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信仰加油站】大師復出〈艾克哈大師的靈修(七)〉 陳德光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陳德光
 
  上期介紹艾克哈《讚頌之書》中的《論貴人》,就是對路加福音經句:「有一位貴人離開到遠方去,為取得了王位再回歸」(路十九12)的新柏拉圖主義或神秘主義詮釋,文中又特別對照艾克哈與奧斯定論靈修階段,這次補充說明。
 
  人靈階級的理論反映人靈朝向密契的神化過程,奧斯定與艾克哈的七階基本上是三階:1/ 煉(purgatio);2-4/ 明(illuminatio);5-7/合(unitas)。依狄奧尼修之見,階級的目標是為了產生與神的同化與結合,三階代表三種程度的人,或三種神學樣式。
 
  艾克哈《論貴人》應有參考奧斯定論往神的七階,看法相同但有新解。艾克哈的特色在於:突顯神人遠、近的距離,從受造的母親與奶水,到天上父親的微笑(第一至三階段);無可言喻的智慧反映「否定神學」(第五階段);「脫形」與「轉形」等觀念,能與艾克哈「賦形」思想相通(第六階段)。「賦形」道理讀者可以參考上兩期「艾克哈大師靈修專欄」的內容;「內在的人」是艾克哈《論貴人》獨有的主題。
 
  整體言之,艾克哈的特色在於把階段或道路相對化與約化,艾克哈的新意在於每一階段或每一條路都能是往神之路。依個人解讀,艾克哈的意思是每一個階段或每一條路都應有純淨的意識或心境,以音樂學習為例,初級班與高級班於音樂性的體驗與要求言之,沒有本質的分別,這種意識與體驗甚至是進階必須的內在基礎與動力。
 
三、疑是艾克哈作品
 
  艾克哈的道理部分,包括約150篇德文道理以及約60篇拉丁文道理,內容龐大,是神秘主義的經典詮釋的典範,容後集中介紹,這裡先介紹兩個疑是艾克哈作品的短篇,《芥菜種子》與《論超脫》。
 
  1.《芥菜種子》
  《芥菜種子》(granum sinapis)係依中古德文與現代德文的個人翻譯,為方便起見把英文並列,原文詩句多義,提供不同的翻譯、想像與討論的空間:
 
I
  When all began
  始元太初,
  beyond mind’s span
  感知之上,
  the Word aye is.
  聖言常在。
  O what bliss
  富哉庫源,
  when source at first gave birth to source!
  元元自生!
  O Father’s heart,
  吁聖父心,
  from which did start
  從中欣然,
  that same Word:
  聖言常流!
  yet ‚tis averred,
  此心此懷,
  the Word’s still kept in womb perforce.
  抱守聖言,玄哉。
 
II
  From both doth flow
  二者合流,
  a loving glow:
  熾愛湧現,
  in double troth
  二者結合,
  known to both
  互相認識,
  comes forth from them the Holy Ghost
  聖靈甘流,
  of equal state
  相等相似,
  inseparable.
  不分不離。
  The three are one:
  三而又一。
  Who grasps it, None!
  莫知其然。
  Itself it knows itself the most.
  唯其自知。
 
III
  The three-fold clasp
  三者成結,
  we cannot grasp ,
  既玄且畏,
  the circle’s scan:
  彼之形廓,
  no mind can scan:
  理性弗知:
  for here’s a mystery fathomless.
  深無根底。
  Check and mate,
  元始終結,
  time, form estate!
  時空形相!
  The wonderous ring
  神妙指環,
  holds everything,
  自元自始,
  its central point stands motionless.
  其央不移。
 
IV
  The peak sublime
  靈山之央,
  Deedless climb
  登而不攀,
  if thou are wise!
  靈智之功!
  Thy way then lies
  道路引爾,
  through desert very strange to see,
  入神妙漠,
  so deep, so wide,
  既遼且闊,
  no bound’s descried.
  不可度量。
  This desert is bare
  大漠所有,
  of then or there,
  非時非空,
  in modeless singularity.
  隨心所欲。
 
V
  This desert place
  大漠善兮,
  no foot did place,
  渺無人跡,
  no creature mind
  理性受造,
  ingress can find.
  無從進入:
  It is, yet truly none knows what.
  固存,人莫知之。
  Tis there, ‘tis here ,
  這裡那裡,
  Tis far, ‘tis near ,
  也遠也近,
  Tis high, ‚tis low.
  亦深亦高,
  Yet all we know
  如此狀態,
  is: This it is not and that it is not.
  非此非彼。
 
VI
  It’s clear, it’s bright,
  光兮亮兮,
  Its dark as night;
  絕然黑暗,
  no name or sign
  無乎其名,
  can it define,
  莫乎其知,
  beginningless, of ceasing free,
  無始無終,
  Immobile, bare,
  寂靜獨立,
  ’tis flowing there.
  赤裸無裳。
  Where it may dwell,
  誰知其寓,
  Whoso can tell
  願彼來者,
  should teach us what its form may be..
  告知其形。
 
VII
  As a child become,
  化成嬰兒,
  both blind and dumb.
  變聾作啞!
  Thy own self’s aught
  汝之所有,
  must turn to naught.
  應化為無,
  Both aught and naught thou must reject
  有無皆棄!
  without a trace
  捨時捨空,
  of image, time or space.
  心像皆然!
  Go quite astray
  無路走路,
  the pathless way,
  於窄途上,
  the desert thou mayest then detect..
  將覓得大漠踪跡。
 
VIII
  My soul within
  妙哉靈心,
  come out, God in!
  我出神進!
  Sink all my aught
  沉我所有,
  in God’s own naught,
  於神非有,
  sink down in bottomless abyss.
  沉於無根底之流!
  Should I thee flee,
  若我戒汝,
  thou wilt come to me;.
  汝來就我。
  When self is done,
  若吾喪我, 
  then Thou art won,
  則吾得汝。
  thou Transcendental highest bliss!
  妙哉,超存有本質之善!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