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組策劃
前言
教友在今日社會福傳工作的角色日形重要,其實「教友從事傳教事業,源出教友使命的本身,在教會裡,無時可缺。聖經便十分明確地指出,教會初期這種活動曾經是如何自發自動,且有何等的成效」(教友傳教法令1)。
教友的使命要如何發揮?除了在自己的崗位上貢獻出力外,教友傳教協進會是教友代表的組織,如果能發揮組織動員的力量,其影響力實不可小虛見。
因此,我們特別製作此次專題,邀請新、舊任全國傳協主席、各教區傳協主席、與團體代表分享他們新任期的理想與抱負,期待在前任眾家主席的努力成果上,再奮力邁進;更期待所有的天主子民與他們一起「行動」,如大地春雷般,喚醒並激勵許許多多沈睡的心靈,為教會與社會帶來重生的契機。
參與貴賓(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達理先生(聖文生慈善會代表)
周賢坤先生(新竹傳協主席)
林義榮先生(台南傳協主席)
范姜群瑋先生(前任全國傳協主席)
張在明先生(聖經協會代表)
黃金瑜先生(全國基督活力運動主任委員)
黃德誠先生(花蓮傳協會代表)
廖文通先生(嘉義傳協會代表)
鄭萊頤女士(新任全國傳協主席)
潘忠清先生(病患之友會理事長)
饒 璋先生(台北傳協主席)
主持人
趙榮珠女士(台灣天主教牧靈研習中心主任.見證月刊主編)
= = = = = = = = =
趙榮珠(以下簡稱趙):首先歡迎各位來參與今天的座談。在座的都是各教區的傳協主席與團體代表,希望能借重您們的角度與經驗分享,看看我們可以一起為教會做些什麼?討論的範圍有:目前台灣教會最迫切的使命是什麼?您認為對應的政策為何;身為傳協主席,任內有許多欲推展之工作,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如何運籌帷幄,加強彼此的溝通、協調、與合作,以達整合資源之效?堂區與社區的結合如何具體落實,以走向「堂區社區化、社區堂區化」?今年(2007)主教團牧函主題為〈社會關懷與福傳〉,我們要如何配合教會脈動,從事社會關懷,以達到福傳的目的?台灣教會神父人數日漸減少,年紀也日益年邁,一位神父兼管幾個聖堂勢必成為一種趨勢,對他們而言,相信偶有「力不從心」之感,日後的傳承工作教友應責無旁貸,因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又,大家認為目前教友最需要的培育有那些?可以如何做?
現在請依序發言。
范姜群暐(以下簡稱范姜):很榮幸參加今天的座談。全國傳協一直希望有機會將我們的建言與理想與大家分享。此次的座談,提供我們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大家可暢所欲言,也可彼此學習、加油打氣。
談到台灣教會最迫切的使命,最近張春申神父在報章上公開呼籲,應儘速舉辦一個牧靈的檢討會議。我想全國傳協也是要先被檢討的項目之一,在我任內無法完成大家期望的許多挑戰,在這裡先向各位神長及兄姊致歉。
我認為教會目前最迫切的工作是「做見證」。我們講太多的道理,卻缺乏生活見證,不會感動人。我們看基督教的靈糧堂,一直找機會讓年輕人上台做見證;相較之下,我們教會比較多的則是「不可以」,太多的「不可以」自然會阻礙許多年輕人進到教堂來。所以,我建議教會應放開心胸,信任我們的年輕人,必須培育年輕人,儘量提供平台讓他們做見證,相信在一次次的磨練後,他們都可以做很好的見證。
其次是打破一些傳統架構制度的思維。例如原住民的問題,他們從台東、花蓮、南投搬遷到台北都會區來工作,都會的教會要求他們加入當地的堂區,如果我們將原住民比喻成一條有生命的河流,但是我們卻用行政區域的角度,分段管轄,為一條河流來說,就好比切斷他們的命脈,這條河流會枯竭而死,從這個觀點來看,原住民應該跨越教區、跨越堂區,以教區合作、堂區合作的方式來思考與發展。
針對教區與堂區的結構,在某種程度上仍屬一種封建的制度,雖然我們彼此尊重,不大敢越界,但面臨社會快速變遷、神職老化、聖召缺乏等現象,教會必須慎重思考該如何突破?同時教會是否可以以更開放的態度邀請更多的教友參與教務,就以目前許多亟待整修、擴建或重建的教堂為例,本堂神父的專業不在法律、建築或經濟,如果能邀請專業的教友參與,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這兩年被邀請?與台北總教區經濟委員會的運作,個人以為教會的財務必須有明確的任期制,就較不容易產生弊端,為人詬病。總之我們應如宗徒大事錄所言,有人「專務祈禱」,有人「操管飲食」,神職、教友各司其職,為拓展天主的國攜手合作。
趙:謝謝范姜主席為我們提出許多具體的問題。就如范姜主席所言,有許多教友在社會上有豐富的經驗與專長,但是到了教會,就變得啞口無言,對神長唯命是從。但是在這個多元的社會,神父應專務在聖事的服事上,至於教友,則可以其專業在教會內貢獻心力,發揮所長。
李達理(以下簡稱李):我認為聖召是教會目前最迫切的問題。因為修道過程中如果碰到服兵役,常是一很大的考驗。有些年輕人從小在聖堂或是去修道,本來一切都很順利;可是當兵回來,常常會改變志向。因此今天我拋出這個議題,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尋求對策。
周賢坤(以下簡稱周):談到聖召,我的看法是好的教友家庭才能培育出好的聖召。而且為人父母者,要多與子女溝通,我就常安排一些喝茶的時間與兒子交談,並且讓他盡情表達。
還有教會講道的方式需要改變。我兒子分享他們聽道理的經驗就非常痛苦,因為太制式化,單調又枯燥。其實當年耶穌講道時,常運用當時生活中的景物或事件,十分生活且生動。因此如何使用現代語言來宣講是我們迫切面臨的課題。
教友都應自許為「聖徒」,即成聖的人,耶穌的門徒,而且要熟悉聖經並活用聖經,才能面對生活與信仰的挑戰。至於與神父的相處,我們要體諒他們也是人,有弱點、也有情緒,所以大家要彼此扶持,不要相互諉責。
教友之間也要多加強聯繫,我在主席任內就想盡辦法聚會或辦早餐會,也因此團體凝聚力愈來愈強。
還有要讓年輕人有出頭的機會,容許他們犯錯,並時時在旁鼓勵、關心他們。
趙:謝謝周主席非常具體的經驗分享。他提到要讓年輕人出頭,使我聯想到多年前朱蒙泉神父所說的,所謂領袖的意思是:領子是讓頭出來,袖子是讓手出來,所以作為領導者,應讓有思想、有行動力的人出線。這個比喻一直令我印象深刻,值得做為領袖的人好好省思一番。
林義榮(以下簡稱林):鄭總主教過去在台南擔任主教時,以及台中水湳天主堂傳協主席在五十年堂慶時都異口同聲表示,過去的福傳工作很好傳,現在則相當不易。我常在思索,為什麼會如此呢?就拿在場的幾位來賓來說,今天我們都在這裡,大家一起合作,去做一件事,可能會成功。可是明天,因為各種因素,只有兩三人可以出席,事情因而無法完成。一夕之隔,結果卻完全不同。所以我想,如果能將一些沒有後顧之憂的退休人員組成團體,成一緊密網絡,當某些事需要實踐時,隨時都有人代理,不會因人廢事。
福傳工作要有成效,不能只是將「耶穌愛你」掛在嘴邊,而沒有實際的關懷與行動。我們必須付諸行動。舉個例子,今天的社會,雙親上班是很普遍的現象,我們就可嘗試開辦安親班,在下午四點到七點到學校接小朋友到教堂,由退休的專業人士作課業輔導,當孩子品行與功課進步,家長自然會感恩,也許因此而一箭雙鵰,孩子和家長都因感受到我們的關愛而接受信仰,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福傳策略。
總之,真正的愛不是桌上文化,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
趙:真正的福傳正如林主席所說是要行動,《先知》一書的作者紀伯倫就曾經說過:我們需要在理性中休息,在熱情中行動。在諸位的身上,我們確實都看到了熱情,即將蓄勢待發,大展鴻圖。
黃金瑜(以下簡稱黃):聖召是天主給每一個人的召叫,有人有神職的聖召,有人有組織家庭的召叫。聖保祿宗徒說:你在什麼位置蒙召的就要忠於你的位置,如果是神父就要把神父的職務做好,若是成立家庭更要做好其中不同角色: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
我認為神父是經過訓練的人上人,比一般人背負更重的責任,神父的作為影響人太大,若神父立了惡表那真的不應姑息。教友也是一樣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盡力做好本身的職份,就是恭敬天主最好的方式。在生活中活出自己的信仰,告訴別人:我是天主教徒,以身作則去影響他人。
現在讀經運動很蓬勃,大家對愛的道理都懂得很多,但真正談到實踐卻有很大的落差。教友團體成員間的相處也是一樣,常常為了一點意見上的小小不合而造成分裂,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潘忠清(以下簡稱潘):我常找機會將基督的愛介紹給病人,所以的確有不少人因此而領洗入教。也曾遇到要離婚的教友,經過我告訴他們在基督內婚姻的神聖意義後,他們和好並打消了離婚的念頭。
做見證很重要。我曾去過世界各地不少朝聖地,看過很多的奇蹟,記得有一次在露德,有一位同行團員,拄著拐杖跟我們一起參加聖母遊行,剛開始一瘸一拐的,好痛苦,走到一半,他好了,好高興喔!做了好多見證。像這些事情若不宣講,實在可惜;要多與人分享、宣傳,不但會使教友的信仰更活潑,更會使外教人感動而入教。
關於聖召方面,有些年輕人看到神父年老無人照顧及探視,因而不願去修道。還有我覺得大部分的神父似乎不如基督教的牧師來得有活力,我曾經有個機會與基督教的朋友往來,得知他們的牧師一開始時必須經過為期三個月的試用期,如果合格才能正式擔任牧師,而且是一年一聘;此外,牧師有婚姻生活,必須養家活口,所以他們非常努力地進行傳教工作。反觀我們的神父謹守「聖統制」,如今大多數神父年事已高,自身無力傳教,真是後繼無人。這真是個令人深思的隱憂。
另外我贊成黃弟兄的說法,若我們每一位教友都能盡好本份,並熱心為教會服務,相信我們的力量也不輸給神父。
要多研讀聖經,聖經是我們福傳最好用的資料。
趙:我們請全國傳協新任主席鄭萊頤女士談談,台灣社會目前最迫切需要的是什麼?台灣天主教會在能力有限的情形下,能提供給社會些什麼?
鄭萊頤(以下簡稱鄭):我們應誠實承認天主教會在台灣是小眾團體,聖經上教導我們要做光與鹽,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重要的是如何讓「小眾」也能在社會上產生作用,能照亮黑暗、能調出好滋味。多年來我們一再提出,台灣教會需要整理完整的人才庫,好能回應社會重要議題。我們知道很多弟兄姐妹都非常優秀,各自在專業領域上位居要津服務社會,我們應該集合這些寶貴的人力資源,適時回應時代的訊號,針對社會上的議題,請他們運用專業,將代表天主教會的福音價值觀,在社會上宣揚、發聲;也正是諸位剛才所提的聖經生活化。
過去我們的福傳可能過於強調要理的部分,而使得一般人感覺隔閡望而生畏,這一陣子看到城邦啟示的系列叢書,刊頭的出版緣起說的好:「閱讀不必從信仰開始」;出版基點視基督宗教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藉著介紹文化帶領讀者進入基督宗教的底蘊,相較於多數以傳教為使命的出版品,感覺讓讀者較易親近接受。
我在電視上看到在重要時段播出的「佛國之旅」,是系列採訪佛教國家包裝成的旅遊節目,但其內涵乃介紹佛教的思想。這兩個實例都說明不論是文字或媒體福傳,學習吸引人的呈現方式,絕對是「小眾」在現今社會有效且能發揮影響力的方法。當然與人的直接接觸很重要,我們還是需要把親戚朋友帶入聖堂,參加慕道班,透過堂區弟兄姊妹的信仰熱情,讓人感受來自信仰的平安喜樂。
從過去的服務經驗中感受到堂區、鐸區、教區之間的關係不是很密切,很多教友不清楚自己的堂區在哪個總鐸區,也不知道教區有「教友傳教協進會」這個組織,雖然歷任服務的兄姐們一直努力讓大家認識它,期待可以擔任堂區、總鐸區與教區間溝通、連繫的平台。
我們相信唯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我們有來自梵蒂岡、主教團、教區主教的通諭、牧函、信函等作為牧靈方針,這些通諭、牧函等能幫助整個教會朝向同一方向動起來,剛才黃弟兄說基督活力就常將其內容定為年度工作的方針,這樣真的很好,難怪基督活力運動對教會貢獻良多。但在過去的服務經驗中發現這些牧靈訊息的傳遞並不普及,我們是基督內一個身體的各肢體,若肢體不協調,身體怎麼可能行走自如?這讓我意識到如果我們不合作,那麼未來的福傳工作將會愈形困難,很難讓我們這屬「小眾」的教會,發揮影響力。如何促進教區及整個教會內部的團隊合作,建立緊密的關係,從主教團到教區、總鐸區、堂區的連繫與互動良好,將會是我們的共同課題。
趙:謝謝鄭主席,相信可以讓人充滿希望的期待一些能一新耳目的作為。記得西元前古羅馬十分著名的演說家—西塞羅曾說:「我們的社會在今天有太多詭辯的口,但需要用道德的心來規範」,這句話,今天聽來仍十分真切、且鏗鏘有力,我想這也是對我們自己、對整個教會與社會的期許。
廖文通:嘉義教區幅員遼闊,涵蓋了三個縣市,所以教區傳協會與堂區的連繫,有其實際的困難。因此在教區傳協會與堂區傳協會間,我們按地理位置劃分成四個牧靈區,每個牧靈區亦成立傳協會。乍聽之下,或許覺得有疊床架屋之感,其實不然,依我們的經驗,牧靈區傳協會在各項資源的整合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教區傳協會規劃的各項工作、活動,透過牧靈區的訊息傳達,以及人力、物力的動員,使每次活動都能達成預期的目標。
當然,能如此充分地發揮功能,是因彼此有著相當程度的共識,為了培養這份凝聚力,我們每個月都有固定的會議,縱然沒有特別的議題,還是會一起聚會,彼此分享。同時,為防止教區傳協會所規劃的工作、活動與基層堂區的需要、想法有太大的落差,我們每年度均會定期舉辦幾次擴大的共融活動,如:各堂區理事共融研習、禮儀研習、聯合朝聖……等,由活動中去了解堂區的需要,並以此做為教區傳協會推動工作的重點。
本教區經多年的努力,已略見些許的成效。目前敝教區傳協會的重點工作在於對外福傳、對內推動讀經。這些工作也因各堂區能相互支援,讓推展工作更加順暢。
打開堂區大門與社區結合是近年來教會努力的方向,但要如何去落實有待大家的努力,其實每一個堂區都有許多寶貴的資源,只是沒有被開發運用,我們往往會自認為小小堂區、教友只有幾十人,能做什麼?本教區所屬的北港天主堂,堂區教友總數不到一百人,但他們每年的聖誕節踩街報平安活動都能動員到1500人以上參加。每年舉辦為考生祈福活動,也都能吸引數百位學生參加,這種動員能力實來自於與社區的結合。
北港天主堂在幾年前還成立了『笨港讀書會』,藉由這個社團,教堂與社區緊密結合,幾年來並因而引領多位成員皈依天主,北港堂可以說是結合社區資源做福傳工作的典型範例。
另外西螺堂亦屬類似的小堂區,他們也妥善運用堂區數位公教退休的兄姊,在堂區成立社區安親班,免費為社區經濟弱勢家庭的孩子做課輔,並成立書法班、英文讀經班……等,藉著這些活動讓社區人士走入聖堂。
還有在斗六堂、虎尾堂也都已成立社區服務站,由堂區教友輪流排班服務,這些都是本教區推動堂區與社區結合的一些具體做法,有些已看到成效,有些還在努力當中。總之,堂區社區化,社區堂區化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實地去經營,過程中或許會有挫折、失敗,但一些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打開堂區大門與社區結合,絕對是今後福傳工作的方向!
張在明:談到堂區如何與社區結合,我們首先要瞭解堂區附近社區的需要是什麼?然後再配合其需要,在能力範圍內,舉辦活動或提供場地,來吸引社區的民眾進到教堂。
茲例舉如下︰
一、堂區附近如有國小,可利用堂區的空間,設置「安親班」,招募教友或非教友擔任志工,來照顧小朋友,可酌收少許費用,而志工務必經過調查及訓練,以免發生問題。
二、利用教會節日,如復活節、聖神降臨節、聖誕節等,與社區聯合舉辦園遊會、音樂會、報佳音、尋找復活蛋等活動。
三、利用學校寒暑假,舉辦夏(冬)令生活營,邀請天主教大專同學前來,帶領社區及堂區青少年學生,惟要注意安全。
黃德誠:我覺得台灣教會最迫切的使命是教友人才的培育,以及福傳、禮儀、行政上的指導,尤以鄉下地區應特別關懷與鼓勵。然而教友幹部的培育,常因無法配合培訓日期而影響學習的意願,十分可惜。其次是應培訓與訓練教會幹部成為義務福傳佈道員,在各教區宣講,除使教友信仰深化外,亦可鼓勵教外人參與,達到福傳的目的。
我在任內希望推展一些工作力,然而事實與理想有滿大的差異。因為:
1)組織不建全:教區與各堂區傳協會主席之間無隸屬關係,僅在做協調、溝通、或合力推展教務工作;訓練與培訓又少,工作職權不明。
2)經費來源少:花蓮教區募款不易,因此培訓經費短缺,也無法邀請優秀的老師以及參與研習會議之相關人員,對工作推動成效有限。所以有關經費籌募事宜,亟待解決。
3)人力資源缺:花蓮教區地區廣泛,又缺乏人力資源,因此許多事無法推展。
在堂區與社區結合方面,教友應積極參與社區各行各業的會議、研習,藉機宣導教會事務。同時教友也要多參與其他團體的活動、或訓練,廣結善緣,以利福傳工作的進行。
為因應未來聖召人數越來越少的趨勢,可鼓勵大專以上學歷的教友、或有意願的公教人員,利用寒、暑假,參加輔仁大學教義系推廣部的福傳組,或接受「專業福傳師」的培育,待學成後,投身福傳,回饋並活化教會。
范姜:我想表達另一個重點:教會如何走入社會?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時代,羅馬曾經是世界的中心,羅馬式的教堂是以堅固、沉重、厚實、牢不可破的形象顯示教會的權威,而後北方蠻族入侵,當時「哥德」一詞是指野蠻的意思。但當耶穌基督的信仰影響了歐洲北方的蠻族時,他們覺得羅馬式陰暗、低矮且厚重的教堂不能表達自己信仰的熱愛,期望教堂能更接近天主,於是發展出高達30~40公尺哥德風格的教堂建築,整個教堂處處充滿向上的衝力。然而因為高度增加,若繼續使用厚重的牆壁會倒塌,於是有彩繪玻璃的產生。今天當我們面對哥德式的大教堂,例如科隆大教堂、巴黎聖母院時,會十分讚嘆、喜愛。
這個例子幫助我們反省:如果我們今天想在台灣傳福音,必須要想辦法進入台灣社會,需要走入社區、與社區結合,而非自以為高高在上,必須不再讓人覺得天主教是洋教,否則真的無法傳福音。當耶穌基督影響我們時,大教會的架構不見得是唯一選擇,哥德式教堂引人入勝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鄭:我再補充一點:大多數教友,無論是否參加其他的培育課程,通常接受培育的最多機會就是透過神父在彌撒中的講道,這15分鐘可說是教會培育教友的重要時間。因此相當希望神父善用這短短的時間,發揮天主所賜的德能,向教友們作十分好的宣講。
另外,教會的禮儀,如果細心去體會其中的意涵,的確非常美好,這也是我們汲取基督精神的首要泉源,但是人的注意力不容易長時間集中,再加上禮儀禱詞制式化,所以不免分心。如何幫助我們完備的、有意識的、主動的參加禮儀,會是一件值得下功夫的事。
前一陣子讀了一本書《神在人間》,由一位苦難修會的神父所撰寫;真誠地表達出自己如何答覆聖召,及如何一路行來的過程,貼近天主也貼近人。看了以後讓人有機會明白,身邊的神父不但是可親、可敬、可愛的,同時也真真實實是一位「人」。希望有人可以將教會內許多有內涵的故事、見證撰寫出來,正如李家同教授的著作一般,感動且影響更多的人。
饒璋:我有位住在國外的同事,回國探視父病。他向我表達,父親生病期間,基督教的牧師、朋友不時地去拜訪、關心他們,至於天主教即使他望穿秋水,仍見不到任何蹤影。信仰可以讓我們學習謙虛,去親近、安慰受苦的心靈。所以,如何將帶給人希望、平安的信仰,介紹給不認識的人,是我們需要深切思考的方向。
潘:1)希望趙主任將我們今天討論的內如加以分析整理,提供給主教團參考。2)目前各個教堂的禮儀實在缺乏秩序,司儀缺乏訓練,需要好好改善。3)無論是教區或是修會的神父,應好好處理他們養老的問題,以免影響聖召。
黃:大家談了不少,我想還是需要去行動。各個單位在不同的領域,具有不同的專長,需要互相合作、砥礪,才會有最大的成果。
林:希望大家彼此共勉,行動才是實踐的途徑。
周:身為傳協主席或領導人,要知人善用,並組織這些人才,事情才能有效完成。
李:我認為做任何事,追蹤與監督的工作十分重要,譬如種花,期待花兒盛開。我們將種子栽下後,不能置之不理,任其生長;我們還要澆水、施肥、修剪,並時時觀察它成長的情形。所以,我們必須要以謹慎之心去做每一件事。
范姜:我們剛剛談了許多,無論是將我們好的理念加強包裝、加強行動、善用教友自身的專長等等,這些都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所做的討論,因此如何讓社會上的人可以聽得懂我們所要傳的訊息、所關注的議題則是一門福傳學問。舉例來說,我最近換了一個服務的公司,馬上必須去了解新公司的「核心價值」──這就是社會大眾都可以了解的語詞。如何讓我身邊的人知道我的教堂、我的教友團體的核心價值,用社會上的語言表達自己愛天主、光榮天主的生活態度,讓大眾可以明白且覺得有興趣,而不是覺得深澳沉重,我想這大概是每一個堂區在福傳工作中最大的挑戰。
趙:提到神父每次十五分鐘的講道,是大多數教友的唯一受培育時間,不禁也令人心有戚戚。雖然許多人反應有些神父的道理似乎不夠吸引人,但我們也該明白這是我們教友的問題。因為如果換做是我們自己上台演講,而群眾沒有反應,幾次之後我們也許就精疲力竭了!因此我們應該在彌撒後,主動和神父討論彌撒道理的內容、發問、回應,並給神父鼓勵!這樣神父才會在道理的準備上越來越認真有勁,也才能講出更生動、更深入淺出的道理。
台灣教會往往不太會包裝自己美好的真理、不會行銷,而只是默默行善,我們現在更要學習如何展現自己;另一方面也需要立即起而行、立即行動,且在行動中持續深入反省、評估與追蹤。
相信台灣教會在天主的領導及諸位的協助下,會越來越蒸蒸日上;這也是我們共同的職志,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