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台馨
人們如何投資理財,與利率、物價膨脹率及匯率等金融指標關係密切;而這些指標對小老百姓的生活,更是影響至鉅。長久以來,政府一直慣用各種管制手段,譬如對貨幣數量的控制,企圖對金融投資活動有所節制。最近,行政院金管會對基金投資內容的限制,是諸多管制項目中,較為引人注目的一例。
一般而言,政府常藉著掌控貨幣供給的方法,來影響攸關民生的指標,而美其名曰「穩定經濟、造福民眾」。然而,諸多事實顯示,政府的操作,如果過於強勢,其效果往往勢得其反。
切割台灣經濟活動與大陸市場的連結關係,或至少保持距離,是當前政府的施政重點之一;有人認為這是「意識形態」作祟。
何謂「意識形態」?
根據中研院人文組林毓生院士的定義,意識形態是對人、社會、及與人和社會有關的宇宙的認知與道德信念的通盤形態。「意識形態」這一辭彙,源自馬克思;被界定為統治階層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而形成的概念。意識形態的特色是:它對與它有關的各種事務,都有高度而明顯的「系統性」意見;它往往要把系統中的其他成分,整合於一個或幾個顯著的價值之下。因此,意識形態不能正確而完整地反應當代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實況。此外,意識形態是一個封閉系統,對外界不同的意見採排斥的態度。對內部則一方面拒絕自我革新,另一方面則要求追隨者絕對地服從,並使追隨者覺得絕對服從是具有道德情操的表現。正因為其自身的這種封閉性,它往往與現代知識隔絕,甚至與常識隔絕;因此,受到意識形態支持的改革,往往會犯下重大的失誤,帶來重大的災難。這是意識形態所呈現的弔詭。
從以上的觀點來看台灣的現狀與未來,不能不令人憂慮當前統獨意識形態的爭辯,已使上自國家的建設,下至老百姓個人的理財,都深受影響,而不能根據「事實」與「理性」來進行這些活動。目前金融當局切割基金與投資人和大陸市場的連結關係,亦或可作如是觀。
近十年來,由於世界各國資本市場的開放,以及電腦科技的發達、網際網路的普及,已使全球資金快速流動,世界經濟高度整合。台灣卻仍抱著冷戰時期的對峙心態,在許多攸關提昇生活品質的議題上,逆勢操作,自外於全球化潮流。主政者自以為藉著台獨意識,能凝聚群眾與本土化資源,而達到改革與進步的目的;殊不知該意識形態本身的封閉性,經由極富群眾魅力的政治人物的傳播之後,往往會在改革或進步的時程中,犯下重大的失誤,帶來重大的災難。
三率──利率、物價膨脹率及匯率等指標,本質上,是價格指標。利率是使用資金的價格;物價膨脹率指商品價格的變動率;而匯率則是外匯的價格。
經濟學者每每再三呼籲:讓市場的價格機能這隻看不見的手,發揮調配資源的功能,不要隨便去干預它,因為它是促進經濟穩定且有效率地成長的不二法門。金融決策當局以掌控貨幣數量為手段,來影響三率,已被經濟學者視為期期不可;更遑論運用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來直接管制經濟活動了。
至於藉著意識形態的操弄,無視於當前金融自由化、市場全球化的銳不可擋的潮流,而硬要切割基金投資與大陸市場的連結關係,逆勢操作,不僅不智,也只不過是徒勞無功、白忙一場罷了!
塔冷通的比喻隱含著:妥善發揮上蒼賜予的才華,至為要緊。國家機器接受老百姓的托附而取得的公權力,更應超越意識形態的影響,明智審慎地運用,以真正增進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