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老姜
力霸事件不僅是公司治理的弊案,更是丟人現眼的家族掏空案。
力霸集團去年年底突然聲請重整,負責人王又曾夫婦在惡意闖下大禍後,居然一走了之,立即送給全台灣一場難看的開年,今年一月四日引爆集團財務危機,次日週五中華銀行即開始擠兌,為穩住七十八萬存戶的信心,當晚政府被迫動用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RTC)接管中華銀行,並由公股銀行合庫緊急接管力華票券,在短短五個營業日中,中華銀行被提領五百一十五億元,等於全民開始替王又曾家族墊款。
接著雪球越滾越大,弊案越來越廣,掏空範圍從力霸、嘉食化、中華銀行、力華票券、衣蝶百貨到亞太固網,在多方民意指責公權力長期包庇縱容的壓力下,台北地檢署於兩個月內就偵結起訴,王又曾家族、力霸集團主要幹部及負責簽證財務報表的會計師等一百零七人遭到起訴,合計求刑四百多年。根據檢察官的起訴書,王又曾家族犯案時間長達十年,利用虛設行號、海外子公司名義,以投資、票貼、貸款、超低價處理不良債權(NPL,Non-Performing Loan)等方式,掏空集團六百億以上。在這個檢察官形容「行徑卑劣」的經濟犯罪行為中,我們首先關心的不是力霸創下多少司法史上的不良紀錄,而是我們民眾如何認出爛財團?又如何躲過爛銀行?
先談躲過爛銀行,銀行的好壞有很多指標,在充斥爛銀行的時代,安全考量重於獲利能力,首先我們民眾可以從信用評等看出端倪,例如上中華信用評等的網站(http://www.taiwanratings.com/tw/),點選「評等表」,再點選「發行體」選項中的「銀行」,就可以快速看出國內銀行的信用評等排名。其次也可以參考銀行的「資本適足率」(BIS ratio,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 ratio),資本適足率是以銀行自有資本淨額除以其風險性資產總額而得的比率;簡單的說,資本適足就是強調自有資金不能玩過頭。我國銀行法規定,銀行的資本適足比率必須達到百分之八,目的就是防止金融機構操作過多的風險性資產,當資本適足率低於百分之二,就要被接管。第三個指標可以參考董監事持股狀況,尤其是董監事持股質押率;簡單的說,持股質押就是指大股東雖然拿錢買股票,但用股權掌握銀行後,卻拿著股票去質押借錢,等於原來投資銀行的錢移作他用,錢不在銀行,心自然也不在銀行,金管會為加強揭露銀行董監事、大股東持股質押比率,並利於各界對同一類金融機構之資訊比較,金管會銀行局網站設有查詢專區(http://www.banking.gov.tw),於每月揭露銀行、金控公司、票券公司持股質押比率超過百分之五十之董監事及持股質押比率超過百分之十之大股東。如欲取得更詳盡資料,讀者也可到「公開資訊觀測站」查詢(http://newmops.tse.com.tw)。
對於銀行狀況連連,其實政府也在嘗試修法防弊,例如針對銀行資訊揭露,於是修訂銀行、金控公司、票券公司的「年報應行記載事項準則」;針對銀行自有資金虧損,於是修訂「銀行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及「問題銀行退場」條款,當銀行虧損逾資本三分之一,主管機關應在三個月內,限期命其補足資本;逾期未補足者,應派員接管或勒令停業。然而主管機關應於「三個月內」要求銀行「限期」要求補足資本,卻未明定「限期」到底是多久,在台灣的灰色地帶就常包含「政治金融」運作的生存空間。
既然修正了問題銀行的退場機制,然而另一項令人擔心的事項卻悄悄的進行中,那就是「紀錄不良的銀行正在進場中」;年底立委選舉、明年總統大選,競爭激烈的選舉讓基層金融政治樁腳有了復活的機會,在政治勢力的掩護下,90年間金融重建基金接管並由行庫概括承受的三十六家農漁會信用部,最近一年來陸續申請「復活」。
全台灣三百多個鄉鎮,約五分之一較偏僻的鄉鎮沒有金融機構駐點,於是農漁會有了切入點,不過沒有信用部的農漁會不能承作存放款業務,只能提供供銷或保險等服務。目前負責輔導農漁會合併以及復業的農業金庫正是各方政治金融的角力中心,當初就是為消弭金融風暴於無形,讓經營不善之金融機構能平和順利退出市場,才啟動金融重建基金接管。台灣民眾真是善良又健忘,然而民眾可以忘記,執法的單位卻沒權利忘記。
針對爛財團,因為力霸風暴係原本的傳統產業問題波及到金融業,因此金管會為強化金融監理及公司治理之機制,已粗估約有十家以上具有企業集團背景的銀行、壽險公司需密切關注,特別是明顯跨產業經營、整體財務狀況有疑慮、集團間相互背書及借款情況較多的集團。同時也研訂銀行董事長、總經理須比照金控董、總,不得再擔任其他非金融事業的董事長及總經理,連銀行副董事長、副總經理都在禁止兼任之列。
力霸掏空案中還有一個未爆彈,當年亞太固網集大眾之資六百五十六億元風光成立,但股分未公開發行。七年來亞太固網的財務狀況始終是個大問號,沒人知道裡面的財務黑洞有多大,將近三百億元下落不明,因此亞太固網也可能是力霸風暴最具威力的未爆彈。所以針對在NCC立法前即已成立的亞太固網,經建會將修法要求,股東人數或資本額達一定門檻的通訊傳播事業,股分必須公開發行,其投資在非通訊傳播事業的資金運用,也應充分揭露。
然而我們民眾的問題仍然最卑微的,「如何及早認出爛財團?」以往民眾存款的銀行倒閉,意謂著您的存款不見了;當號稱一次購足、發揮綜效的金控公司出現後,如果旗下有證券公司的金控倒閉,意謂著您的股票也同時不見了;如果旗下有保險公司的金控倒閉,意謂著您的保險也同時不見了。我們很難搞懂金控的運作,但需要了解金控萬一失控的風險,那麼至少分散風險,您的存款、股票與保險,不要放在同一個金控,甚至不要同意金控的共用行銷,以防止個人資訊的外流。
記得二十多年前筆者剛進銀行服務,在新進行員放款受訓時,有一位老前輩在課堂上分享,「我們放款給企業,也因為企業能提供許多工作機會及照顧許多家庭」,這是二十多年前銀行家的風格。相較之下,王又曾夫婦真是等而下之,其可惡之處在於不顧客戶、不顧朋友、不顧員工,最令人驚訝的是不顧家人,完全顛覆了人性的基本倫常。
(作者為金融服務業的資深教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