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漁
穆罕默德(Mohammed, 570~632)於主後632年6月7日因瘧疾在麥地那逝世,由於沒有遺囑,又無男嗣,回民因此為繼承人問題而發生爭執:什葉派(Shiites)信徒相信僅有穆氏的女婿,也是他的義子阿里(Ali)才有資格繼承;遜素尼派(Sunnites)則主張繼承人應由回民的代表選舉產生,後者勢力稍大而獲勝。第一位「哈里發」(阿拉的代表)由穆氏的高足阿布伯克(Abu-Beker, 632~634)當選,第二位「哈里發」為奧馬爾(Omar, 634~644),第三位「哈里發」為鄂斯曼(Othman, 644~654),第四位「哈里發」才落在阿里(656~661)頭上。阿里當選後,庫發回民表示擁護,但有個條件,即以庫發為回教徒的京都,為阿里所接受。
三聖城相近結伴而立
庫發(Kufa)是一座人口僅11萬的小城,不過景色宜人,十分安靜,它位於幼發拉底河左端,西北距京都巴格達170公里。阿里住在庫發,生活簡樸,待人和藹。他並向其競爭者──大馬士革總督穆阿偉亞(Moawiyah)提議聯合推選一位繼承者,但這人要隨時準備讓位給一個讓雙方都真正能接受的人。661年阿里正在庫發清真寺佈道台上祈禱之際,遭所謂無政府主義者「卡里濟德」人(Kharijites)用毒劍砍破頭顱,兩天後去世。這時穆阿偉亞便正式自稱哈里發,且家天下,建立「奧馬亞哈里發王朝」(The Umayyad Caliphate, 660~750),建都大馬士革,色尚白,故我國譯為「白衣大食帝國」。
阿里身後葬於庫發東北11公里的納亞弗(Nayav)地方,是根據他嚥氣前的吩咐:將他的遺體置在牛車上,任由駱駝拖拉到曠野,在什麼地方停下,便在那裡埋葬他,就是今天的小城納亞弗(人口56萬)。阿里卒後,什葉派回教徒則擁護阿里長子海善(Hasan)為哈里發,旋為穆阿偉亞說服或懾服,自動退隱,去麥地那享受聲色犬馬之樂,669年以四十五歲英年猝死。據說他中了穆阿偉亞的暗算,另一說法則是:為悍妻毒死。
穆阿偉亞卒,子雅吉德一世(Yazid I, 680-682)繼位。這年庫發人迎接阿里次子侯賽因(Hussein或Husain,舊譯「胡笙」)赴庫發就「哈里發」職。不幸在卡巴拉(Kerbala),位於庫發北75公里附近,被雅吉德率四千名擁護者截獲,要他們投降,但被拒絕,且要切斷雅吉德一方的水源,於是雅吉德便不客氣地向侯賽因方面射擊,結果侯賽因全家大小及擁護者七十餘口倒斃,幾乎無一倖免;什葉派人就在卡巴拉埋葬了他們,日後在其墓上建起巨大壯麗的清真寺,並為侯賽因和其親信阿拔斯(Abbas)分別建有輝煌的陵墓,因此這座清真寺就叫「侯賽因清真寺」,也叫「阿拔斯清真寺」。三聖城彼此相距不遠,位在三角地帶:庫發北距納亞弗11公里,納亞弗東距卡巴拉65公里,而卡巴拉西南距庫發稍遠75公里,東北距巴格達88公里。
阿拔斯的父親是穆罕默德的叔父(653年卒),他的孫子阿布-阿拔斯(Abu-Abbas)率武力推翻「奧馬亞哈里發王朝」,代之而建「阿拔斯王朝」(The Abbasid Caliphate, 750-1055),色尚黑,故我國稱之為「黑衣大食帝國」,初都沙法(Saffah),後移至巴格達後為蒙古人所滅。
伊瑪目說
伊瑪目說(The Imamates):阿拉伯文稱回民領袖為「伊瑪目」(Imam)。對遜尼派而言,「伊瑪目」是由回民選代表選出來的,他們與普通人無分別,當然也會犯罪;又分「大伊瑪目」與「小伊瑪目」,前者為回教團體的領導人,後者即在清真寺中領導作禮拜之人。但為什葉派回教徒而言,「伊瑪目」是阿拉特別委派在世上做他的代表,心靈純潔、時受神的光照與特殊保護,是不會犯罪的「超人」。這些「超人」計有7位,又說是12位:即阿里、他的長子海善、次子侯賽因及其他4位或9位後裔。他們皆由阿里得自穆罕默德的「神秘傳承」(Mystic Traditions),因而讓阿里在回教中的地位似乎更高於穆罕默德。
什葉派回教徒又謂最後一位「伊瑪目」為「馬迪伊瑪目」(Imam-al-Mahdi),是「救世主」之意:他不曾死亡,暫時為阿拉隱藏起來,到世界末日將要出現,並以「正義」及「和平」統治這個世界七年之久;最後這位「馬迪伊瑪目」將要戰勝所謂「現世的主人翁」----魔王,拯救人類脫離這個惡魔的鐵掌。這和猶太教與天主教對世界末日論(Eschatology)的敘述大同小異:猶太教言末日來到,魔王先奴役人類,終被先知以利亞(Elias)和古聖祖以諾(Enoch)所殺。此兩人據舊約所載,皆不曾死亡,而是被雅威所隱藏,屆時將會完成這個特殊的使命(創世紀五24,列王傳二11)。
天主教則謂末日之際,偽基督(Anti-Christ)──魔王將出現,能顯驚人的奇蹟,屆時即便上主的選民也會被騙(太廿四24),但它終為基督由以利亞和以諾相助而加以降服;再據異端人之說:此時基督將統治這個世界一千年,不過此說天主教不接受。魔王除掉後,所有人從死者中復活及接受公審判,善人靈魂和肉身齊到天國享無窮之樂,惡人靈魂及肉身同墜地獄受無盡之苦。
什葉派在葉門非常興盛,最後到北非突尼西亞創立「法蒂瑪王朝」(The Fatimid Dynasty),治理埃及及近東一百多年(909-1172)。法蒂瑪(Fatima)乃穆罕默德的唯一女兒,嫁給阿里為妻,前言他是穆氏的女婿,同時也是他的義子,什葉派認為他是穆氏唯一的合格繼承人。
三聖城接連遇襲
《聯合報》2004年二月21、22兩日連載有關回教「贖罪節」血案:有伊拉克、伊朗與巴基斯坦等地什葉派回民數十萬,赴聖城卡巴拉朝聖,為追悼穆罕默德的外孫侯賽因及回教所有殉道者,這是遭遜尼派前總統哈珊禁止26年後,首次舉行的「贖罪節」(按伊拉克回教徒中,什葉派佔55%,而遜尼派只佔45%,前者卻常受獨裁者嚴厲的壓制,不能舉行「贖罪節」;伊朗什葉派佔92%,黎巴嫩佔65%,葉門佔一半,其他回教國家則是遜尼派佔多數,我國西北維吾爾5千萬回民也包括在內)。
依照什葉派的習俗,朝聖者都為男士(女信徒是不准參與),用劍擊打頭部和胸部,讓血流得滿面滿身;蒞聖寺時,多人跪地匍匐而行,直達侯賽因和阿巴斯的陵墓,以示崇敬。尤其在侯賽因等殉命日後40天謂之:「革利馬尼日」,為追悼活動達到最高潮。基於朝聖者眾多,交通極為擁擠以致癱瘓,給恐怖份子襲擊施虐的機會,故死傷慘重。
21日上午10時聖寺遭到攻擊,造成85人喪命,傷者一百多位;同日同時,恐怖分子也攻擊巴格達西北什葉派聚居處卡米亞(Khamia)的清真寺,結果58人被炸死,受傷者200多位,兩地合起來死者143人,傷者300多位,是一樁非常淒慘的悲劇。伊拉克人民相信這場血案,似乎為反美國佔領的恐怖分子所犯下,他們採用自殺式炸彈、預先埋設遙控引爆炸彈以及發射迫擊砲等多種手法,殘害什葉派信徒。佔領伊拉克的美軍宣布:主嫌為約旦籍的恐怖分子札卡維,他與國際恐怖組織「基地」有聯繫。
再據《聯合報》2005年12月20日外電報導:恐怖份子於19日先在卡巴拉大巴士站門口,用汽車炸彈炸死14人,一小時後,又在納亞弗中央廣場炸亡48人,兩城共計死者62人,傷130餘人,爆炸地點距阿里與侯賽因清真寺不遠,多人相信這與正月30日的大選有關。《聯合報》1991年3月19日轉載自法新社電:在納亞弗和卡巴拉兩週來已有一萬2千至一萬6千人喪生,伊拉克反政府叛亂分子的確犯下了「不可饒恕的暴行」。總而言之,什葉派的聖城與信徒常為伊拉克出氣的對象,同時該派回教徒在伊拉克曾多年受到嚴重地壓制,根本無宗教自由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