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良(聯合勸募協會副祕書長)
2010年底,美國《時代雜誌》選出,中文被翻譯成「臉書」(facebook)的共同創辦人祖克柏(Mark Elliot Zuckerberg)為年度風雲人物。
這個社交媒體全球註冊人數超過五億,台灣註冊人數突破一千萬,就在李家同教授不甚認同青年學子花太多時間,沉迷社交媒體與網路遊戲新聞事件浮現的同時,中東地區從突尼西亞開始發生茉莉花革命,連埃及執政超過三十年的穆巴拉克總統都被迫下台。號稱世界第三大國的臉書是其動員青年,號召革命的關鍵。
《紐約時報》研究發展實驗室研究員尼克比爾頓(Nick Bilton),寫了一本《一位數位移民的告白》(《I live in the future & here’s how it works》),副標題是:「社交媒體、平板電腦與智慧型手機如何翻轉我們的世界」。尼克對於提出許多認為「沉迷」網路會導致學習、閱讀與書寫能力的降低,或是對於社會秩序產生威脅,或降低家人間互動關係,導致緊張與不安…等指控的反證。
他以鐵路、留聲機與電視發明之初,都曾經有過類似的疑慮與辯論,這是人類使用新工具大量提供各種資訊時,總有的「科技臆想症」,是對新科技無知產生的恐懼。電子郵件、網頁、網路部落格(blog大陸稱「博客」)近20年以來的發展,改變了大眾取得資訊的方式,近一年來,尤其被稱為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的臉書、推特、微博等工具推到極致。
過去資訊取得與提供的管道被掌握國家、組織與經濟權力者所控制。如今,即便是網路管制最嚴格的中國大陸,也已經無法百分之百控制與獨佔訊息提供與傳播管道,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機會因為訊息提供管道的日趨平等,帶來民主化的機會。
於是,越來越多人取得新聞事件與見證歷史時刻的訊息管道,不再來自傳統媒體,而是朋友社交網站上的分享。傳統以記者會形式散播新聞稿才有機會被重視與曝光的議題,如今得以找到特定對象,大量在社群之間傳遞;反而是主流媒體反過來因為這種大量的傳播效應,將其內容當作新聞來處理。
普世教會對於這些工具的掌握與善用,顯然完全不落人後;2010年的大眾傳播日推出了教宗與你網站(www.pope2you.net),並且在Youtube建立教廷帳號,每日推出教宗重要活動及教會重要議題的影像。這些網站也都因為與社交媒體超連結,讓閱聽者可以將教宗主持各種禮儀的祈禱與默想照片,搭配教會重要節日作為電子賀卡,送給社交媒體名單上的朋友,並且客製化成自己的賀詞。
四月初,教廷在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宣布真福前夕,推出了官方版的若望保祿二世臉書,加入臉書的人可以在其中看見前教宗在任每一年的重要剪影,演說與紀錄。同時,在每一篇影像與見證其言行的樞機、神父、修女的文章中,留言回應與按讚,這個歷程一直延續到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宣福大典當天達到高潮。讓未能親臨現場的全球熱愛真福若望保祿二世的教友們,得以分享這份共同的記憶與懷念。
真福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行誼,拜媒體之賜,被鉅細靡遺地記錄下來。當天主願意在這個科技的世代,賜給我們如此具有神恩的基督在世代表,加上經過科學認證的治病奇蹟,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多人共同見證的活聖人。
在真福若望保祿二世面對衰老與死亡的最後時刻,孱弱身軀陪著整個教會度過他人生最後一個聖週,並且在聖週之後,再度由整個教會陪伴他走過死亡,以及與基督一同復活。
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被宣聖的過程中,藉由各種新媒體的不斷分享複製,許多曾經在人生不同階段受到他感召的人,有如門徒們走過厄瑪烏的那段路,從他身上認出耶穌基督,再次堅定了信仰。
教廷在善用網路科技進行普世信友的牧靈與新福傳的功夫,顯然用力甚深。反觀本地教會,如果說網路是組織的縮影,那麼,上網搜尋本地教會的各種網站,即可略窺一二。根據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統計,台灣地區上網人口從2003年的1088萬成長到2010年底的1466萬,580萬戶。
因此,如何將天主教會的豐富信仰資產,在網路上有效地分眾經營,傳播給更多人是值得投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