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思想廣場】論壇〈跨界合作的時代〉 陳文良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陳文良
 
  有一句順口溜形容台灣的三「寶」:「勞保、健保、吃到飽」,但是很少人知道台灣的便利商店的家數,卻是密度最高的。光是便利商店的第一品牌,統一超商7-Eleven,就高達四千五百多家,而且在持續增加中,許多過去曾經是別家連鎖超商加盟店的加盟者也紛紛囿於市場競爭的利基,改投統一超商陣營。儘管連鎖超商的商品價格較高,但是它的便利性是吸引民眾不時前往的理由。
 
  這個分布密度如此高的通路,為公益活動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聯合勸募協會去年四月到六月,以「搶救危機家庭」為主題,透過超商店頭的零錢箱,就募集了兩千零六萬台幣,這還不包括這麼高密度的宣傳曝光效益帶來的影響。今年度以「給身心障礙者一個機會」的募款活動,從一月到三月分,則超過兩千六百萬,預計到六月底活動結束可以達到五千萬台幣。
 
  什麼樣的原因會順手捐出零錢?結帳短短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怎麼樣吸引人注意?經過非正式的詢問,有一項無關公益的理由在眾多因素中突顯出來:「零錢多其實很重」,這個理由應該每個人都同意,只是沒想到這個「太重」的零錢累積起來,如此「重要」。統一超商除了便利之外,還結合了型錄宅配,網羅各種商品,讓消費者只要在鄰近的便利商店就可以預購,且在一定時間內,買到喜歡的商品。
 
  配合這個身心障礙者庇護性就業的宣導,我們挑選了全台灣將近五六十個機構的庇護商品,最後找到了三個有設計和生產能力的機構:「心路基金會」、「天主教光仁基金會」、還有位於台南玉井的「德蘭啟能中心」。設計出母親節的愛心預購商品──精油香皂、Spa毛巾組、以及手提袋。
 
  這個例子裡面,企業投入公益捐的不是錢,而是企業本身的能力和通路,而這些機構製作產品的能力則是政府多年來透過經費補助開發出來的,聯合勸募這個民間機構則扮演了整合民間機構能力,協助企業找到合作夥伴,找來專家協助這些獲選機構解決商品設計困境,最後,終於端上檯面。因為產量不多,限量生產,但重點是,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機構做了些什麼。
 
  隨著社會問題的日趨複雜,加上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帶給基層社區的衝擊,結構性失業,貧富差距都讓解決社會問題不再是單打獨鬥可以辦到的,台灣的公益團體,特別是社會福利機構過去長期在社區基層默默服務,但是,這幾年來會發現,生存困難日益加劇,碰巧台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動盪與政府失能的問題,於是理所當然的,這個問題就是那位無能的領導人所造成的,怪他就是了。
 
  事實是如此嗎?政策選擇或許可以這麼說,但是環境的變化和因應能力,不管這政府是扁還是圓,領導人是牛頭還是馬面,都得自求多福,怨不得別人。重要的是,當我們的工作有求於社會資源的挹注時,我們給社會大眾什麼樣的回饋,讓他們知道所投注的公益資源有了回報?當我們自己沒有辦法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就該思考:如何分工合作,放棄本位主義,彼此成為策略夥伴,讓能力不同的機構攜手合作為有限的資源帶來加乘的效果。
 
  著名的嬌生公司最近幾年和彭婉如基金會有個特別有意思的合作,他們透過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動員財務、管理以及企畫的人才,協助彭婉如基金會進行組織能力的人才培育和規劃,同時,幫助他們所訓練的「家事服務員」設計打理家事的標準工作流程,讓這些「專業管家婆」變成更有效率的工作人員,同時,提供一筆三百萬台幣的錢給彭婉如基金會管理,提供給受過訓練的家事服務員申請貸款購買所需工具,訓練過程,則提供嬌生公司員工申請家事服務員來打理家事,也等於是實習訓練的機會,一旦通過考驗,這些媽媽有能力在外接案賺錢後,就分期攤還購買器具的小額貸款,然後開始賺錢改善家計。了解近年來台灣許多家庭財務困難問題的人都知道,這樣的工作可以給這些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這兩個案例相信看了很讓人感動又充滿希望,特別是會讓人覺得,原來台灣還有人在認真解決問題,也許就這麼一點點,但是,創意累積出來的能力,再透過正確的合作,放射出去的效果就可觀了。未來的社會問題只會日趨複雜,但是,社會工作者對台灣沒有悲觀的權利,反而,更要有提出解決問題策略的專業倫理責任,發現越多成功案例,讓人越想栽進去找出更多可能性。
 
  大有為政府的時代過去了,政治惡鬥不會停止,企業已經走入全球化時代,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我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政策和法令,以及有利於釋放民間資源善加運用的環境,讓活潑的力量有機會放射出來,做有創意的組合,給社會帶來良性的影響。公益團體不再是手心向上,而是攜手合作,本位主義的單位最後只有萎縮和退步,解決不了問題的就該關閉;而默默服務的機構,我們要當他們的眼睛和手,幫他們抬頭看看周遭,伸手幫他們和別人牽手。那麼,也許我們可以笑看無聊的惡鬥,因為:「兩派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為聯合勸募協會副秘書長)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