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基金會
  • 鲁汶中心
    • 魯汶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研究出版介紹
      • 英文研究出版
      • 中文研究出版
  • 台北中心
    • 台北南懷仁研究中心
      • 中心介紹
    • 中華南懷仁文化交流協會
      • 協會介紹
    • 獎學金與培育計畫
      • 宗旨
      • 中華學苑國內助學金
      • 海外獎學金
      • 培育補助計畫
      • 南懷仁基金會申請項目暨時間表
    • 培育課程
      • 2019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8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7聖體服務員培訓
      • 2016聖體服務員培訓
      • 聖體服務員培訓
    • 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及社會發展計畫
    • 見證觀點
      • 見證雜誌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協助合作
      • 協助合作
  • 仁義書苑
    • 魯汶仁義書苑
      • 介紹
  • 關於我們
    • 南懷仁基金會
      • 介紹
    • 南懷仁基金會
      • 歷史沿革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宗旨
    • 南懷仁基金會
      • 基金會計畫
    • 地方教會與教區發展計畫
      • 地方教會教區發展
  • 最新消息
  • 出版訂購
    • 中文研究出版
      • 懷仁叢書
      • 見證出版
      • 華明出版
    • 英文研究出版
  • 見證網誌
  • 學術研究
  • 贊助支持
    • 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畫
      • 贊助支持我們
TW
|
简体中文
|
English

【思想廣場】異言堂〈糯米酒的味道像「月亮」〉 谷慕特

  • 首頁
  • 見證網誌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見證網誌

  • 見證網誌
    • 專題
      • 《中國 吾心之重》 讀後感
      • 淺說梵二大公會議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西歐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二卷 范京生編著
      • 淺說天主教歷史-第一卷 范京生編著
      • 紮根了沒?
      • 移動的教會
      • 自發自傳-教友團體自發性福傳的經驗分享
      • 牧民現象-華人教會牧靈福傳的現況與挑戰
    • 華人教會
    • 學者分享
    • 福傳追憶
      • 邊疆公教社會事業
      • My Life 我的故事-常令我驚喜的生命
    • 主編的話
      • 主編的話
      • 目錄
  • 天路行腳
    • 天路行腳之台北回眸
  • 傳揚主道
    • 傳揚主道之美麗腳步
  • 主日講道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華人觀點
    • 懷仁通訊
    • 好書推薦
    • 懷仁之驛
  • 見證雜誌2015
    • 見證雜誌簡介
    • 2015年5月 (Vol. 45 No.445)
    • 2015年3月 (Vol. 45 No.444)
    • 2015年1月 (Vol. 45 No.443)
  • 見證雜誌2014
    • 2014年11月 (Vol. 44 No.442)
    • 2014年09月 (Vol. 44 No.441)
    • 2014年07月 (Vol. 44 No.440)
    • 2014年05月 (Vol. 44 No.439)
    • 2014年03月 (Vol. 44 No.438)
    • 2014年01月 (Vol. 44 No.437)
  • 見證雜誌2013
    • 2013年11月 (Vol. 43 No.436)
    • 2013年09月 (Vol. 43 No.435)
    • 2013年07月 (Vol. 43 No.434)
    • 2013年05月 (Vol. 43 No.433)
    • 2013年03月 (Vol. 43 No.432)
    • 2013年01月 (Vol. 43 No.431)
  • 見證雜誌2012
    • 2012年11月 (Vol. 42 No.430)
    • 2012年09月 (Vol. 42 No.429)
    • 2012年07月 (Vol. 42 No.428)
    • 2012年05月 (Vol. 42 No.427)
    • 2012年03月 (Vol. 42 No.426)
    • 2012年01月 (Vol. 42 No.425)
  • 見證雜誌2011
    • 2011年11月 (Vol. 41 No.424)
    • 2011年09月 (Vol. 41 No.423)
    • 2011年08月 (Vol. 41 No.422)
    • 2011年07月 (Vol. 41 No.421)
    • 2011年06月 (Vol. 41 No.420)
    • 2011年05月 (Vol. 41 No.419)
    • 2011年04月 (Vol. 41 No.418)
    • 2011年03月 (Vol. 41 No.417)
    • 2011年01月 (Vol. 41 No.416)
  • 見證雜誌2010
    • 2010年12月(Vol. 41 No.415)
    • 2010年11月(Vol. 41 No.414)
    • 2010年10月(Vol. 41 No.413)
    • 2010年09月(Vol. 41 No.412)
    • 2010年08月(Vol. 41 No.411)
    • 2010年07月(Vol. 41 No.410)
    • 2010年06月(Vol. 41 No.409)
    • 2010年05月(Vol. 41 No.408)
    • 2010年04月(Vol. 41 No.407)
    • 2010年03月(Vol. 41 No.406)
    • 2010年01月(Vol. 41 No.405)
  • 見證雜誌2009
    • 2009年12月(Vol. 40 No.404)
    • 2009年11月(Vol. 40 No.403)
    • 2009年10月(Vol. 40 No.402)
    • 2009年9月(Vol. 40 No.401)
    • 2009年8月(Vol. 40 No.400)
    • 2009年7月(Vol. 39 No.399)
    • 2009年6月(Vol. 39 No.398)
    • 2009年5月(Vol. 39 No.397)
    • 2009年4月(Vol. 39 No.396)
    • 2009年3月(Vol. 39 No.395)
    • 2009年1月(Vol. 39 No.394)
  • 見證雜誌2008
    • 2008年12月(Vol. 39 No.393)
    • 2008年11月(Vol. 39 No.392)
    • 2008年10月(Vol. 39 No.391)
    • 2008年9月(Vol. 39 No.390)
    • 2008年8月(Vol. 38 No.389)
    • 2008年7月(Vol. 38 No.388)
    • 2008年6月(Vol. 38 No.387)
    • 2008年5月(Vol. 38 No.386)
    • 2008年4月(Vol. 38 No.385)
    • 2008年3月(Vol. 38 No.384)
    • 2008年1月(Vol. 38 No.383)
  • 見證雜誌2007
    • 2007年12月(Vol. 38 No.382)
    • 2007年11月(Vol. 38 No.381)
    • 2007年10月(Vol. 38 No.380)
    • 2007年9月(Vol. 38 No.379)
    • 2007年8月(Vol. 37 No.378)
    • 2007年7月(Vol. 37 No.377)
    • 2007年6月(Vol. 37 No.376)
    • 2007年5月(Vol. 37 No.375)
    • 2007年4月(Vol. 37 No.374)
    • 2007年3月(Vol. 37 No.373)
    • 2007年2月(Vol. 37 No.372)
    • 2007年1月(Vol. 37 No.371)
  • 見證雜誌2006
    • 2006年12月(Vol. 37 No.370)
    • 2006年11月(Vol. 37 No.369)
    • 2006年10月(Vol. 37 No.368)
    • 2006年9月(Vol. 37 No.367)
    • 2006年8月(Vol. 36 No.366)
    • 2006年7月(Vol. 36 No.365)
    • 2006年6月(Vol. 36 No.364)
    • 2006年5月(Vol. 36 No.363)
    • 2006年4月(Vol. 36 No.362)
    • 2006年3月(Vol. 36 No.361)
    • 2006年2月(Vol. 36 No.360)
    • 2006年1月(Vol. 36 No.359)
  • 見證出版品
  • 華明出版品
谷慕特
 
  「久久酒一次」,從民族激情到商業招牌,終究要「道成肉身」在尋常百姓的家庭生活中。酒海的泡沫包敷著愛的血紅素,淌流在曲曲折折的傳講、歌詠與驀然成空的生命洪流中。「酒系列」將是《見證》〈異言堂〉中一個新的嘗試……,也可能是最後兩杯的告別作……。別說話,先來一杯,品嚐品嚐。
 
  或許是小孫女「牧弦」的誕生,讓家裡的老奶奶回想起我們小時候的情景,於是今年過年,興致上頭,老人家釀了鍋酒釀,真是糟香盈室,酒久飄香啊!和著蛋花、芝麻湯圓,呼嚕呼嚕地吞下了肚子,也勾起我十多年前的一段回憶……。
 
  民國八十幾年的時候,順著中興橋下往台北西門國小走去,會發現躲藏在異國咖啡氣味後的一處幽暗市場,破敗鏽蝕的招牌,以及撲鼻而來的麵菜酸味兒,讓人想起韭菜餡兒餃配大蒜頭,和半晌兒後的濃濃打嗝味,好不獨自樂哉!這種地方,是現在盤據在此的七年級生,絕不會出現的場所。品嚐完天南地北的外省老先生們尋找的家鄉風味後,又在街口的速食店吃著陌生的美國薯條,狙擊手般地觀察鄰桌與對街門上哈日打扮的小姑娘,遠遠散發著一股說不上來的味兒,粉粉的……。
 
  二十歲那年,我還在讀大三,突然想起小時候每逢過年,房間衣櫃、床下就會飄散著的酒釀香味;又因為一位來自南投仁愛鄉的布農族學弟「巴賴」宿舍就在我家附近,可憐他一個人在台北過著他稱為跟自己毫不相干的「漢人」農曆新年,我自忖前次與他在山上喝的「山地小米酒」,不過就是我從小吃的酒釀配蛋花,或再加個芝麻湯圓的早餐罷了,便硬要我家老格格親手傳授如何釀製這從小當奶喝的瓊漿玉液,準備跟他大乾一場。
 
  好了唄!出了餿主意,老格格興致來了,找了個時間,帶著我這小貝勒爺向久違不見的西門市場探酒麴去。哪知小時候充滿好吃糖豆兒的西門市場完全走了樣!稀哩呼嚕地繞了一圈,深怕被地上的萬年濕滑拐上一跤,曲裡拐彎兒地,最後在晃著紅色尼龍驅蟲繩的小攤位前站定。攤架子上放著口卡哩口卡哩小餅乾和混著雜七雜八東西的沙士糖。白髮中年操著台灣國語的老闆娘吆喝著:「現在這很少了喔!」然後轉了身,從店鋪裡邊嵌架上的一個鐵製台富餅乾桶裡,拿出早已發黃、活像牛皮紙袋的塑膠袋(久的可能是台灣早期塑膠工業的產品),探著底問:「要幾顆啊?」然後掏出兩粒說大不小,像新竹貢丸般的酒麴,一粒要50元。
 
  回到家,老格格用大同電鍋把洗好的糯米熬了半天,炊熟了,先擱著用綠色大同電扇對著直吹,盛糯米飯的是已幾處破了皮的白鐵皮……,嗯,不知從哪兒挖出來的平底帶雙耳的大鍋。等糯米飯不那麼死燙還溫手的時候,把打碎的酒麴平均灑到糯米飯中,用手攪和攪和,然後把糯米飯在鍋中攤勻,再從中間挖個通底的洞,看起來活像個通透的和氏璧。等完全冷了以後,在鍋上蓋上一層層的布,用繩子綁牢,視氣溫高低擺個大約一到兩個星期左右,就可聞到陣陣酒香從衣櫃、床下撲鼻而來。
 
  哪股味兒呦!就讓我想起小時候過年,總要到爺爺、婆婆家拜年。我穿著小袍兒、雙標牌小布鞋,拿著硬紙糊的仙女棒,一根根地捅著老爺爺家的外磚牆,想燒個洞兒。午夜十二點,舅舅帶著年紀稍長的表哥向街坊鄰居大吼:「放炮咯」!只見我趕緊抱著小博美狗來福,捂著狗耳朵,霹靂啪啦個新年好!
 
  學弟「巴賴」似乎是水土不服,剛從南投山上到新莊,就得了重病住在新泰醫院,大學生涯還沒開始,半條命就先給了瘟神──「結核病」,原住民地區常見的傳染疾病。
 
  還沒結婚的女友「依凡」一直守在身邊,後來巴賴從新泰醫院轉到林口長庚,還進了隔離的加護病房,「迪娜」(媽媽)、「達瑪」(爸爸)也來了,看得出來似乎有了心理準備。我與同學幾人一起去長庚探望,進病房前被要求先洗手,然後穿戴上隔離衣與口罩。插著氣管的巴賴,在機器呼呼的起伏聲伴隨下,簡單地與依凡眼神交會,有著說不出地壓抑。她不過剛滿二十,而學弟也不過大她一歲,同村一起長大,從高中便開始交往……,難道,還沒結婚就要……。
 
  同班同學阿璋,道地的台中人,也是教友,從專科時代便與學弟家人熟稔,幾乎每天都到醫院陪學弟爸媽,也找了學校系主任來探望這還未上課就重病臥床的新生。主任是耶穌會神父「陸爸」,他特地買了一尊聖母像放在床邊桌上,也行了臨終前的傅油禮,似乎大家只在等待醫生的判決。
 
  我問阿璋:「達瑪、迪娜需要些什麼?……我之前釀了一鍋自製糯米酒,本來是……」,詢問了迪娜、達瑪後,隔天阿璋叫我只管拿來就是。
 
  翻了床底,掀開了鍋蓋、封布,裡面還有著兩小口被偷挖來吃的痕跡。為了讓酒釀變得更夠味,我還刻意要咱家老格格放久些。把濃的帶黃色的米酒舀到瓶裡,心裡有點莫名的訣別感,好似要藉酒獻祭一般……。
 
  幾天後的課堂十分鐘休息,我與阿璋站在教室外抽煙,阿璋對我讚不絕口,直說迪娜很喜歡我的私釀米酒,很夠味,很好喝!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因為那酒酸的讓人胃痛(可能酒麴不好),加上想起釀造的初衷與眼前的結果,更是令人心酸,讓人難以下嚥、難以面對。
 
  媽的!「肺結核」?林口長庚後來發現居然只是延誤治療的嚴重肺炎,一條年輕的人命差點就……,真是混蛋!(原諒我罵粗話,但是,這時候不罵粗話很難平撫心情)
 
  就像月亮的虛盈回生,巴賴如今又是猛龍一條,活躍在中央山脊上,為民喉舌,成為我們系上第一個從政的教友同學。而依凡也成為我們口中的「巴賴太太」,現在更是部落中的「迪娜」。
 
  事情雖然過了十多個年頭,巴賴、阿璋、我,三位一體的哥兒們還是感情不散,逮到機會就慎重舉行「久久酒一次」的「酒日敬禮」。生死相搏的情感,藉瓊漿以告天地。
 
  至此,每當我再次喝到無論是黃、是白的糯米佳釀,總覺得它帶有「月亮的味道」,讓人參悟虛盈死生。那些粗鄙叫囂族群議題的人,真該喝喝這「酒──久」,生死之「酒──久」,到頭莫不同歸一棧。而如同海德格所說,「在世」的我們,看待這久釀之酒,何其冷冽、酸楚,只有「倒一杯進肉身」,方能放肆抿嚼生命的蒼涼悲壯。


 
回上層
聯絡電話:(02)2314-9631
Fax傳真  : (02)2311-9794
聯絡地址:
臺北復興橋郵局第8-121號信箱
電子信箱:
vftaipei@seed.net.tw
活動項目
獎學金
培育方案
教區發展計畫
社會發展計畫
研究與出版
協會活動
見證觀點
見證網誌
華人觀點
見證雜誌
協助合作
如何幫助我們
贊助服務方案
捐款
出版訂購
訂購出版物
好書推薦
 
電子報
訂閱 退訂
Designed by 米洛網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