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光
前期已經開始介紹疑是艾克哈的作品:《論超脫》,這本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超脫」在諸德中的地位,是諸德之冠;第二部分論「超脫」的意義,「超脫」使人達到與神相同的最高境界。兩部分已經說明,現在介紹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談「超脫」的對象,艾克哈認為「超脫」主要不是針對外在這個、那個的事物,「超脫」更是一顆除了天主之外,一無所求的純淨之心。如果人心對事物有所求備,就算全能的天主也無法在內稱心如意的工作。
艾克哈以烤麵包為例說明,雖然烤爐只有一種熱氣,爐內的生麵糰卻有不同的製作果效,能烤成精美、粗糙等不同品質的麵包,這不是熱氣的缺失,而是質料方面的問題。天主在不同的人內心工作的果效,也是如此。
艾克哈再以蠟板寫字舉例,如果人要在蠟板上寫字,就應該準備一張空白的蠟板,因為即使蠟板上已有的字多麼雋美,也會構成書寫的障礙。同理,如果要讓天主在人心中稱心如意的工作,就必須有一顆淨空的心。
因此,「超脫」的祈禱不是一般的祈禱。一般的祈禱只渴望從天主那裡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及消災解厄,「超脫」的祈禱只求與天主想法相同,空於一切個人之私,以平等心接受一切上智的安排。換言之,人與天主能有多少「共形」,即看待事情有多少天主共同的心形,人就能接受多少天主,兩者成正比。艾克哈認為這就是聖保祿所講的「你們應該穿上耶穌基督」(羅十三14)的深意。
艾克哈以「超脫」解釋若望福音中耶穌的話「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裡來」(若十六7)的意思:你們對我臨在的顯像已經享受太多,以致聖神的喜樂不能全然賜予你們。因此,應該超脫耶穌基督個別處境的顯像,在每人身上接受聖神無形的引導,活出基督降生成人,攝取人性,包括接受各種人生處境,生老病死的一切原意。
然而,艾克哈怕引起誤解,導致人盲目崇拜受造的人性,特別引用聖保祿的話加以說明:「身體的私慾相反聖神,聖神相反身體」(迦五17),強調為基督吃苦或克修的重要,愛情生痛苦,痛苦生愛情。因此,誰活於放蕩不羈的身體,就獲得永死;誰活於聖神引導,就獲得永生。個人認為聖經中身體與聖神二元對立的講法,更是針對還沒有成聖得道之前的修道境界,有其階段性的作用,神秘家也加以認同。至於活在聖神內,身體就得到引導,能達到聖俗不二,毫無罫礙,連大自然中一粒沙子都看出有神性的境界。
艾克哈最後提出「超脫」的果效,包括:潔淨人靈,純化良知,擁抱人心,喚醒精神,激發渴望,認識天主,超脫受造物,與天主契合。
值得注意的是「超脫」能教人「認識天主」。這種講法反映一種「同性之知」(knowledge by connaturality)的想法。「同性之知」可稱作「人格之知」,也就是「同性相知」,有愛心的人才懂得愛情,實踐真理的人才懂得真理,「超脫」的人才能認識「超脫」的天主的道理。「同性之知」思想源頭來自希臘哲學,教父與中世紀神學家,如多瑪斯等人都有繼承與發揮,尤其可以對比筆名狄奧尼修(Pseudo-Dionysius, 約500)論「體神知神」(patiens divina)的觀點,體驗神的奧秘才能知道神的奧蹟。這些意見又可對照莊子「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莊子•大宗師》的論點。中西人文教育理想一致,都有強調「言教」之外,必須以「身教」或「身體力行」配合的修養傳統。
既然「體神知神」,「超脫」的人才能認識「超脫」的天主,難怪艾克哈《論超脫》這本書以祈禱結束,「超脫」的天主與天主的助佑是一切的根基:「因此誰渴求達到完美的超脫,就應尋求完美的謙遜,就能接近神原。為達到這目標,願超脫至極的天主助佑我們。亞孟。」