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任吉
今年的金馬獎,電影「父子」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男主角及男配角獎。電影的英文名字是:「After This Our Exile」,是指「我們(父子)的生命,在放逐之後」。本片沒有炫麗的外表,甚至也沒有賺人眼淚的感人情節,但所反映的真實悲慘人生,及其中的希望、光明,令人回味良久。
據報導,電影的原始構想,來自於一個真實發生的社會新聞: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中,有一位父親,自己無求生能力,卻教殘障的孩子做小偷的悲慘故事。電影中的小孩雖身體沒有缺陷,但純真可愛的九歲男童,被父親教唆學習做小偷的情況,看來叫人同樣不忍。
本片用寫實、不煽情的手法,將一位知識水準低、靠勞力維生、脾氣暴躁,不但有暴力行為又有壞習慣(如酗酒、賭博),而且一事無成的丈夫、爸爸角色,描寫得淋漓盡致。這位父親在婚姻、工作、情緒上無法自理,極度缺乏安全感,又加上與兒子相依為命,導致這兩個無法分割關係的生命,不斷重演惡性循環的悲劇。
失敗的父親圖像、父子相依、無法分割的關係都是本片的重點。片中的父親是位沒有思考反省能力,也不知追求成長進步的人,但是兒子的生命及前途未必要完全受父親的影響,而只能有宿命式、惡性循環的下場。
這一點就碰觸到天賜的人性尊嚴、人性中最尊貴、最美善,且是良知所在的園地。人的生命有其潛能及深度,有與生俱來分辨、選擇善惡的能力。人的自由意志可以相反周圍惡的氛圍,做出朝向良善價值觀的決定。
父親是厄運,孩子不見得不能超生。
環境雖困難且惡劣,但在周遭眾人均從惡的狀況下,自我仍有能力,按良知對自己負責,且綻放「出淤泥而不染」的生命花朵。雖然人要依善念生活並不容易,但在機會來臨時,人會受善神引導,有能力做出正確的事情,以改變命運。
本片的結局是孩子咬了父親的耳朵,積極地表明人能拒絕惡,且堅持正直行為的決心。兒子生長在父親自甘墮落的氛圍中,卻沒有屈就惡勢力,反而抗拒邪惡,使父親的罪惡在兒子身上得到了救贖,這是本片對社會很大的貢獻。據聞本片導演是教友,畢業於香港耶穌會所創辦的華仁書院,相信他在無形中,受到基督信仰培育的影響。
在舊約的先知書中提及以色列地區,原有這樣流行的俗話:「祖先吃了酸葡萄,而子孫的牙酸倒」(耶卅一29),表示祖先的過失及罪惡,子孫要承當。但在第30節則說:「不,個人只因自己的罪惡而死;只有吃酸葡萄的人,自己的牙齒才酸軟」(耶卅一30)。厄則克耳先知書第十八章中說道:「倘若這人生了一個兒子,這兒子雖看見了他父親所行的一切罪過,但考慮之後,卻未依照去做;……這人必不因他父親的罪而喪亡,必得生存。……誰犯罪,誰就該喪亡;兒子不承當父親的罪過,義人的正義必歸於義人自己」(參則十八14~20)。人的生命一方面承接傳統,另一面要自我負責、善度正直的生活。
本片所呈現的馬來西亞華人社區中,低下階層悲慘人物的環境及生活,正如同台灣社會中許多弱勢者的生活一樣。他們宿命式地走向悲劇的下場,甚至傷人傷己、殺人坐牢等,看來實在令人心酸。導演拍片的意旨,不是要觀眾同情可憐的父子,更重要的是希望觀眾清醒思考,人雖往往不得不屈就現實,但仍可跳出窠臼。若引起社會大眾的反省,便達到製作本片的目的了。本片非以商業為取向,它對台灣的環境,可說是一針見血;同時,為自殺案件頻傳、價值觀混亂的世代,也可作為一盞照亮黑暗的明燈。
本片有兩個版本:導演版有160分鐘,一般版有120分鐘。個人在台北參加媒體界的試片時,看的是導演版。在看片過程中,確實偶有不耐,覺得片子太長,若再修剪短一點會更好。據聞,「父子」一片在電影院播映時,選擇的是一般版,相信電影的品質會更精緻些,讓觀眾比較容易適應,票房也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