是在耶穌身上不斷地更新自己的身分。我想耶穌如果在今天,祂會思考並幫助我們在信仰之中,建立起新的台灣天主子民的生命共同體,尋找新台灣人的身分。
趙:謝謝潘神父提到耶穌的多樣面貌,耶穌基督是一個百分之百的人,祂將所有身為人的可能性以最佳的方式生活出來;並且他祂也是百分之百的天主,所以祂會因為不同的場合、需要、層次,發揮祂應有的面貌。在東方我們喜歡直指人心,故問:「師傅,祢住在哪裡?」 在西方則會問:「祢是一位什麼樣的師傅?」如果耶穌生活在今天的台灣,祂的基本面貌仍不變,但會順應所處的環境,而成為我們台灣人較熟悉的模樣。
樓美娟女士(以下簡稱樓):不同的人會從自己不同的角度來解釋今天這個主題。我想耶穌在哪裡、以何種方式誕生,對我或是很多人也許不那麼重要。在今天這樣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人們都活得很辛苦,以我的角度看法,耶穌的精神最能幫助人超越今天人們的種種困惑。
耶穌留給我最珍貴的禮物有三樣:
1)無我的精神:在祂每個言行舉止中都流露出這份精神,因此能讓愛流通,且深深吸引人。
2)對天父深刻的信賴:祂將自己放在命運的手中、跟隨父的旨意。人的生命中有不同的階段,其中都有需要面對的挑戰,耶穌從來沒有躲避過任何一個挑戰,而是順著父的安排一步一步的走。
3)祂給了我們一個最好的訊息,就是「悔改」:信仰的基礎應該建立在悔改之上,因為許多的困難、混亂,是來自於人心中的矛盾與對立,如果可以深入內心去面對、悔改,許多擾人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這些都是耶穌賞給我的珍貴寶貝,我想在今天這樣一個混亂的環境中,大家都很需要以上這三項禮物。。
基督和許多的古今中外的偉人比起來,祂是成功的。基督成功之所在,並不是在事業上、版圖上,而是祂的精神,這份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學習、並加以轉變而去幫助更多人。我相信這精神會一直流傳下去,不論什麼世代及科技有多麼進步,人們都還是需要這份精神。
基督不是位逃避者,所以祂生活在群眾之中。我想祂如果生在今日,會如同當年走進撒瑪黎雅婦人一樣地走近身處於混亂不安的人之中,幫助、陪伴他們走出來。這感性地觸動比許多知識性的東西更容易走進人心、打動人,並在人的精神層面上永遠存留。
基督是一條讓我們可以走進自己、不逃離自己的路。這也是我為何跟隨祂的原因,我在其他宗教信仰中無法找到這樣的寶貝,特別是「面對自己」這寶貝。目前有許多課程都在談有關不逃避自我、深入自我、與自己結合、這方面的事,但是全都沒有耶穌所談的深刻且全面。基督如同光,照耀周圍的人事物,包括隱藏起來的,這是祂與其他偉大人物的不同之處。
趙:透過樓女士的眼光,我們知道其實耶穌會身處於什麼時代、會做甚麼事情,已經不重要。許多時候我們對耶穌的認識仍舊如同瞎子摸象一般,以為自己有限的認識即是全部;然而,真實的情況可能如同看萬花筒一樣,同一支萬花筒,但每人隨手一轉,所見的就會是截然不同的繽紛花彩。
薛:我認為教會中有許多寶貝,對我們所處的社會,特別是台灣這短視近利的社會,會有不少積極正面的幫助。年輕人與教會疏遠的原因即在於,他們沒有在教會內尋獲所需要的東西。我希望教會可以在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之外,對於年輕人的生活、學業、情感、工作各方面,給予基督信仰的價值觀及適時的幫助。
項:我也覺得納悶,為什麼天主教信仰如此美好,可是在青年培育工作上卻有好大的漏洞。我自認為相當幸運,過去在大專同學會中受到培育,又因身處台北市,身邊的資源相當充足,所以許多問題可以找到神長、輔導們為我解惑。但在台灣其他地區的青年人,他們的疑問可能只能保留在心中無從解答。這實在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近日與青年的互動中就有一則實例:有的青年到了大學仍然不知道,婚前性行為與十誡中的第六條相違背,在天主教會內是不被贊同、也不允許的。但是天主的誡命除了要我們不犯罪、保護我們不受傷之外,更深一層的意義是一份愛的邀請。不允許婚前性行為,是因為信仰要求男女能更深地尊重彼此、學習自制,以增加彼此在心靈上的認識,這樣在婚後才能有更高境界的身心結合。可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樣的訊息,於是寶藏成為僵硬的教理,或是遙不可及的崇高理想,或是無法跨越的鴻溝。
耶穌來到世界上,的確是百分之百的人,也是百分之百的神,祂用人性的生命活出神性的精神。有時閱讀一些教會刊物,會發現許多神學性的東西相當深奧,雖然很美,但與人的生活經驗相當遙遠,所以需要許多的支援與資源,協助教友去認識、了解。這方面我們可以效法許多基督教會團契的精神,他們不停地耕耘、編寫教案、集思廣益,持續檢討改進。這是目前天主教會急需改進之處。
樓:我十分贊成項小姐的看法。在靈修的路上,我們時常缺乏神師輔導。一位神師需要對我個人有所認識,可以給予適合我的具體建議。另外,我們在道理講授上,如果可以多講一些與今天生活相關的教導,少一些太過深奧的道理,我想定能吸引更多的人進入教堂了。因人們都在找一條幫助自己能改變及超越的路。
趙:的確,我們的教會需要多一點與「人」接觸的、一般教友可以懂的書籍刊物,用一般教友可以懂的語言來通傳訊息,特別為偏遠地區的教友,這更是項重要的資源。
樓:曾經有一位修女,因遭遇困難而去請教神父如何面對,結果,神父非但沒有幫忙她,反而給她扣頂大帽子:「妳就作聖女吧!」使得當事人相當生氣。因為不但沒解決她的困擾,反而要她吞下混亂的心情,帶著是非不清的疑惑,而這些就是成為聖女的條件。我們太講「神話」,而不講「人話」;我們拼命講基督,可是自己卻變不成基督。如果多講一些人話,如:基督當年用什麼心境面對祂各種的挑戰?及祂如何接受生命給予祂的各種考驗?可能較能幫助我們效法基督的精神來面對自己的人生。
很多人在進教一段時間後熱情消退,若沒有人去協助他們重新激發熱情,信仰很容易就會冷淡下來;或者屢次祈禱未得到效果,有人就會放棄基督信仰而改信其他宗教。我想這不只是大專青年,也是不成熟教友會有的問題。這些人缺乏靈修、祈禱方面的指導,沒人提醒他們信仰態度的偏差,也沒人糾正他們錯誤的祈禱方式,以致無法進步。許多中老年人從開始接觸基督信仰,就被教導要念經,認為念經就代表一切。不碰觸基督這位神而為人者,因既不認識基督、也不接觸祂,更沒有個人直接的經驗,很可能變成一位不冷不熱的表面教友。也有人去教堂是因為怕受審判、受罰,不得不去。許多教友自身有錯誤的信仰觀念,卻從來沒有人去幫助他檢視自己靈修的問題,幫助他找到困難的癥結,我想這是教會內蠻嚴重的情況。
趙:耶穌自己在世界上時,也吃、也喝、也玩、也樂,祂常常在人群中間,我想有時我們給神父修女們太多限制,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機會來體驗真實的人生、多與人做深層的交往。
潘:為什麼今天宣傳耶穌基督困難重重?我身為神父不得不承認:我們對道理講的太多;而禮儀又沒有生命,因為我們太強調禮儀的細節。
道理講太多,禮儀變得形式化,因此生命靈性無法發揮。我前面談到:東方人注重感覺與體驗,如果我們能跳脫固有的模式,少講一些道理,多分享一些生命經驗,將信仰融入我們的行為或生活氛圍中,才能幫助人深刻地體會耶穌基督真正臨在於你我的關係中。
為什麼年輕人比較少碰到耶穌基督?這與生命的成長階段有關,年紀愈長,生命會愈寬廣、包容,也會有愈深刻的神秘經驗。所以面對年輕人,很難立刻把所有信仰道理,在短期內讓他們即刻深深去體會、去了解,與其教給他們高深的道理,不如好好改變教會生命的型態,不論是在禮儀或宣講方面。我不太喜歡用「道理」這個詞句,用「作證」比較好,「作證」就是生命的彰顯,用自己的生命去向他人作證基督的福音。
為一位年輕人,道理太深奧,無法碰觸、感動,如果是生命的彰顯,會比語言概念來的深刻,在這樣的環境下,體驗與碰觸也比較直接、實際。再隨著年紀的成長,漸漸從這些經驗領悟、印證教會的道理。
所以不需對年輕人失望,重要的是如何調整教會生命的型態與生活現象,少一些道理,多一些生命的彰顯,特別是在禮儀中、在實際的生活中。這才是將耶穌基督的奧秘生命,在教會內真正呈現的管道。
趙:請問:如果耶穌基督今天來了,來到台灣,在我們中間,祂會行什麼樣的奇蹟?換個角度問:今天人心最深的渴望是什麼?因為耶穌基督每次行奇蹟,都是在答覆人心中最深的渴望,或彰顯一項恩寵,因此,諸位認為祂會行什麼樣的奇蹟?
樓:我想這個奇蹟應該要很大,因為現在人胃口都被養得很大,不論在任何方面都要很刺激。人也很漸忘、自私,很多東西,特別是與自己無關的,兩三天就過去了。所以耶穌基督在今天所行的奇蹟一定要很震撼,並且會碰觸每個人的心,並在奇蹟中給予機會教育;至於是什麼樣具體的奇蹟,則很難去想像,因祂是無限的。
潘:我對奇蹟的了解,比較屬於生命性的。其實每個人都能行奇蹟,只要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能憾動人心,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蹟,我也認為這是最大的奇蹟。就像基督所說:「假如你們有像芥子那麼大的信德,你們向這座山說:從這邊移到那邊去! 它必會移過去的」(瑪十九20)。
我認為耶穌基督最偉大的奇蹟,不在於祂所行使的治病或復活的奇蹟,而是祂在平凡中將人性最真實、最完美的一面發揮到極致,這也是最真誠、最感動人心的。如果祂今天在台灣,祂會在每一時刻好好地活出祂自己,活出祂自己與天主的關係,活出祂的愛。把人性中最根本的真、善、美發揮出來,就是奇蹟。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能行奇蹟,並且讓基督在我們身上把奇蹟發揮到更高的境界。同樣道理,教會也可行奇蹟,至於教會現在有沒有行奇蹟,這是教會需要反省與回應的問題。
薛:我很贊同潘神父的看法,耶穌行的奇蹟應不只是治病,而是教導每一個人如何去行奇蹟。天主啟示中最重要的是愛,也就是如何把愛分施出去。我們可以試著訂一個準則,是否可行再作討論。譬如我們分配自己所賺的錢,10﹪做投資;10﹪為自我充實;10﹪做生涯規劃的保障;70﹪用作生活的花費,而70﹪中的7﹪做奉獻。如果我們能把這項準則或觀念從天主教會開始,本著天主是愛的精神傳出去,相信震憾力應該不小。這未嘗不是一個奇蹟。
項:在台灣需要什麼奇蹟?有部影片「王牌大騙子」,主角是位很會說謊的律師,有一天他突然不能說謊了,特別是對生命中一些重要的事。他的生命因此起了很大的變化。
如果有一星期的時間,台灣所有的人,上從政治人物,下至平民老百姓,都無法對自己生命中所做的事情說謊,那就是一個非常大的奇蹟。這個奇蹟的重點在背後懺悔的精神,我們今天很難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生命,並且深刻地反省、懺悔。若能做到這一點,被得罪的一方也有能力去寬恕,這就是最大的奇蹟。
趙:台灣教會在卅年前的社會服務,可謂是先知性的服務,提供教育、醫療、安養等。今天台灣社會逐漸發達,有許多社服機構及政府資源投入社會福利工作。台灣教會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今天的先知性工作是什麼?是否需要做些調整?
如今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這期《遠見》雜誌也提到有關服務老人的工作,十年後會有很大的商機。今天教會有許多聖堂只是在照顧兩三戶的教友,如果能規劃成日間托老中心,也許是今日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社會服務選項之一。或許這也是可以找到耶穌的地方。
樓:談到商機,教會最大的寶貝就是悔改。今天很多人都生活在不平安之中,不論是誰,我們一生當中都不斷地犯錯。社會上有許多商業化的心理諮商,幫助人看到自己的一些外在表面的問題,而基督可以幫助我們看到自己內在核心、深沈的面向,甚至無意識的部分。教會有神操、也有許多靈修大師,都是在教人如何面對自己以便與自己有更深的結合。如果我們有一些機構可以幫助人去面對自己、悔改、超越自己,相信更會是商機無限。
潘:談到先知,我們不只對外成為別人的先知,對內也要成為自我的先知。先知不只是說預言或看到異象,而是看到自己生命更遠的幅度。而耶穌基督從祂受洗的那一刻開始,就看得非常深遠,並以此角度看祂自己的生命,也看整個社會。
當然祂必須自己先整合過,或者祂自己先預想一個完整的目標,否則祂不會出去宣講。可是反觀今天的台灣教會,似乎看不到本身的問題與角色,也許需要借助外面記號的刺激,或基層教友的推動,才能喚醒教會本有的先知性任務與角色。
趙:綜合大家的意見,如果耶穌基督今天來,祂的面貌是:祂是百分之百的人;祂會與人在生命的深處相遇,與人有最深的心靈來往;祂聽得懂我們小老百姓的心聲;祂會在我們最無助時陪伴我們;祂是十分貼心的一位……。同樣地,如果我們也能活出這些面貌,那也就是將耶穌基督在現時現地呈現出來的契機。現在請大家做結論。
薛:不可諱言,天主教會在所有宗教中是一個比較完滿的宗教,可惜的是,一直以來,我們的傳教方式就是:我是好的,如果你要,你就來拿,我們不會積極地去推銷。
可是今天是個重廣告、傳銷的時代,如7-11在台灣已有三千多家,他還是不斷地做廣告,如「7-11真好」,大家都能朗朗上口。
我們常講「寬恕」、「包容」,會使人感覺不易親近,自己也會覺得很沈重。天天一副「寬恕」、「包容」別人的態度,未免予人有點高姿態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因此對我們保持距離,或不予理會。
教會是否也需要一個通俗的口號?如「成為天使,互為貴人」。天使是個美麗又令人嚮往的角色,也是我們可以達成的目標。而「互為貴人」表達人人平等,不分彼此,可以互相幫助。因此,來到教會,我們可以成為天使,也彼此互相幫助。如果要更上層樓,則可用「以生活為祭台,成為天使,互為貴人」。這樣也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甚至是年輕人來教會,而來到教會的人也比較快樂輕鬆些。
潘:如果耶穌基督今天在台灣出現,祂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祂會把聖經擺在旁邊,然後說你們都講錯了!這樣比喻,是因為我們不能把聖經的語言,放在今日的社會環境中,直接對現代人講。聖經為兩千年前的人合適,但今天是否仍然如此?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
其實耶穌基督面對人,祂不講天主的話,講天主的話是祂與天主私下的談話。祂在與人講話時,都是用人的話,祂的比喻都是最真實又生活的比喻,如天國的比喻,都是用生活中所碰到的具體東西,如撒種、莠子、酵母等。雖然祂用的是比喻,但從祂的比喻中,顯示出天主的生命不只在人身上出現,也在大自然宇宙中出現。所以祂不是拿這些來比喻自己所想的,而是這些東西本身就是天國(見瑪竇福音十三章),就是天國生命的彰顯。
所以今天在台灣社會,如何讓別人在他自己生活的環境中體會到天主的愛,不是只依賴聖經的語言,也是需要以真實的生活語言或生活方式表達出來。如果耶穌基督今天在台灣出現,祂第一件事會做什麼?祂會把聖經擺在旁邊,然後說你們都講錯了!為今天的台灣人,教會應要重寫一部台灣的福音。
樓:我有機會參加了一些宗教對談的課,對談中我告訴與會者我選擇天主教信仰的原因是:有一位非常認識我、了解我的祂,陪伴著我去整理我的生命,幫助我去面對自己的問題,教導我並提昇我的生命,世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做得到,連我自己也無法做到。祂讓我明白不論我今天情況如何,我都是祂的寶見,祂就是喜歡這樣的一個我,我可以勇敢地做我自己並活出自己的特質。
所以如果向別人介紹天主,我會告訴對方:各個宗教的神,哪位是不需要「交換」的?而基督,不論你貧富貴賤,祂都願意與你為友,做你真實、知心的朋友,並且耐心地陪伴與等待,幫助你一層又一層地去認識自己,逐步地去修正並學習。
基督是個最真實的人,我因為學習祂的真實,所以我對自己真實,和人做朋友,我也是真實以對。我與別人談話,都用第一人稱去分享我的經驗,介紹我的信仰。因為基督接納我,所以我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我,我願意很真實的在任何人面前展示自己,講我的故事,我生命的歷史。
項:耶穌在今天的面貌需要所有的教友用生命活出來,因為每位教友都是天主的肖像。
我一直很喜歡基督教推出的口號:「What would Jesus do?耶穌將會怎麼做?」如果我們在生命當中,特別是遭遇困難或難以抉擇之時,把自己放在天主手中,並且問:在這個情況下,「What would Jesus do?」我又會如何做?如果事事都能抱持這種態度,相信在許多隱微的小事上,或是與人的互動中,我們都能活出基督的精神。
我對前面提到的「先知性」的感觸特別深刻。我們需要吸收各方面不同的訊息,包括時代潮流的訊號或各種知識的取向,好在這個時代發出先知性的聲音,而這也是今日教會以及所有天主子民需要把握的重點。
趙:從諸位的分享與討論,可看出耶穌基督一直都在,透過你我而存在。余秋雨有句話說得很好,他說:「你的胸襟有多大,你的成果就有多大。」今天我們要問:「台灣教會中人的胸襟有多大?」其實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因為我們有天主,我們的靠山是天主,所以我們的胸襟應該不小,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必能展露偉大的胸襟,獲致很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