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吉城
2005年聖母升天節再次接到梅貞主席的來電,邀請我參加萬巒聖母元后堂慶祝五十週年金慶,並提供一篇紀念文稿;先前覺得離這值得慶賀的喜事還太早而忘得一乾二淨,今喜事臨近,對自己本堂的特別日子,雖有「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近鄉情怯,但仍然願意借篇幅的一角,以遊子的心寫上對母親及本堂的感恩和思念。
萬巒鄉位於大武山下,從萬巒平原往山上看,山巒相疊、峯峯相連到天邊,十分雄偉。萬巒是屏東平原有名的穀倉,稻米出產豐富,民風純樸,大部分的人口以務農為主。在這鄉下的地方卻有萬巒豬腳及萬金聖母聖殿享譽國際,不過要提到我們本堂---萬巒聖母元后堂,大概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它座落在海鴻豬腳店的後面,常看豬腳街前人潮絡繹不絕,而聖堂卻門可羅雀。常想,何時本堂能結合社區共同發展,在另一個五十年中,造就與萬金聖殿一樣的氣勢,成為觀光的聖堂?本堂座落於客家人聚集的聚落,由於鄉親排外,傳教不易,因此教友人數不多。雖然信友少,但彼此團結、信德活潑、侍主熱忱,也曾是造就一位主教、兩位神父的搖籃,讓本堂教友有「廟不在大、有仙則靈」的福氣。
在本堂金慶的大喜日,回憶這五十年中,感謝天主在我出生之時,巧逢德籍道明會士從大陸撤退,選擇了故鄉開教,使我們家人雖在排外的環境中,但藉著天主的恩典及神父、修女的付出,讓我們全家在二年內得以聆聽天主的福音而成為天主的子女。如同耶肋米亞先知的恩典「我還沒有在母腹內形成你以前,我已認識了你;在你還沒有出離母胎以前,我已祝聖了你……。」(耶一5)在這些年中,由本堂神父的教誨及耳濡目染的學習中,自己雖已走過二十多年的神職歲月,依然受益良多,記憶最深刻的有:
(一)信仰生活的培育:每年本堂神父會利用暑假,把堂區所有的教友兒童聚集到聖堂住宿,辦為期二個星期的兒童道理班,給予生活禮規、教會要理、輔祭訓練、常用經文背誦、彌撒禮儀、聖體降福、和好聖事、聖體聖事、堅振聖事……等的培育,透過這些教導,奠下良好的信仰基礎。更讓我懷念啃饅頭、吃大鍋菜的團體生活,每次讀到宗徒大事錄初期的教會團體生活,兒童道理班的生活不也就如此嗎?因而深化了我對教會就是家的強烈凝聚力。
(二)堂區自養的啟發:感謝神父在我們小時候就教我們自養,例如參加道理班需酌帶米糧;主日每人學習奉獻,幫助堂區經費;教堂若提供珍貴藥品,領受人可自由奉獻;參加互助社……等。雖然神父及堂區有國外恩人的援助,但他很早就教導我們堂區應自養,影響我養成獨立自主的觀念,樂意自我奉獻及服務教會的精神。
(三)福傳精神的實踐:歷任的本堂神父、修女中──包 勵神父、王保貞修女、鍾順香修女、李益民修女,在萬巒傳教過程中是與我家接觸最久的傳教士,他們夙夜匪懈地為傳播天主的福音,馬不停蹄地工作,當然也吃了不少苦頭。常聽先母講述家人皈依的過程:由於過去我家是虔誠的民間宗教信仰,天天到對面的先帝廟上香祈福;修女們每次到我家門口,家人視為凶神惡煞般地避之唯恐不及。甚至有次修女要進家裡,先母竟然舀尿要潑她們,致使她們落荒而逃的趣聞。
天主透過神父、修女們鍥而不捨的精神,巧妙地帶領我們全家進入主的羊棧。他們除了辛苦傳教外,牧靈的工作更讓我感動;除了施行聖事外,神父每星期都會去拜訪教友家庭。對於教友生活的情況,不論是婚喪喜慶,生活遭遇困苦或身體疾病,都瞭若指掌,並能適時給予每一位信友援助,他們實踐了「我是善牧,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若十14)的福音精神。小時候每當聽到BMW的摩托車或金龜車的聲音接近家門,慈祥而親切的本堂神父一出現,都會讓我內心雀躍不已,幼小心靈被BMW及金龜車聲音所振奮,進而更被神職的奉獻生活所吸引。
(四)重視聖召培育:本堂神父、修女不但熱心福傳,關心羊群,更深深體認「莊稼多,工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路十2)。因此本堂青年有不少願意修道者,神父皆一批一批地送至小修院接受培育,雖然成功者不多,但因神父的重視聖召,才能培育出三位神職人員,那種不計代價重視培育聖召的精神令人感動。
在我們本堂五十大壽的日子,讓我們一起感謝天主賜給我們成為天主子女的隆恩,更特別懷念我們全家的恩人包 勵神父、盧萬德神父、王保貞修女、鍾順香修女、李益民修女,及歷任的本堂神父、修女、傳道員,不論他們在天上或人間天堂的瑞士,讓我們從山的這一邊,將感恩及祝福,由層層的萬巒帶給天邊的他們。願他們常為我們祈禱,使萬巒堂區薪火相傳,信友日增,福音廣揚。
註:
林吉城神父為林吉男主教及林吉基神父之胞弟,現服務於高雄教區,他與兩位胞兄皆是經萬巒天主堂孕育之神職種子,此文乃2005年為萬巒聖母元后堂金慶所撰之賀詞,望能為今日「聖召培育」做一見證。 張梅貞補記於200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