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倫
在東西方的社會與團體生活中,遇到喜慶的事,一般人都會想到要「請客」。猶太社會也不例外。舉凡大小慶祝,包括小孩取潔、行割損禮、個人生日、失散平安歸來、婚姻,以至於隆重的國王登基等等,都會舉行宴會慶祝(參路六21;路一68;路十五23;若二2;創廿一8)。聖經對人在末日與來世生命的表達,也是以默西亞的盛宴來形容。到時那些被召赴羔羊婚宴的人,要分享永遠的真福!可見自始至終,聖經一直把宴慶當作是生命與喜樂的象徵!(默十九9)
筵席象徵著人與人之間的共融、和諧與友好。福音多次提到耶穌與罪人坐席,表達了對他們的接納與友好。比如祂召選稅吏瑪竇以後,就接受他的邀請一起共餐。同席的有許多稅吏和罪人。法利塞人看見後議論紛紛。耶穌卻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瑪九9〜13)。這一方面意謂著被邊緣化和心靈貧瘠的人更能夠體會救恩的需要,另一方面說明天主願意把新生命賜予信靠祂的人。
古猶太人邀宴和赴宴的方式有下列的程式與儀式:主人先下請帖通知賓客,待一切準備就緒(可能花上幾個星期的時間),他再派僕人去請客人前來。客人來到時,主人先行口親禮以示歡迎(路七45)。然後僕人給客人倒水洗腳(路七44)。客人則按身分尊卑就座(路十四8)。他們坐在地毯或枕靠皮墊之上,享受豐盛的食物。主菜以肥肉為主。配以酒,再加上音樂、歌唱與舞蹈,大家其樂融融。
福音有多處記載耶穌與他人共赴盛宴。比如有一次在加里肋亞加納有婚宴。耶穌、祂的母親和門徒也受邀去赴婚宴。他的母親發現主人沒有酒了,就向耶穌反映,並給僕役說:「他無論吩咐你們什麽,你們就作什麽。」後來耶穌吩咐僕人把六口石缸灌滿水,並把水舀出來送給司席。司席一嘗已變成酒的水就非常驚訝,於是向新郎抱怨說:「人人都先擺上好酒,當客人都喝夠了,才擺上次等的;你卻把好酒保留到現在。」這段描述充分顯示耶穌怎樣完全投入村民的生活中,與他們一起同歡共樂。(參若二1〜11)
耶穌的宣講以「天國」為主題。而講述天國比喻時,祂常以筵席作為象徵。這是為強調接納與履行天國,是一件喜樂歡慶的事。比如瑪廿二1〜14這一段,耶穌形容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兒子辦婚宴。邀請的通知早已發出去,待筵席準備就緒,打發僕人去召被請的人來赴宴時,他們卻不願意來。有的往自己的田裏,有的作自己的生意去;其餘的竟淩辱殺害他的僕人。國王於是放棄他們,轉而叫僕人到各路口去,把所遇到的,無論壞人好人,都請來赴婚宴。後來婚宴上滿了坐席的人。國王進來巡視,卻發現有一個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於是就把他趕了出去。
這個比喻中,那些不去赴宴的人,正好也是一些現代人的寫照。他們常以工作忙為藉口,而不去注意自己靈性生命的需要與發展。對那些循循善誘的親人或朋友不加理會,有時甚至冷嘲熱諷。他們因此白白錯失領受豐盛生命的機會。至於比喻中「沒有穿婚宴禮服的人」,是指那些不誠心的人。他們表面上是接受了天國,心裏卻沒有真正歸屬,因此無法投入與分享天國的喜慶。
路加第七章36〜50節講述有個法利塞人請耶穌吃飯。共餐原本是一個友好與共融的標記。但耶穌來到他家時,西滿沒有給祂水洗腳,也沒有行口親禮,更沒有用油抹祂的頭。而那時有個婦人,是城中的罪人。她一聽說耶穌在西滿家中坐席,就帶著一玉瓶香液來,站在祂背後。由於西滿的客人都是斜臥著在地毯,枕靠皮墊之上,面對餐桌進食。因此婦人能夠在背後,靠近耶穌的腳哭開,用眼淚滴濕祂的腳,再用頭髮擦乾,又熱切地口親祂的腳,然後抹上香液。這一切看在西滿眼中很不是味道。心裏忖度:「這人若是先知,必定知道這個摸他的人是一個罪婦。」耶穌於是開口用比喻勸誡西滿:假如有兩個人,一個欠債主五百德納,另一個欠五十。 因為他們都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赦免了他們。那多得恩赦的,心裏一定更感恩,更體會愛與接納的真諦。同樣的,這個婦人用眼淚、用口親禮,用抹香油來表達她的懺悔,並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所以也體驗到更多的愛。
有些人因為沒有犯過什麼大錯,也不曾體驗到被寬恕與接納的釋放和喜悅。他們遇到一些犯錯的人,可能會用嚴苛的態度,甚至是以自以為義的高傲姿態對他們加以批判與定罪。西滿就是一個例子。耶穌指出他缺乏愛心與寬恕,因為他不懂得什麼是憐憫。希望我們不要犯上的同樣錯誤。而要用心體會什麼是憐憫與寬恕,好能去憐憫與寬恕別人,也更能夠接受與超越自己的過去,勇敢踏出去,接納與關愛近人。
至於座位的尊卑問題,福音中有一則實際的例子。當時耶穌注意到在一次筵席中,被邀請的人爭選首席。於是對他們講了一個比喻說,他們幾時被人請去赴筵,不要坐在首席上,怕有更尊貴的客人也被請,到時主人要來請他們讓座給貴賓!那時他們就要含羞地去坐末席了。若反過來從末席被請上坐,那時才有光彩。耶穌的結論是:「凡高舉自己的,必被貶抑;凡貶抑自己的,必被高舉。」(路十四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