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光
上期介紹《讚頌之書》中的《神慰之書》,特別提到人最大的安慰,就是以天主的「心形」或「心像」看待一切。對比「民胞物與」的宋代大儒張載(1020~1077)四句偈的理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依艾克哈的靈修觀點,為天地立心就是善體天主聖心,以聖心的觀點看待一切,其關鍵在於「形」的道理。
「形」的道理就是受造者形像的「脫形」,造物主肖像的「轉形」或「復形」,與天主的「合形」。以天主的「心形」或「心像」看待一切,因此百害不侵,也就是最大的安慰。
2.《論貴人》
《論貴人》〈Vom edlen Menschen〉是一長篇道理,似無特別寫作對象,但與《神慰之書》關係密切,是附屬於前者的作品,傳統與《讚頌之書》合稱二書。
貴人是個社會名詞,本書卻賦予貴人一個「內在」的意義。《論貴人》的靈感來自路加福音的記載:「有一位貴人離開到遠方去,為取得了王位再回歸」(路十九12),就是「離去」虛幻的自我與「回歸」神或存有的真理,而「回歸」更勝於「離去」,艾克哈意見反映新柏拉圖主義「出走」(exitus)或「走出自己」(ecstasy)與「歸一」(to hen)或「回歸」(reditus)的思想主題。
《論貴人》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人肉體與心靈的兩種本性,外在與內在的人,以及靈修七階。
第二部分──人屬靈的天性可被蒙蔽,卻不會消逝,一味追逐天人之間的媒介可能是虛空一場,其中提到一般對受造物多樣性的「夜晚之知」,以及在天主內認識受造物玄同性的「清晨之知」。
第三部分──以厄則克耳先知書中的大鷹,象徵自由與智慧(則十七3~4)作結。耶穌所稱的貴人,艾克哈借先知語喻為大鷹,教會傳統以鷹作若望宗徒的象徵。大鷹有受造物最高貴的品種,一方面生於最內在的本根的神性荒漠,另一方面有如《莊子•消遙遊》的鯤魚鵬鳥,振翅高飛,消遙九萬里長空,觀察萬有玄同的生趣。最後,艾克哈以祈禱結束全書:「至一與至一同在,至一來自至一,至一在至一內,在至一內至一將永存!阿們」。
奧斯定有多處提到靈修階段的理論,直接與艾克哈《論貴人》相應的是《論真宗教》。艾克哈與奧斯定的對照如下圖:
艾克哈 | 奧斯定 | |
第一階段 | 雖然人還需要扶著椅子走路,靠著牆壁走,喝著奶水,但效法善人以及聖人的榜樣生活,就會達到內在的人以及新人的第一階段。 | 在奶媽家,以典範餵育。 |
第二階段 | 人不再只看著外在的榜樣,包括好人的榜樣,卻要聆聽天主的教誨與勸導,神聖的智慧把他的眼光從人的身上轉向天主的容貌,從母親的懷抱中爬出來,向天父微笑。 | 開始忘記人性並朝向神性,不再在人性權威的手臂中,卻依其理智的活動,朝向最高與不變的法則。 |
第三階段 | 人漸漸離開母親,越來越遠離她的懷抱,不擔憂、不恐懼;即使做錯事或虧待別人,不會引起別人的激怒,他也不想這麼做;因為他一心與天主在愛中結合,好讓天主帶領他,把他領入喜樂、甜美、幸福的境地,在那裡,凡是與天主相異的事情,他都感到厭惡。 | 已經很穩定下來,把肉體的貪戀結合到理性的力量,當人靈與精神交媾的時候,以帳幔遮閉羞澀,他內在的快樂有如結婚的甘美,行事得宜而無強迫,隨心所欲,不願意犯罪。 |
第四階段 | 人在愛內和在天主內,越來越增長,根基越來越紮實,以至於心甘情願接受所有的困難、誘惑、不順與忍受痛苦。 | 繼續於前述的奮鬥中前進,強化與調整,發展成一個完美的人,面對所有的磨難、世上的風暴與漩渦,無堅不克。 |
第五階段 | 整個的人在自己內平安地生活,活在至高與無可言喻的智慧的富足中。 |
平安與完全寧靜的年齡,生活在不逝與最高智慧王國的富足之中。 |
第六階段 | 人把自己脫形,於天主永生的肖像轉形,以致能夠完全、徹底地忘記易逝的塵世生命,被吸引、轉換為天主的肖像,成為天主的孩子。 | 完全轉化成為常春永生的年紀,完全忘記塵世的事,獲得依神的肖像與形像完成的心像。 |
第七階段 | 超出此階段再也沒有更高的了 ,在此是永遠的平靜與幸福,因為內在的人以及新人的最後目的,就是永恆的生命。 |
永恆的安息,在榮福中分不清年紀。因此,正如舊人的終向是死亡,新人的終向則是永恆的生命;因為舊人是犯罪的人,新人則是正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